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6章 科技探古寻秘色
    清晨的青龙坡还裹着层薄雾,远处就传来卡车的轰鸣声。

    顾繁星揉了揉熬红的眼,刚把整理好的残片清单塞进包里,就见裴洛南拎着早餐走过来,手里还多了件防晒衣。

    “王教授的车队到了,我去接一下,你先把豆浆喝了,别空腹忙。”

    话音刚落,山坡下就传来人群的喧闹。

    村民们听说专家带了“能看穿时光的机器”,都围在卡车旁探头看。

    王教授刚从领头的面包车上下来,就被陈工匠堵住了。

    老人攥着釉料样本:“王教授,您快看看,我这配方跟窑址里的釉料差多少?昨天测了三次,总觉得颜色偏深。”

    王教授笑着接过样本,递给身后的年轻助手:“小张,先拿去做成分比对,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把铁、钙的含量都标清楚。”他转头拍了拍陈工匠的肩,“别急,今天咱们用科技帮你找答案,保准比肉眼看的准。”

    说话间,队员们已经开始卸设备。

    刚摆到临时搭的检测台上,就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

    “这玩意儿能看出瓷片几岁?”杂货店老板娘凑过来,“我家那只破碗,能不能也测测?”

    小张调试着仪器,笑着解释:“阿姨,这机器能测瓷片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情况,宋代的瓷片和现在的,衰变周期不一样,一测就知道。”

    顾繁星把之前清理出的完整瓷碗递过去,“王教授,您看这只碗,釉色比之前发现的更润,会不会是窑址里的‘精品窑位’烧出来的?”

    王教授拿着放大镜仔细看碗沿:“有可能。宋代民窑会分窑位,中间的火温最稳,烧出来的瓷最匀。你看这碗的圈足,修得多规整,肯定是老匠人亲手修的。”

    他示意小张把碗放进检测仪,“先测年代,再看釉料成分,说不定能找到‘清宁窑’的‘秘色’配方。”

    当屏幕上跳出“距今约780年(宋代晚期)”的字样时,陈工猛地攥住顾繁星的手:“是宋代的!我就说这釉色跟我父亲描述的一样!”

    这时小张突然“咦”了一声,指着成分分析图:“王教授,您看,这釉料里除了铁和高岭土,还有一种罕见的硅铝酸盐,本地的高岭土里没有这个成分。”

    王教授凑过去,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这是‘长石’的成分,而且是含钠量高的钾钠长石。宋代窑工有时候会往釉料里加长石,让釉色更透亮。问题是,阳县附近没有长石矿啊。”

    “长石?”李伯突然凑过来,浑浊的眼睛亮了,“我父亲当年在矿上干活,说青龙坡后面的鹰嘴崖有‘白石头’,敲碎了像面粉,下雨天会滑,会不会就是你们说的长石?”

    顾繁星立刻拿出地图,指着鹰嘴崖的位置:“李伯,您说的‘‘白石头’具体在哪个位置?我们下午就去看看!”

    李伯用拐杖在地上画了个圈:“从坡上往南走三里地,有个山洞,洞口就堆着那石头。”

    裴洛南立刻安排杜飞:“你带两个队员,先去鹰嘴崖探路,注意安全,要是有长石,先采点样本回来。”

    就在大家忙着讨论长石矿时,山坡下突然传来争执声。

    守护队的老张正拽着个年轻人,手里还夺下一个布包——包里露出来的,竟是几片刚清理出来的窑具残片。

    “你是谁?为什么偷瓷片!”老张的嗓门又大又响,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年轻人脸色发白,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就是好奇,想拿回去看看。”

    裴洛南走过去,把残片递给顾繁星。

    “这些是昨天刚从窑床里清理出来的支钉残片,上面还带着窑火痕迹,很珍贵。”他看着年轻人,语气严肃,“窑址是国家文物,私自拿残片是违法的,幸好老张及时发现,要是残片损坏了,损失就大了。”

    王教授也走过来,拿出文物保护手册递给年轻人。

    “小伙子,喜欢文物是好事,但得用对方式。我们之后会在镇上办文物保护讲座,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来听,还可以摸一摸复制品。”

    年轻人接过手册,脸更红了,连连道歉。

    “对不起,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敢了。”

    等年轻人走后,老张拍了拍胸脯:“以后我们多巡逻几趟,保证窑址安全!”

    顾繁星看着老张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感动。

    “谢谢您,张叔。回头我给守护队每人做个纪念章,上面刻‘清宁窑守护者’,让大家都知道你们的功劳。”

    中午的太阳越来越烈,检测工作还在继续。

    裴洛南端来冰镇绿豆汤:“先喝点汤解暑,杜飞说确实有长石矿,样本下午就能送回来。试烧釉料的事,我已经让民宿老板准备好陶土了,放心吧。”

    顾繁星喝着绿豆汤,看着眼前忙碌的人群,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连空气里都透着一股热热闹闹的希望。

    她突然想起特展开幕那天,那位白发老奶奶擦眼泪的样子。

    或许,“清宁窑”的意义,从来不止是一只瓷碗、一个窑址,而是无数人对历史的热爱与守护——从宋代窑工守着窑火,到陈工匠父子传着手艺,再到现在村民们自发守护窑址,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份文化传承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午,杜飞带着长石样本回来了。

    陈工匠接过样本,立刻跑到临时搭建的调釉台边,按照成分表开始配比。

    他先把高岭土倒进瓷盆,加了点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小心翼翼地加了一勺长石粉,又撒了些松针灰。

    “顺时针搅三百下,力道要匀。”

    陈工匠一边搅,一边教小林。

    “宋代匠人调釉都是这么搅的,说这样釉料才会匀,烧出来的颜色才一致。”

    顾繁星拿着相机,把调釉的过程一一拍下来。

    “这些视频可以放到特展的官网上,让更多人看到古法调釉的过程,了解‘清宁窑’的匠心。”

    当第一碗釉料调好时,夕阳刚好落在调釉台上。

    淡青色的釉料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宋代瓷碗的釉色。

    陈工匠用刷子蘸了点釉料,涂在陶片上,对着阳光看了又看,突然红了眼眶:“像……太像了!跟我父亲当年烧的瓷片一模一样!”

    顾繁星拍了拍他的肩,心里同时酸酸的。

    她知道,这碗釉料里,藏着两代匠人的心血,也藏着“清宁窑”沉睡千年后的苏醒。

    裴洛南走过来,看着釉料,笑着说:“明天我们就试烧陶片,要是成功了,就按这个配方,烧一窑真正的‘清宁窑’青瓷。到时候,咱们邀请所有村民来观窑,让大家都看看,老窑的火,又烧起来了。”

    夜幕慢慢降临,青龙坡上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

    检测台的灯光下,王教授还在整理数据;调釉台边,陈工匠还在研究配方;守护队的队员们,还在山坡上巡逻。

    顾繁星靠在裴洛南身边,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清宁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份传承,会像这窑火一样,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