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0章 参观
    张苍带领浮丘公参观大秦的印刷工坊,亲眼看书是如何印出来的,从蜡纸到石版印刷,到正在尝试的铜板印刷,浮丘公看到洁白的纸张和喷着墨香的装订书籍,赞叹不已,几万字的一本书,握在手里轻飘飘的,这不比木简轻松的多?

    “一生所着,一个小小的包袱就能背着行走天下!”浮丘公赞叹不已!

    “更方便的是,带上这养一本白册子,带一块墨碇和一块砚台一支蒙恬笔,也就能行走天下,走到哪里写到哪里了!”张苍笑呵呵。

    大体上是张诚提出了纸张的概念,张诚和欧冶子渊分别在张村和咸阳两地,共同完善了纸张的制造技术,轻薄洁白的纸张,完全改变了学者的工作环境和习惯。

    张苍带领浮丘公参观印刷厂的时候,张诚已经带着赵三球参观整个巩邑了。

    张村工坊迁往巩邑,对张村是一次失血式的大分裂,随着研究院的核心部门和张诚本人迁居巩邑,理工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心就南迁。张村相对于巩邑,发展速度已经开始放慢。

    尤其是几次大型军事行动,蒙恬南征西征,韩信东征,涉及到军工的一些项目,都是放在巩邑进行的,张村完全没有享受到军事行动带来的红利。

    赵三球曾经也是张村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张村校办工厂本就是一个充满创新的试验厂,无数张村的领先科技,都是在校办工厂进行测试,然后放大样孵化成工坊的,这曾经是张村一项非常有效的传统。

    “很多项目我都不太了解了……”赵三球低声说。

    “所以你应该多出来走走,到这面看看,张村和巩邑虽然相隔千里,但这并不是让两地分开的理由。两个基地要多多互动。才好。”

    赵三球看到灯泡厂、橡胶厂的运营。这两个厂的早期概念,赵三球也是知道的,但是两座厂都已经放大和发展了无数倍,已经不是在张村时期那样的小工坊,而是变成了占地广阔的厂区。

    甚至张妈妈的胶鞋厂,赵三球在这里看到鞋厂聘雇了无数巩邑洛阳的女工,每个人在生产线上按部就班的工作。

    “和你家当年那个泥叫作坊很像……”赵三球说。

    胶鞋的生产线和泥叫的生产线却有几分相似之处。

    “如果张村引进这个,或可以给女子们多一份生计?”赵三球不确定的说,这次技术体验之旅,赵三球的心思依旧都放在给养蜂业衰退,空出来的那些女性就业机会上。

    “三哥,你应该做下一任村长!”张诚叹息了一声。

    虽然赵三球这一路的餐馆考察,也很兴奋、很惊讶,张诚对赵三球几乎没有什么保留。张诚的本意,是希望赵三球的量具刃具厂和校办工厂那面能根据巩邑的发展,跟上这种发站内,做好配合,结果赵三球看到无数技术,虽然也一路在谈量具刃具配合这些企业都能做哪些创新,但是看到大多数的新项目的时候,赵三球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张村的女子们的生计能不能产生关联。

    “有很多机会,有很多可能!”张诚不断的说。

    巩邑是一幅画卷,展开后,能看到无数令人炫目的东西。

    “我有一个想法,但是这里技术还不完全,三哥你可以自己带人多研究一下——就是箱包皮具这里。我们鞋厂这面已经有钉鞋的机器,对应的,装订箱包皮具也可以使用这个机器。粘鞋的胶水也可以粘箱包。皮具这个领域,现在还没有人去做,而且相当长的时间依赖手工。如果你能做发包商。诚记会支持你做一些设计和样品。诚记来负责销售渠道……”张诚随手在纸页上,画了几款皮包、腰带、皮箱。

    “就像当初我们村上制作手套?”赵三球的眼睛亮了起来,张村的小羊皮手套,是深植在每一个农妇的炕桌上家庭生意。村里统一糅皮、统一染色、统一裁切,发包到每一个农妇手中,那个皮手套,确实让很多女人的收入能抵得上男子。

    “手套仍然是许记的渠道。这次箱包皮具我们用诚记的渠道,工价上我能给的再好一些。从最简单的腰带,到大型的提箱”张诚说,边说边展开产品树。庞大的产品分支枝枝叉叉,让跟随在巩侯身后的李灵也都目眩神迷。

    “李灵安排设计和研发,张村的设计和研发能力肯定不行!三哥你安排好工艺标准,做好验收。皮具手工制作,还是很有前途的,如果每个女子都是皮具制作的专家,千八百个女子,和他们的家族时代相承,也能维系几百年时间……”

    手工皮具当然比养蜂还是要辛苦一些,还是要寡淡一些。但是有些东西就得靠手工。

    赵三球的视线却被另外一样事物吸引过去。

    在巩侯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玻璃柜子,柜子里有一只透明的琉璃杯,琉璃杯中,是满满一整杯珍珠,奕奕放光。

    “这个珍珠是假的,是玻璃珠子仿造的。”张诚看了看这个柜子,说。

    柜子旁边,有记述这个假珍珠被发明的始末、原理和市场价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起来仿冒技术并不难?”赵三球俯身去看玻璃展柜里对这个珠子的工艺介绍。

    就只是鱼鳞、氨水、玻璃珠,只是需要很多耐心而已。

    这个项目一直在寺工手里,启动这个项目就是为了打压南越合浦珍珠的。寺工有一个小作坊和几个老匠人在做这些东西。产量并不大。

    “珠宝首饰……哪怕是假首饰。价格低廉的这种,组装工艺都是人工来做。对场地要求不高,在家里的炕桌上就能实现。我们只要有样品图谱,有原料,姐妹们也能制作,这个工钱应该可以吧?”赵三球问。

    张诚和李灵面面相觑。

    发展起来的巩邑工业体系,对轻工业相当漠视,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算是重视。赵芃则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纺织服装方面,在珠宝首饰领域,并没有那么多的投入。

    假首饰吗?

    李灵立刻引导两人去参观了一个水晶玻璃展室。这是当初张村向匈奴销售大块玻璃假宝石项目的延续,大大小小的彩色玻璃被打磨成漂亮的多面体,在光照之下熠熠发光。

    “巩邑的劳动力不足,没有人愿意去做这样的小生意、花费这么多功夫……三舅舅您要是有兴趣,可以研究一下。各色玻璃的库存没问题。但是打磨得您那面自己解决。我们已经没有这个工坊了!”李灵跟张启明他们一样,称赵三球为三舅。

    “可以和诚记谈一个首饰制作的合同,但是诚记并不一定能保障收购量,你也不要抱特别大的期待!”张诚还是特别提示了一下风险。

    但如果只是千八百个女工的生计,面向全天下的消费。收购量不是个大问题!张诚有信心,

    甚至,如果镀金工艺普遍实施……

    张村的女工是幸福的,赵三球一直在思考她们的前途与未来。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