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才在那个鬼子军官拖着被冰剑射穿的身体想要烧旗时,把它抢下来了。
它们也不知道是要去哪里增援,还是也是奔着长白山去扫荡抗联的,但总之它们没机会了。
在她面前屠村,呵呵,她也就是赶时间,不然高低把在七三一里收取的试验品给它们用用。
另一个人看着殷灵毓那纤细的身形和身后摇曳的狐尾,感觉自己几十年来建立的世界观正在剧烈摇晃。
一个装备精良,满编数千人的日军甲种师团主力联队,连同其象征着无上荣耀的军旗,就这么被她一个人…一个狐解决了?
但不管如何,解气!
英武的同志终于从巨大的冲击中缓过神来,畅快的大笑:“哈哈!好!端得好!这见面礼,够分量!我代表前线所有跟鬼子拼过刺刀的战士们,谢谢你,殷灵毓同志!”
他上前一步,想拍拍殷灵毓的肩膀,手伸到一半,又觉得似乎不太合适,转而重重地抱了抱拳,眼中是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感激。
湘音同志将旗帜小心的重新卷好,递给身旁一位同志,嘱咐道:“仔细收好,这是重要的战利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然后,他温和而郑重的转向殷灵毓。
“殷同志,你这份见面礼,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来,外面不是说话的地方,走,我们进去谈,你一路奔波,先喝口水,歇歇脚。”
窑洞内,光线有些昏暗,但收拾得十分整洁。
一张简陋的木桌,几条长凳,墙上挂着大幅的军用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红蓝箭头。
一位同志亲自给殷灵毓倒了一碗热水,递到她面前,语气温和:“殷同志,先喝口水,缓一缓。”
殷灵毓道了谢,双手接过粗瓷碗,咕嘟咕嘟喝了好几口,放下碗,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正题。
“物资都在我这里,现在交接吗?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几位领导人交换了一下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毕竟信里提到的物资太多了,他们需要亲眼确认。
英武的同志闻言立刻道:“好!地方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就在后山那片废弃的晒谷场,地方够大,也相对隐蔽!我带你过去!”
一行人走出窑洞,来到后山一片相对平坦的开阔地,这里原本是村民用来晾晒粮食的地方,如今荒废着,长着些杂草,四周有战士们警戒。
“殷同志,你看这里可以吗?”湘音同志问道。
殷灵毓点点头,没有说话,向前走了几步,站在空地中央,缓缓闭上了眼睛。
下一刻,她周身仿佛有无形的气流开始旋转,玄色的袍袖无风自动,那对火红的狐耳微微颤动,身后的九条尾巴如同云霞般舒展开来,周身散发出淡淡的,柔和却不容忽视的金色光晕。
紧接着,令所有人终生难忘的一幕发生了。
以她为中心,空地上仿佛打开了一个连接着异次元的大门。
先是成捆的,油光锃亮的三八式步枪如同雨后春笋般,“唰唰唰”地凭空出现,整齐地码放在地上,迅速堆成一道长长的矮墙。
然后是歪把子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接着是木箱,无数个木箱,上面印着日文的弹药标识,被整齐地垒放起来,很快便形成了一座小山。
小山旁就是两门保养良好的九二式步兵炮,连同配套的炮弹箱,
这还没完。
军用帐篷,成捆的军大衣,翻毛皮鞋,钢盔,水壶,饭盒……迅速占据了另一片区域,袋装的大米、面粉垒得如同城墙,药品箱也堆积起来。
而那几台小型机床,柴油发电机,成捆的五金材料,通讯器材……这些对于建设根据地无比重要的工业物资的出现,更是让负责后勤的同志激动得浑身发抖,扑到那台机床上,痴迷的抚摸着冰凉的金属机身,嘴里不住地念叨:“好东西!真是好东西啊!”
整个交付过程持续了约莫半个小时的时间,当殷灵毓终于把东西从空间里全部放出来后,原本空旷的晒谷场,已经被一座座由武器,弹药,粮食,药品和工业设备组成的“山峰”所填满。
阳光照射在这些物资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光芒。
一片死寂。
负责警戒的年轻战士,全都僵立在原地,张着嘴,忘记了呼吸。
他们不是没有想象过这批物资的规模,但想象与亲眼所见,是两种完全不同程度的震撼。
湘音的同志不再多说客套话,而是看向殷灵毓,关切问道:“殷同志,你为我们,为抗战立下如此大功,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吗?或者,你有什么需要?尽管提出来!”
他问得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