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里面,袁宇没少派人送奏章回来,汇报理番衙门的情况。
理番衙门打击走私,开办两个贸易区,促进通商,再大肆抓税的事情,上奏里面全部提到了。
朱允熥通过锦衣卫,可以确定袁宇没有说谎,在理番衙门是真的很努力。
既然袁宇确实有能力,朱允熥给他这个机会,让他在理番衙门里面转正了,正式负责在理番衙门里的所有工作。
他们早就交流过了,也给了袁宇正式任命。
如今朱棣关于这件事,再做了一个特别详细的汇报,和袁宇上报回来的,基本没有区别。
朱允熥看完了,继续往下面翻。
发现还有一份,朱棣想要回来的书信,请求朱允熥同意,让他今年回来过年。
朱允熥心里在想:“四叔也要回来过年?”
他想了好一会,其实回来并无什么,不过还是要让朱元璋同意,只好再走一趟乾清宫,把朱棣要回来的事情说了说。
朱元璋也不清楚,朱棣回来想做什么,还是同意道:“老四要回来,那就让他回来吧!你是储君,如今监国了,以后再有这种事情,可以不用来找咱决定的。”
他还是想,好好地在这里享福。
那些兔崽子的事情,都不想管了。
朱允熥笑道:“皇爷爷才是大明的皇帝,有些事情,确实需要皇爷爷拿主意,孙儿才敢确定。”
有时候还是要避忌一些问题,毕竟皇位即将隔代传了,那些藩王又对于削藩等问题特别敏感,朱允熥暂时还不想,和那些藩王关系太过恶化了。
必须要请求,看看老朱的意见如何。
朱元璋说道:“好了好了,你赶快回去干活。”
他又觉得朱允熥,打扰了自己享福,辛苦了一辈子,需要好好享受。
朱允熥哭笑不得,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干活,把一切安排到位,再关心一下两派读书人的斗争情况如何。
他们的斗争,当然还在继续。
朱允熥看着报纸上的内容,那些争议的文章,占据了很大版面,让正常版面刊登的内容不得不缩小了。
“传刘士瑞。”
朱允熥考虑良久道。
刘士瑞好久没进过皇宫,今天突然得到传召,心里是好奇的,一路走到文华阁内跪下行礼。
朱允熥让他免礼,再问道:“如今报纸的销售额,是不是稍微有点下降了?”
刘士瑞惊讶道:“殿下已经知道了?”
最新的销售额,其实他今天早上,才统计整理出来,就算没有朱允熥的召见,他也打算找个时间,进来汇报情况。
或者交给姚广孝,让姚广孝进来汇报。
想不到的是,朱允熥已经知道了?
朱允熥解释道:“我猜的。”
刘士瑞很惊讶道:“殿下还可以猜?”
朱允熥笑了笑解释道:“刘先生可能还没有发现,销售额下降的原因吧?”
今天才统计出来,具体原因是什么,确实来不及分析,刘士瑞微微摇头,表示暂时不清楚。
朱允熥让柳六,带一份报纸送到刘士瑞面前,道:“刘先生可以看看,报纸的版面有何问题。”
由于报纸的排版审核,是刘士瑞自己负责的,之前看报纸,暂时还不觉得报纸有什么,认为一切正常。
但现在带着寻找问题的角度再看自己排版的报纸,看着好像明白了。
“给他们投稿的版面,占据的篇幅太大了。”
“刚开始他们投稿,字数还没有那么多,臣把版面都放在一起,就在头版头条后面。”
“现在他们写的文章,字数一次比一次多,全部在争议天下为公。”
“刚开始读者可能会深感兴趣,但时间一长,自然有所疲惫,买回来了只能看到这种版面,心里肯定不爽。”
“从而不买了。”
刘士瑞的分析,很详细认真,同时还很到位。
目前报纸的问题,便是如此,读书人还没疲累,但读者已经看得没有任何激情。
偏偏这个篇幅,还那么大、字数那么多。
可以极限地降低了,正常人的购买**。
朱允熥点头道:“正是如此,即使是我,看了一段时间,也没有心情再看下去,刘先生认为如何解决?”
只见刘士瑞想了一会,道:“开辟一个新的版面,把这些独立出来,分开售卖,不再和原本的捆绑在一起。”
朱允熥目前想到,也正是如此,同意道:“那就按照这样做,宣布下去,从明天开始,大明日报改版,一天发行两份,对于他们投稿的,数量可以适当压一压,价格不变。”
反正会大量地购买,那些投稿内容的,都是读书人,购买量肯定没有那么大。
刘士瑞躬身道:“臣明白了。”
没其他事情了,他先退下去。
朱允熥再看上报回来的奏章,发现夏原吉的速度,还是特别快的。
李至刚的速度,同样不慢。
已经把那些弹劾的人,证据全部递交给三司,最后这些人还是都察院去查、审问,相关的奏章送来了,请求朱允熥同意暂时革职。
朱允熥再一次批阅,同意了。
那八个人,被夏原吉安排到位,同样需要朱允熥批阅同意,他们才能顺利地入职。
朱允熥当然是同意的,把这些读书人安插.进来,再让其他读书人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刺激。
批阅了奏章,直接同意,再让人送去给吏部,这一次是直接送到杨浦那里。
看看杨浦可以如何安排,以及处理和任亨泰的关系。
杨浦能不能在吏部站稳阵脚,那是他能力的体现。
完了,朱允熥继续看其他的事情。
——
相关的奏章,很快来到杨浦的手里。
翻开看了看里面的内容,杨浦有些惊讶,因为其中一些名字,他在国子监曾经见过。
都是认可天下为公读书人的名字。
杨浦心里在想:“殿下这是进一步,安**们这些读书人进来,大势所趋了!”
除了大势所趋,还有就是刺激其他那些文官,让他们不得不认同这一切,又能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干活。
同时可以平衡了,朝中这两派读书人的关系。
这件事安排到位,一举多得,杨浦对于朱允熥的安排,深感佩服。
不愧是皇太孙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