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8章 对欧亚联邦的试探(下)
    利沃夫的短暂停留,仿佛一个压抑的序章,让哈依姆亲眼目睹了欧亚联邦在边境管控上展现出的雷厉风行。哨卡林立,武装巡逻队穿梭不息,每一处细节都昭示着这里不容置疑的军事存在。

    然而,作为一名刚刚从叛军袭击下生还的情报贩子,哈依姆对此却怀揣着一种深层的理解。这片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曾是历史的交汇点,如今更是边境冲突的温床,其治安状况的复杂与动荡,使得这种看似严苛的管控成为了重建工作的必要基石。毕竟,如果连最基本的社会秩序都无法保障,那么任何关于国家复兴与持久发展的宏伟蓝图,都将沦为空谈。

    表面上,这里的民众或许显得严肃而内敛,他们的眼神中带着一种久经磨砺的坚韧。但在哈依姆未曾触及的城市角落,更深层的情感却在悄然涌动。那是一种庄严而沉甸甸的自豪感,好似陈年伏特加般醇厚。

    他们虽然仍在努力适应并学习新的“欧亚联邦”的标准,但在他们内心深处,那份对“欧亚联邦”的认同,更像是对一段遥远记忆的美好寄托与对过去文化的一种深刻怀念。

    那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实体,更是那个曾经轰然倒塌的、承载着他们无数先辈荣光的“红色祖国”在新时代的某种精神延续。在老旧的社区广场上,偶尔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低声哼唱着前时代的歌谣,孩子们则在联邦新修建的智能游乐设施旁追逐嬉闹,新旧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社会图景。

    告别了弥漫着历史厚重感的利沃夫,前往基辅的路途依然遥远。如果继续乘坐缓慢的大巴车,漫长的旅程未免过于辛劳且效率低下。于是,哈依姆决定顶着被俄联邦安全局盘查的潜在风险,前往车站购买高速动车票。

    正如他所预料的,俄联邦安全局的探员果然也在车站的安检口和候车大厅里驻守着。他们身着笔挺的深色制服,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来往的旅客,但与他在穆卡切沃边境小镇所见的,那种近乎侵略性的主动盘查方式不同,这里的安全局探员虽然警惕,却似乎并不打算无故干涉普通的旅客。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高精度的人脸识别系统和行为分析算法进行默契的监控。这让哈依姆那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口气,他凭借着多年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经验,沉着冷静地通过了安检,最终成功搭上了前往基辅的欧亚之翼高速列车。

    当列车以三百公里的时速划破长空,最终抵达基辅站时,窗外掠过的景色如同电影蒙太奇般骤然切换。从利沃夫那带着一丝压抑和历史沉重感的重建景象,瞬间转换成一片更加宏伟、更加繁忙、充满未来感的建设奇观。

    哈依姆踏出列车车厢,走出那充满未来实用主义风格的车站大厅时,首先冲击他感官的,是空气中弥漫着的,由新钢铁、水泥与复杂工业润滑剂混合而成的独特气味,以及耳边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的机械轰鸣声——那是一曲由无数重型机械演奏的,充满力量与希望的交响乐。

    这座曾经在战火中反复争夺、满目疮痍的古老城市,如今却像一头被唤醒的、由钢铁与智能驱动的巨兽,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惊人的活力与建设的雄心。天际线上,无数巨大的塔吊群犹如钢铁的森林般舞动着它们的长臂,精准而高效地托举着尚未完工的摩天大楼、高科技工业综合体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宽阔而平整的城市街道上,采购自泛亚联盟的流线型全自动化物流车队正川流不息地穿梭着,它们无需人类驾驶,凭借高精度导航系统与中央智能调度,将建筑材料、工业组件甚至即时生活用品,精准无误地运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曾经被炮火轰击留下的弹坑和废墟,如今已被彻底平整,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或是拔地而起、设计前卫的高耸居民楼。

    这种重建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哈依姆这位见惯了世界各地混乱与纷争、对人类工程能力有着深刻认知的资深情报贩子,也感到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惊叹。

    当哈依姆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基辅这座城市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变时,哈伦也对此感到十分好奇。觥筹交错之际,晶莹剔透的酒杯虽然已经见底,但他们关于欧亚联邦的谈论却远没有结束。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建,哈伦阁下,”哈依姆兴奋地举起空酒杯,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光芒,“这更像是对这片土地的彻底再造,一次人类意志与科技力量的碰撞!”他强调道,“这里的欣欣向荣,并非仅仅是联邦媒体空洞的宣传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难以估量的物质投入与史无前例的人力动员所带来的颠覆性成果。”

    哈依姆进一步解释道,自动化技术,对于人口比例失衡的欧亚联邦来说,其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由于过去数十年间持续不断的战乱、内部动荡以及出生率的持续走低,欧亚联邦的适龄劳动力人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没有大批高效率、全天候协助工程进展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建筑设备与无人机集群,仅仅依靠有限的人类劳动力,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重新建设。

    在这里,哈依姆真切地看到了基层人民的面貌——他们步伐虽匆忙但坚定,每一滴汗水都浸润着对未来的朴素信心;他们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眼神中却又闪烁着对国家强大所带来的由衷自豪感。这种矛盾而统一的情感,正是欧亚联邦凝聚力的基石。

    无论是随处可见的纸质新闻报刊,还是无孔不入的城市全息网络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谈论着欧亚联邦取得的各项成就:

    新的高科技工厂投产,为公民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联邦在太空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从近地轨道空间站的搭建,到深空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无一不被渲染成国家复兴的伟大象征。

    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公民,仿佛都被这种宏大叙事的集体荣誉感所感染,他们相信自己是伟大事业的一部分。这股强大的集体主义浪潮,也更加加剧了哈依姆想要深入接触这个国家社会基层人民的念头,他渴望听到那些未被官方滤镜修饰过的,最真实的声音。

    他选择了最直接、最有效,也对他而言最为驾轻就熟的方式——融入基层。凭借着自己那张能在混乱中游刃有余、能言善辩的嘴,以及对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娴熟掌握,他轻易地混入了基辅市的各个社会角落。

    在弥漫着烤肉与麦芽香气的工人食堂,他与轮班的工人一同分享粗犷的黑面包和热汤,并请他们喝最烈的伏特加,在酒精的催化下,听他们抱怨工作强度,也分享他们对新家园的期待;

    在街头巷尾那些灯光昏暗、烟雾缭绕的小酒馆,他与市场的女性摊主们讨价还价,用幽默的言辞和她们攀谈家常,了解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在周末熙熙攘攘的公共市场,他与那些因战伤而退役的老兵们分享香烟,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荣光与现在的困惑。

    他用他那虽不算十分正宗,却足够流利且充满亲和力的俄语与乌克兰语,询问并倾听着普通民众最真实的声音,试图从这些细碎的对话中,拼凑出欧亚联邦这个庞大而封闭政治实体的真实面貌。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