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2章 故土召唤心所向
    一封封由梁文辉亲手誊抄的副本,通过和记集团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涌向四方。

    从香港出发,飞向吉隆坡的华人商会,飞向曼谷的宗亲祠堂,飞向温哥华的武馆,飞向旧金山那座挂着“天下为公”牌匾的古老红砖小楼。

    每一份电文的末尾,都附带着一个独特的加密标记,那是只有各地山主、堂主才能看懂的洪门密押。

    还有纽约、敦、悉尼……

    每一封信,都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

    起初,悄无声息。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场横跨全球的风暴,正在酝酿。

    ……

    蛇口,依旧热火朝天。

    只是,陈山的身影,不再频繁出现在工地上。

    他整日待在指挥部的办公室里,对着一张张更为复杂的图纸,时而勾画,时而沉思。

    这在外人看来,别有深意。

    李主任偷偷打来电话,旁敲侧击地问:“陈老板,是不是上次袁老的话,让您心里有了疙瘩?您放心,现在政策好,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谈嘛……”

    他以为,陈山是被袁振邦那个“如何拉动一架破车”的终极问题,给问住了。

    就连袁振邦自己,也没有离开深圳。

    他每日在蛇口溜达,看到那依旧狂热的建设场面,不再呵斥,只是沉默。

    他以为,这个年轻人终于撞上了南墙,终于认识到了个人力量的局限和渺小。

    仅凭他一人,如何撼动这个积贫积弱的庞大国家?

    这个年轻人,大概是在“冷静思考”吧。

    他们都猜错了。

    陈山不是在思考,他是在等。

    等风来。

    三天后。

    指挥部里那台从香港运来的电传机,沉寂了数日之后,突然发出了清脆急促的“滴滴答答”声。

    梁文辉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撕下了那张刚刚吐出来的纸条。

    电文很短。

    来自美国旧金山洪门致公堂。

    【山主钧鉴:文告已阅,血脉贲张。堂中叔父兄弟,彻夜未眠,争相传阅,无不泪下。家国所需,万死不辞!美西洪门致公总堂决议,即刻组建第一批工商考察团赴港!】

    落款,是致公堂现任堂主的名字,和一个鲜红的“公”字印章。

    梁文辉的手,抖了一下。

    他抬头看向窗边的陈山,眼神里是全是狂喜。

    旧金山致公堂!

    那是国父当年奔走革命的海外大本营,是整个北美洪门的龙头!

    他们,应了!

    不等梁文辉开口,电传机再次疯狂地嘶鸣起来。

    第二封,来自加拿大,温哥华,洪顺堂。

    【山主钧鉴:我等海外孤魂,今闻故土召唤,如闻天籁!愿倾尽家资,以报万一!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第三封,来自南美,巴西,忠义堂。

    【山主钧鉴:巴西铁矿,华人血泪。今有机会报效祖国,虽远隔重洋,亦愿效死!共襄盛举!】

    一封。

    两封。

    十封!

    电传机像是疯了一样,彻夜不休。

    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报,像雪片一样飞来。

    措辞或许不同,有的文雅,有的粗犷,但那份被点燃的赤诚之心,滚烫得几乎要灼穿纸背。

    王虎拿着一叠电报,粗大的手指都在哆嗦,他看着陈山,眼眶通红。

    “山哥……这……这他妈的……都来了?”

    他以为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江湖内斗,没想到,等来的竟是八方来援的漫天烽火。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泰国《星暹日报》的头版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

    作者是泰国正大集团的董事长谢国民。(正大集团有着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

    谢国民用他那支沉稳的笔,深情地回忆了华人下南洋的百年血泪史。

    从被当成“猪仔”卖到种植园,到在异国他乡夹缝求生,再到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创下偌大家业。

    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我等海外游子,汲汲营营一生,纵有万贯家财,于洋人眼中,终究是异类。

    膝下儿孙,黄皮白心,忘却祖宗言语。

    此中悲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何也?

    因我身后故土积弱,我辈腰杆不硬!国不强,则民无尊!”

    “……今有陈山先生,以商报国,振臂一呼,言辞恳切,字字泣血。

    此非为一人之私利,实为我千万海外华人谋万世之基业!

    以实业强国,以科技兴邦,此乃行侠之大事,仗义之大举!

    郭某不才,愿附骥尾,以尽绵薄之力!”

    文章一出,华人震动!

    如果说,洪门的响应,还只是江湖层面的风雷。

    那谢国民的公开站台,则代表着整个东南亚顶层华商圈子的态度!

    紧接着,新加坡、马拉西亚、菲律宾的各大华文报纸,纷纷转载。

    【仲昆之召,敢不应乎?倾家为国,在所不辞!】

    【家国有召,时不我待!即日组团启程!】

    一时间,“回国投资”、“实业报国”,成了整个东南亚华人圈最热门的话题。

    王虎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去指挥部门口,看梁文辉张贴那些从世界各地传来的电报。

    “马尼拉华商总会响应!”

    “伦敦安良工商会响应!”

    那一张张写满了支持与激情的电报,像军功章一样,贴满了整面墙壁。

    王虎看着那面墙,咧着嘴,笑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梁文辉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就没停过。

    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查询电话,询问投资的具体政策和项目。

    他脸上的喜悦,已经快要溢出来。

    “山哥,成了!这次真的成了!”

    陈山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看着那些被他用红笔圈出的城市,一个个亮了起来。

    他脸上,却没有任何喜悦。

    因为他知道,最关键的一个地方,还没有声音。

    马来西亚,吉隆坡。

    那里,有整个东南亚最庞大、最富有,也最保守的华人商业集团。

    他们的领袖,是一位在整个华人世界都享有崇高声望的人物。

    拿督,林梧桐。

    就在全球华人圈热情被彻底点燃的第五天。

    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南洋商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林梧桐的署名文章。

    文章的标题,像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

    ——《爱国之心当珍重,华人血汗非赌注》。

    办公室里,王虎死死地盯着那份报纸,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像是有一头暴怒的狮子在冲撞。

    梁文辉一字一句地,将报纸上的内容念了出来:

    “拜读陈先生《告全球洪门仲昆书》,心潮澎湃,夜不能寐。陈先生拳拳爱国之心,实令我辈汗颜,深感敬佩。”

    “……然,我等南洋华人,根基浅薄,每一分钱,皆是几代人勤俭克己,省下的血汗钱。

    我林某人,忝为商会总长,身后是数百万同胞的信任与托付,不敢不慎。”

    “……内地之政策,风云变幻。今日座上宾,或为明日阶下囚。

    我辈之心,虽向往故土,然亦不能拿千万同胞之身家性命,去为一个未卜的前途,下一个豪赌。”

    “故,陈先生之召唤,我心向往之,然身不能至。

    望先生能理解我辈之苦心,待他日故土政策清明,法制健全,我等必将组团归乡,以报万一。”

    “在此,我恳请所有南洋同胞,冷静,再冷静。”

    “我操他妈的!”王虎一拳狠狠砸在桌上,红木桌面应声裂开一道缝。

    “这老东西是什么意思?!我们在这里拼死拼活,他在那说风凉话!”

    “他说我们是赌博?!他妈的,不赌,难道等着烂死在外面吗?!”

    王虎气得浑身发抖,却又一个字都反驳不出来。

    因为,林梧桐说的,句句都是事实。

    他的每一句质疑,都精准地戳在了所有海外华人最担忧、最脆弱的神经上。

    梁文辉也沉默了。

    他知道,林梧桐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足以抵消掉之前所有正面的声音。

    这位拿督,在南洋华人中的地位太高了。

    他的“冷静”,足以让无数刚刚燃起热情的华人富商,重新收回他们准备伸出的手。

    这一招,釜底抽薪,又狠又准。

    “山哥……”梁文辉的喉结滚动了一下,“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我写篇文章反驳他?”

    “反驳?”

    陈山转过身,脸上依旧平静。

    “你反驳不了。”

    “因为他说的是对的。”

    王虎和梁文辉都愣住了。

    “隔着千山万水,你跟他们讲再多的大道理,画再大的饼,都没用。”

    陈山拿起那份《南洋商报》,目光落在林梧桐那张印在报纸上,布满皱纹却眼神锐利的老脸上。

    “他想要的,不是解释。”

    “他想要的,是眼见为实。”

    陈山看着梁文辉,缓缓开口。

    “以和记集团的名义,公开回应所有海外媒体。”

    梁文辉立刻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第一,我们完全理解并尊重林梧桐拿督,以及所有海外侨胞的审慎和疑虑。”

    “第二,百闻不如一见。”

    陈山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和记集团,在此正式向林梧桐拿督,以及所有心存疑虑的南洋侨领,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请你们,组团回国。”

    “亲眼看一看,今日之中国。”

    “亲眼看一看,深圳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什么。”

    陈山顿了顿,补充了最后一句。

    “所有费用,包括头等舱机票、五星级酒店,全部由我陈山,个人承担。”

    这则回应,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引爆了全球的华文媒体。

    不解释,不争辩。

    直接邀请你来看。

    这种从容和底气,远比任何辩驳都有力。

    吉隆坡。

    拿督林梧桐的办公室里,挤满了各大商会的头面人物。

    所有人都看着坐在主位上,沉默不语的老人。

    许久,林梧桐才放下手里的电报,抬起头,环视一周。

    “人家已经把梯子递到脸上了。”

    “我们,没有不接的道理。”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南洋商报》的总编室。

    “替我,回复陈先生。”

    林梧桐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传遍了整个东南亚。

    “邀请,我们接受。”

    “但是,我此行,只为求一个‘真’字。”

    “若我所见非实,所闻非真,只是你们搭好的戏台,演给我们看的样板戏……”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那就请陈先生,能理解我辈的苦心,也请陈先生,不要再拿‘爱国’二字,来消耗我海外华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