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一行人自安徽休宁出发的第73天,我们来到龙里驿站。
在龙里驿站吃完晚饭,毕竟是从清晨开始,除了吃干粮后就一直在行走,我们都累了,就先回到客栈休息。
前边我们到了杨老驿,即竹王城,那天午饭后,凌轩等一群年长的哥哥们与长辈们一起有要事做,我们一群年轻子弟,跟着船夫在驿站周边走一走。
发现在杨老驿,人们在市场里交易是“以物易物”。
在古代一些偏远的地方,有货币也未必就能买到需要的东西;人们普遍借助物物交换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如果你手上有别人需要的货物,你想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就成了易事。
早期“盐茶互市”,“茶马互市”,再经由古驿道向外走的“盐茶古道”、“茶马古道”,山民们将一袋一袋的茶叶放上马背,西进滇缅,南下湘桂,北上巴蜀,换取黔地所缺乏的食盐、米粮以及锅瓢碗盏。
古代的“贸易”两字,意思本就是交易、买卖。
凌家是商人世家,贸易是刻在血脉里的本能。
长辈们一路走过来,到了茶叶有名的产地,不忘采购一些高品质的茶叶。
茶叶轻便,又因为有牛车,容易捎带。
三叔曾经我们说过:明朝茶叶的生产分成三类:贡茶、官茶和商茶。贡茶专供皇家使用,严禁民间贸易;官茶是官方收购,用作边疆地区交易马匹,又叫“边茶”;商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茶叶,茶交易每一百斤要征税。
我曾经表示疑问:那么说,民间无好茶?
三叔笑着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谁说民间无好茶?茶农不是笨人,他们交足官差后,将与“贡茶、官茶”同质量的茶叶,以稍高于商茶的价格,卖给长期交易的贸易伙伴。
萧遥剑曾跟我聊起唐朝陆羽所着的《茶经》。
说到《茶之出》,他说,陆羽将全国茶区划分为山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八区;而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当时我就问过他,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具体指什么地方?
萧遥剑说:不知道!
在古代,资讯或从长辈口口相传,或书上获取,靠脚步丈量,人还是走不了太远。
那么,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具体指什么地方?
思州,是今之贵州沿河县,包括沿河、务川、印江及重庆酉阳、秀山等地。
播州,是今之贵州遵义市, ?包括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及桐梓县。
费州,是今之贵州思南县,包括德江、思南及凤冈部分地区。
夷州,是今之贵州凤冈县绥阳镇,包括凤冈、湄潭、绥阳三县。
入黔后,我听凌轩说过:贵州有四大名茶,分别是都匀毛尖、湄潭翠芽、贵定毛峰和雷山银球?。
话说,黔南州都匀市,位于贵州南部,在贵定南面、龙里东南面,都匀市产都匀毛尖,茶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绿翠、香气清高、滋味鲜浓。
都匀市东面的龙里,也是出好茶的地方,龙里的好茶叫东苗坡茶。
湄潭翠芽产地是遵义市湄潭县,位于贵州北部,南连瓮安县。
湄潭翠芽借鉴龙井工艺制作,形似葵花籽,带有栗香和花香,汤色黄绿明亮。
湄潭县南边的瓮安也出好茶,叫瓮安青山茶。
贵定毛峰的产地就是黔南州贵定县,东北与福泉市毗连,东南连都匀市。
贵定毛峰的茶叶,呈盘花状,颗粒紧实,历史上曾唐宋元明清“五朝贡茶”。
贵定毛峰就是我们在麦新城,即贵定,喝过的云雾山产的云雾茶。
雷山银球?是很特别的一种茶,外形如小圆球,是贵州最具特色的茶之一?。
雷山银球?产地是黔东南州雷山县,位于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北边,北与凯里市接壤。
古之清平,今之凯里。
凯里市,我们前边走过,就是清平堡所在的地方。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贵州因为气候特殊与水土优越,产名茶的地方特别多。
不过,从贵定或都匀运茶叶到龙里卖,一定赚得不多,因为这几个地方相邻,经常互通有无。
人们都说,湘黔驿道上不乏好茶!
凌家人途经湖南沅陵县,就买了许多沅陵的碣滩茶。
沅陵碣滩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自唐朝起就很有名气,宋代更是贡茶。
言归正传。
我们吃完午饭回到客栈休息,而三叔和凌轩他们,即将从沅陵带过来的一些碣滩茶,在市集上与当地茶农,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更换了都匀毛尖茶和龙里的东苗坡茶。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在麦新城时,已用沅陵带过来的一些碣滩茶,换过贵定毛峰,就是云雾山产的云雾茶。
以物易物,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论价格,而是注重各取所得。
很快就到了傍晚,我们吃过晚饭后,就早早休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夜无梦。
第二天清晨,我们吃过早餐就出发了。
我们沿着驿道向西北方向行,从龙里驿出发约3里路,远远望见前边,诸峰相连,延绵起伏,山峰靠顶处并无植物,在云雾里时隐时现,现时露出苍色岩石,方方整整,像是巨大的龙头!
再前行约四里路,就到了山脚下,这座山就是龙架山。
我们的驿道穿越龙架山下的峡谷地带,这里的林木青葱。
森林里,植物品种非常丰富,沿途穿越竹林、松林,甚至有珙桐和红豆杉,偶遇小松鼠,在松林下可见各种菌类。
走在古老的驿道中,云雾在身边飘过,我们犹如置身云海。
行行复行行。
我们继续行走30里路,来到一条碧蓝如玉带的河岸旁,船夫叫停我们,指着前边一面岩壁说:那里有古岩画。
我们顺着船夫手指方向,抬眼看去,只见那里的岩壁像一面竖起的屏障,岩壁上红斑点点,连成一个个象形的文字和写意的图画。
我们来到的地方,是贵州省龙里县谷脚镇谷远村巫山岩,我们脚旁的河,就是巫山河;河水从巫山岩下潺潺流过,驿道就在河水旁。
这里的岩壁上,有多幅的古代岩画,被后世的考古学家命名为“巫山岩画”。
时到中午,我们在巫山河边简单地吃了干粮,又继续前行。
一直向前,行了36里路,傍晚的时候,我们到了龙洞堡驿站。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