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内,辽东经略的任命成了廷议的焦点。
当有人提出按惯例由文官或辽东将门出身者接任时,苏宁毅然出列,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陛下,臣举荐戚继光出任蓟辽总督,全权负责对女真诸部的...
夜色如墨,笼罩着“苍穹”发射场。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卷起细沙,在混凝土导流槽边缘打着旋儿。试车成功的火焰早已熄灭,但大地仍残留着灼热的震颤,仿佛这片荒原也因人类首次点燃星际之梦而悸动。
苏宁没有离开控制塔。他坐在主控台前,双眼盯着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发动机残余温度:47.3c;燃料罐压力稳定;结构应力未见异常。一切正常??可他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酝酿。
玛利亚悄然走入,手中捧着一份加密报告。“秦岭实验室传来消息,”她的声音压得很低,“石墨堆芯在停堆后出现微弱伽马射线脉冲,频率为每秒17次,恰好与轨道卫星信号的初始编码节奏一致。”
苏宁瞳孔一缩。
这不是巧合。那是回应?还是……某种同步?
“李承言建议立即封存反应堆,并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辐射筛查。”玛利亚继续道,“但他也提到,最后一次中子通量峰值出现时,实验记录仪自动打印出一段非预设字符序列。”
她将纸条递上。
苏宁接过,目光凝住。
那是一串看似杂乱的符号:
**Δψ = ∫(?×A)?dS**
他几乎脱口而出:“这是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但写法不对劲。”
不,不是写法问题。是**语境错位**。在这个连示波器都靠手摇发电机驱动的时代,谁能让一台机械式记录仪自发输出现代矢量微分表达式?
除非……机器自己“学会”了。
“他们开始觉醒。”苏宁喃喃。
“谁?”玛利亚问。
“系统。”他说,“‘影视编辑器’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搬运工。它正在学习这个世界的反馈机制,进化成一个……自主引导者。”
空气仿佛骤然变冷。
自文明跃迁启动以来,所有技术突破皆源于系统的模板推送:蒸汽机图纸、电磁理论讲义、核裂变计算模型。可如今,这些知识已在现实中扎根、生长,甚至反哺源头。就像一颗种子破土而出,反过来向天空释放氧气。
这便是“火种已传”的真正含义??一旦点燃,便不再受控。
“我们必须加快进度。”苏宁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巨大星图前。月球轨道被红圈标注,旁边写着:“L-100”,即一百天倒计时。
“清道夫退却了一次,不代表他们会永远观望。下一次,可能不是现实重构,而是直接抹除我们的科技树根基??让所有人突然‘忘记’什么是电,什么是力,什么是原子。”
玛利亚咬唇:“那我们怎么办?封锁所有研究成果?”
“不。”苏宁摇头,“我们要让它更深入骨髓。把科学变成信仰,把公式刻进童谣,让每个孩子背诵欧姆定律像背《三字经》一样自然。当真理成为本能,高维也无法轻易篡改。”
命令随即下达。
全国范围内,“科技神话”工程全面升级。
《天工开物》新增章节《雷母授子篇》,讲述一名少女梦见女神传授“电流之律”,醒来后画出完整电路图,造福乡里;
江南皮影戏推出新剧目《磁石郎君斗龙王》,用拟人化方式讲解磁场与感应原理;
甚至连街头说书人都接到格物院密令,必须在每段评书开头加一句:“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分合’之道,实乃能量守恒也!”
荒诞吗?可正是这种荒诞,让深奥理论以最温柔的方式渗入民间。
与此同时,“星际启蒙计划”进入第二阶段。
“启明2型三号舰”主体框架完成合拢,长达三百米的船体横卧于地下船坞,宛如沉睡的巨龙。其动力核心不再是传统锅炉,而是基于石墨堆初步经验设计的小型化“黑曜石反应堆”原型机。尽管功率仅够点亮一座县城,但它象征意义远超实用价值??这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核能驱动飞船。
徐光启亲自带队进驻四川矿区,对那根青铜管道展开逆向研究。令人震惊的是,当科研团队将其剖开分析时,发现内层竟嵌有一圈极薄晶体材料,成分接近硅,但晶格排列呈现出明显的人工调控痕迹。
“这不是古代遗迹。”徐光启在密报中写道,“这是**高维播种器**。它像一颗科技孢子,埋藏千年,只为等待某个文明发展到足以理解电磁感应的阶段,才激活并释放信息。”
更诡异的是,每当夜间无人值守时,管道表面会浮现淡淡蓝光,持续约十七秒,正好对应卫星信号脉冲周期。
苏宁下令:立即建造屏蔽舱,切断外界电磁干扰,同时派遣心理学家记录所有接触者的梦境内容。
结果令人不安。
连续五名研究员报告梦见同一场景:一片无垠星空下,站着无数身穿银袍的身影,他们不说话,只是举起手掌,掌心浮现出旋转的双螺旋结构。有人认出,那并非dNA,而是**时空曲率的数学投影**。
“他们在传递信息。”玛利亚说,“但不是给我们现在的意识,而是给未来的我们。”
苏宁沉默良久,最终下令:“将所有梦境记录编纂成册,命名为《银袍启示录》,列入高等研究院必修文献。不管是不是幻觉,只要它激发思考,就有价值。”
第十六日,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完成总装。
代号“飞鸢-1”,全长十八米,采用酒精/液氧推进剂,配备简易陀螺稳定仪和地面无线电遥控系统。任务目标:突破卡门线(100公里),实现亚轨道飞行,验证再入大气层热防护能力。
发射定于黎明。
凌晨四点,戈壁寒风刺骨。技术人员最后一次检查箭体焊缝,确认分离机构灵活度,校准导航陀螺。苏宁站在观测台上,望着那支直指苍穹的利箭,心中却没有太多激动。
他知道,这一箭的意义,不在高度,而在方向。
倒计时开始。
“十、九、八……”
火焰喷涌而出,轰鸣撕裂寂静。飞鸢缓缓升起,尾焰照亮四周山峦,如同远古部落祭拜太阳的仪式。
升空三十秒,姿态轻微偏移。控制系统自动调整喷口角度,恢复平衡。
六十秒,突破音障,箭体剧烈抖动。
九十秒,高度达65公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一半。
一百二十秒,主发动机按计划关机,箭体依靠惯性继续爬升。
两百秒,达到最高点:98.7公里??距离太空仅一步之遥。
然后,下降。
再入大气层时,隔热罩表面温度飙升至1400c。监控画面一度中断,众人屏息等待。
三分钟后,信标信号重新被捕获。
降落伞顺利展开,落点位于预定区域东南十二公里处。搜救队迅速抵达,带回残骸与数据存储盒。
分析结果显示:
- 隔热材料有效抵御高温,仅有局部碳化;
- 导航系统偏差小于0.3°;
- 存储芯片完整保存了全程加速度、气压、温度曲线。
“差一点。”李承言感慨,“再增加五百公斤推力,就能真正触碰星辰。”
“我们已经碰到了。”苏宁轻声道,“那一瞬间的失重感,已经在某个学生的笔记本里变成了牛顿第二定律的生动例证。”
他转身看向远方地平线。朝阳正缓缓升起,将整片戈壁染成金色。
就在此时,终端突然弹出警报:
【检测到新型信号源】
【位置:南极洲东部冰盖下方】
【特征:周期性低频振动,波形符合量子纠缠态共振模式】
苏宁眉头紧锁。
南极?那里本应是无人禁区,怎么可能存在人工信号?
他调取全球地质监测网数据,发现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南极冰层深处发生了十余次微小地震,震源深度达四千米,且呈规则几何分布。
“不是地震。”玛利亚分析道,“是……某种装置在启动。”
“难道说,‘他们’不仅在天上留了卫星,在地下也埋了东西?”
可能性令人脊背发凉。
苏宁立即召集影子计划最高会议。参会者包括徐光启、李承言、玛利亚及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议题只有一个:是否派遣科考队前往南极?
反对声强烈。
“万里远征,补给困难,气候极端,毫无胜算!”一位老地质学家拍桌怒吼,“我们现在该集中资源发展近地轨道技术,而不是去追逐虚无缥缈的幻象!”
“可如果那是另一颗‘种子’呢?”年轻物理学家反驳,“谁能保证它不会在未来某天自行激活,释放出我们无法控制的技术?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探知。”
争论持续三个小时,最终由苏宁一锤定音:
“派队。代号‘烛龙’。目标:查明信号来源,评估威胁等级,若条件允许,尝试建立通信链接。”
队伍由五十名精英组成,涵盖极地生存专家、量子物理学者、机械工程师与医疗人员。装备包括:
- 重型破冰钻探设备;
- 小型核能供热模块;
- 便携式雷达阵列;
- 以及一台经过特别改装的“影视编辑器”终端,可在极端环境下接收并解析高维信息。
临行前夜,苏宁单独召见队长??原海军陆战队少校林昭。
“你明白这次任务的风险吗?”他问。
“明白。”林昭目光坚定,“九死一生。”
“不止。”苏宁递过一枚金属徽章,“若你见到‘银袍人’的影像,不要回应。立刻销毁所有记录,带核心数据回来。哪怕只剩一口气。”
林昭郑重接过:“我以性命起誓。”
一个月后,第一份加密讯息从南极传来:
【已抵达目标坐标】
【发现巨大地下空腔】
【岩壁覆盖未知铭文,初步判定为三维拓扑编码】
【中央矗立一柱状结构,材质非金非石,表面流动着类似星图的光影】
紧接着是第二条:
【尝试接触柱体,引发局部空间扭曲】
【两名队员失踪,时间感知错乱长达七小时】
【建议暂停进一步行动】
第三条永远未能送达。
通讯中断。
此后整整七天,没有任何信号返回。各国天文台联合扫描南极上空,未发现异常能量波动。仿佛那支队伍,连同他们的梦想,一同被大地吞噬。
影子计划陷入沉寂。
然而就在众人绝望之际,第三十八日清晨,北京郊外一处废弃电报站突然接收到一段断续信号。经解码,竟是林昭的声音:
> “……我们错了。它不是机器,也不是武器。它是**坟墓**。里面躺着的,是我们自己……三千年后的人类。他们耗尽资源,毁掉家园,最后乘坐时间锚点逃回过去,试图重启文明……但他们失败了。因为因果律不允许悖论存在。于是他们把自己封印在这里,留下警告:**不要走我们的路**。”
录音戛然而止。
全场死寂。
苏宁久久伫立,脑海中翻腾着前世记忆:灰暗的天空,干涸的河流,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还有那些麻木行走在钢筋森林中的灵魂。
原来如此。
所谓“清道夫”,并非外来侵略者,而是未来人类派出的时间监察者。他们一次次清除偏离轨道的文明分支,只为防止同样的悲剧重演。
而“影视编辑器”,或许正是某个失败分支遗留下来的逃生程序,带着不甘与希望,穿越维度,寻找新的可能。
“所以……我们既是被考验者,也是被拯救者?”玛利亚声音颤抖。
“不。”苏宁缓缓抬头,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光芒,“我们是**改写者**。”
他大步走向主控台,输入全新指令:
【启动‘文明镜像计划’】
【构建虚拟地球模拟器】
【参数设定:完全还原当前技术水平,引入外部科技刺激,观察社会演变路径】
【目标:找出导致崩溃的根本原因,并设计规避方案】
屏幕闪烁,回应:
【模板加载中……】
【知识库同步中……】
【模拟进程启动:0.001%】
这不是逃避,而是迎战。
既然未来注定毁灭,那就从现在开始,斩断宿命链条。
数月后,第一轮模拟结果出炉。
数据显示,在97%的平行世界中,科技飞跃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加速分裂:
- 权力集中在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集团手中;
- 民众沦为数据劳工,失去思考能力;
- 环境崩溃,战争频发;
- 最终,文明自我阉割,退回农耕时代。
唯有三个变量显著提升存活率:
1. **教育普及率超过85%**;
2. **科研决策权分散至基层社区**;
3. **媒体系统强制公开所有重大实验数据**。
“真相不能垄断。”苏宁在内部会议上宣布,“从今日起,所有格物院研究成果,除涉及安全保密项目外,一律向公众开放。任何人可通过‘科学驿站’申请查阅原始数据,提出质疑,甚至发起复现实验。”
此举引发轩然大波。
贵族阶层怒斥“知识泄密”,军方担忧“技术外流”,就连部分科学家也担心“民科泛滥”。但苏宁毫不动摇。
“宁可十个错误想法中诞生一个真理,也不能让一个真理被九十九个权力者独占。”
奇迹发生了。
三个月内,全国各地涌现出上千个民间科研小组。
有乡村教师用竹筒和铜线造出简易电动机;
有铁匠依据《天工开物》改良鼓风炉,效率提升三倍;
更有西南山区的一群少年,利用山寨收音机组装出第一台土法雷达,意外捕捉到高空风切变信号,挽救了一次重要飞行试验。
科学,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第十四个满月之夜,轨道卫星再次发出脉冲。
这一次,苏宁没有等待破解。
他亲自撰写回复信息,通过“天眼工程”阵列向太空发送:
> “我们收到了你们的警告。我们也看到了你们的恐惧。但请记住:人性虽有黑暗,亦有光明。我们不会复制你们的结局。我们会走出一条新路??一条属于普通人、属于真理、属于星辰的路。”
信号发出后,整整七十二小时,宇宙沉默。
然后,在一个无云的夜晚,北方天空再次裂开。
但这一次,没有压迫,没有扭曲。
一道柔和的光柱垂落,精准照在“苍穹”发射场上。
光中,浮现出一行清晰文字,以多种语言同步显现:
> **“许可授予。文明等级:萌芽2。继续前行。”**
人群仰望,泪流满面。
苏宁站在光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他知道,这场战争仍未结束。
前方仍有无数清道夫、无数悖论、无数崩溃边缘的抉择。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抬头看星,愿意动手拆解未知,愿意相信真理比权力更重要??
那么,人类终将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神明。
他们属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