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们我要开学了,我是大一新生事情多,所以说9月不会全勤了,下个月常规应该是最多每天一更,一更2000字,如果军训什么的太忙当天就不更了。
前几天重感冒欠了几天更新,我看了一下大概是4天字,会在9月份以每天4000-8000字补上,也就是2-4更。
加上9月的4天8000字就是字。起码在9.5或者9.8号恢复正常更新(每天1更,忙则不再更新),宝宝们不想找新更的可以等8号再看。学生党开学比较忙,没办法宝宝们。
感谢理解!目前的剧情发展是这个新角色节点写完会拉01哥的剧情,然后就是大小姐直播惩罚+定制礼物的兑换。再下面年度公会战和年度庆典、跨平台。
我的计划是跨平台比赛结束后完结本书,瑶妹的传奇经历就结束啦,所以尽量会多写一点感情戏,免得写番外不好写。我知道大家想看谁,会尽量带一下的,但总有人需要端水,感谢理解!
每天4000字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吃力,写小说写多了,键销炎很严重,完结本书后可能会调整很久再考虑要不要写书了。
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主播文的,有梦到一大堆设定。
我们粉丝群也快开了,快1000粉了,欢迎进群催更,顶锅盖溜走ing。
真希望今年能写完!
无论如何,感谢一路陪伴,有你们我很开心。
——
窗台的旧铁盒
搬家时整理杂物,孩子在阳台角落翻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绿色油漆剥落大半,边角被岁月磨得发亮,盒盖上还贴着张褪色的卡通贴纸——那是我小学时最宝贝的“百宝箱”。孩子捧着铁盒跑来,小手指着盒缝里卡着的半片干花:“妈妈,这里面装着什么呀?像藏了秘密。”
我接过铁盒,指尖触到冰凉的锈迹,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的夏天。那时外婆家的窗台朝南,每天清晨阳光都会斜斜地照在窗台上,铁盒就摆在那里,装着我攒下的玻璃弹珠、彩色糖纸,还有外婆给我的第一枚硬币。
“这里面装着妈妈小时候的故事。”我拉着孩子坐在地板上,慢慢打开铁盒。一股混合着灰尘和旧纸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的东西比记忆中更零碎:几颗褪色的弹珠滚出来,弹到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一张泛黄的成绩单,上面是小学老师用红笔写的“进步奖”;还有一小束干枯的野菊花,花瓣早已脆得一碰就碎——那是我第一次独自上山采给外婆的花。
孩子捡起一颗蓝色弹珠,对着阳光看了半天:“妈妈,这颗珠子像天空的颜色,你小时候是不是用它来装星星呀?”我笑着摇头,给他讲起外婆家的老窗台。那时外婆总坐在窗边做针线活,我趴在旁边,把弹珠摆在窗台上,假装它们是排队的小士兵。有次我把弹珠滚到了床底,外婆趴在地上帮我找,头发上沾了灰尘也不在意,只笑着说:“我的囡囡,连颗弹珠都宝贝得像钻石。”
铁盒最底层压着一本巴掌大的笔记本,封皮是粉色的,边角已经卷翘。我翻开本子,里面是歪歪扭扭的铅笔字,记着小时候的琐事:“今天外婆给我煮了鸡蛋,蛋黄是咸的,真好吃”“和隔壁小明玩弹珠,赢了三颗绿色的,他哭了,我把弹珠还给他了”“外婆说,野菊花晒干能泡茶,下次我要多采些”。
孩子凑过来看,指着其中一页画着的小房子说:“妈妈,这是外婆家的房子吗?屋顶上还有烟囱呢。”我点点头,眼眶忽然发热。那是我十岁那年画的,当时外婆的咳嗽病犯了,我听说画画能让人开心,就每天趴在窗台上画外婆家的房子,希望外婆能快点好起来。后来外婆把那幅画夹在笔记本里,说要留着给我长大后看。
“我们去找外婆,把铁盒里的故事讲给她听好不好?”孩子突然抬头,眼睛亮晶晶的。我愣了一下,才想起外婆去年冬天搬去了舅舅家,住得不远,只是我忙着工作,已经很久没去看她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带着铁盒去了舅舅家。外婆正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晒太阳,看见我们来,急忙起身,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孩子跑过去,把铁盒举到外婆面前:“太外婆,这是妈妈的百宝箱,里面有好多故事,您要不要听?”
外婆接过铁盒,手指轻轻摩挲着锈迹斑斑的盒盖,眼眶慢慢红了。“这盒子,还是你外公当年给你买的呢。”她的声音有些沙哑,“那年你五岁,非要一个装‘宝贝’的盒子,你外公跑了三家商店才买到这个,回来时汗都湿透了衣服。”
我这才知道,原来铁盒不是外婆随便买的。小时候我只知道喜欢,却从没想过外公为了这个盒子跑了多少路。外婆翻开铁盒,拿起那束干菊花,轻轻叹了口气:“这花,是你十二岁那年采的吧?那天你回来时裤脚全湿了,说是上山采花时摔进了小溪,我给你换衣服时,发现你手里还紧紧攥着这束花,说要给我泡茶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孩子听得入了迷,拉着外婆的手要听更多故事。外婆便坐在藤椅上,从铁盒里的每一样东西讲起:那颗蓝色弹珠,是我第一次考双百时她奖励我的;那张成绩单,她一直贴在冰箱上,逢人就夸我懂事;就连那张画着小房子的纸,她都用塑料膜封了起来,放在抽屉最里面。
“后来你爸妈接你去城里上学,你把铁盒落在了窗台上。”外婆看着铁盒,像是在看很久以前的时光,“我每天都给它擦灰尘,想着等你回来拿,没想到一放就是这么多年。”
孩子突然站起来,跑到阳台角落,翻出舅舅家的一个空饼干盒,又找来彩笔,在盒子上画起了画。他画了外婆、我,还有他自己,画了老窗台和野菊花,最后在盒盖上写了“新百宝箱”三个字。“太外婆,以后这个盒子就用来装我们的故事,我要把今天的事也记下来,等我长大,讲给我的宝宝听。”
外婆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好,好,我们的宝贝长大了,也懂得藏故事了。”
那天下午,我们陪着外婆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聊着铁盒里的往事。孩子把外婆讲的故事,一条一条记在新的饼干盒里,还把那颗蓝色弹珠放进了新盒子,说要让它继续“装星星”。临走时,外婆把那束干菊花小心地放进新盒子里:“这花虽然干了,但香味还在,就像我们的故事,不管过多久,都不会忘。”
回家的路上,孩子捧着新的百宝箱,坐在车里叽叽喳喳地说:“妈妈,原来旧东西里藏着这么多温暖的事,以后我们也要把每天的事都记下来,装满这个盒子。”我点点头,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忽然觉得,时光就像一个大大的百宝箱,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经过岁月的沉淀,都会变成最珍贵的回忆。
从那以后,孩子每天都会往新百宝箱里放东西:一片秋天的枫叶,一张画着笑脸的纸条,一颗捡来的鹅卵石,甚至是他掉的第一颗乳牙。每次放东西时,他都会认真地告诉我:“妈妈,这是今天的故事,等太外婆下次来,我讲给她听。”
有次周末,我们又去看外婆,孩子把新百宝箱里的东西一件件拿出来,给外婆讲每样东西背后的故事:“这颗鹅卵石是在公园捡的,它的形状像小鸭子;这片枫叶是上周落的,我把它夹在书里,现在变成红色的了;这颗牙齿是爸爸帮我拔的,我没哭,因为太外婆说勇敢的孩子能长出新牙齿。”
外婆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补充几句:“是啊,我们的宝贝就是勇敢,就像妈妈小时候一样,摔倒了也不哭。”说着,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我小时候掉的乳牙,用红线系着,旁边还放着一张纸条,写着“囡囡的第一颗牙,1995年秋”。
孩子惊讶地睁大眼睛:“太外婆,您还留着妈妈的牙齿呀?”外婆笑着说:“当然了,你们的每一件小事,在我心里都是宝贝,都要好好藏起来。”
那天,我们一起把我小时候的乳牙放进了新的百宝箱,孩子还在旁边画了一颗小小的牙齿,写着“妈妈的牙齿和我的牙齿,是一家人”。看着盒子里新旧交织的“宝贝”,我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把爱藏在这些细碎的物件里,从一代人的掌心,传到另一代人的掌心,永远不会褪色。
巷尾的修表铺
周末带孩子去老城区买文具,拐过窄窄的巷口,一阵清脆的“咔嗒”声忽然飘进耳朵。孩子拉着我的手往前跑,尽头竟藏着间不足十平米的修表铺——木质招牌上“老周修表”四个字被雨水浸得发黑,玻璃柜台上摆着密密麻麻的钟表零件,一位戴老花镜的老人正低头拧着螺丝,指尖夹着的镊子稳得像钉在半空。
“爷爷,您在修星星吗?”孩子趴在玻璃柜上,盯着老人手里的机械表芯,里面的齿轮转得飞快,映着阳光像碎钻在闪。老人抬起头,眼角的皱纹挤成笑纹,指了指表芯里的小弹簧:“这不是星星,是时光的小轮子,转一圈,日子就往前挪一步。”
我这才认出,他是父亲生前常提起的周师傅。二十年前父亲的怀表停了,跑遍半个城才找到这里,周师傅花了一下午修好,没收一分钱,只说“老物件要好好留着,里面藏着念想”。如今父亲的怀表还躺在我的抽屉里,表盖内侧刻着的“1985.5.20”,是他和母亲结婚的日子。
“您还记得一块银壳怀表吗?表链上刻着‘忠’字。”我蹲在柜台旁,看着周师傅手里的镊子上下翻飞。他愣了愣,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盒,打开时露出一沓泛黄的纸片:“是不是你父亲的?当年他说这表是岳父送的,比命还珍贵。”纸片里夹着张字条,是父亲的字迹:“周师傅,怀表若再停,麻烦多等几年,我女儿会来取。”
孩子伸手摸了摸玻璃柜里的旧钟表,有掉了漆的闹钟,有表带磨破的机械表,还有个外壳裂了缝的怀表,表针停在三点十分。“爷爷,这些表都坏了吗?为什么不扔掉呀?”周师傅拿起那只裂壳怀表,轻轻擦了擦灰尘:“这是张奶奶的陪嫁表,1958年她结婚时戴的,后来孙子摔破了壳,她哭着送来,说要留着给重孙子看。”
正说着,一位拄拐杖的老奶奶推门进来,手里攥着块老式女表,表蒙子碎成了蛛网。“周师傅,你帮我看看,这表还能走吗?”老奶奶的声音发颤,“我家老头子走的时候,就戴着它,现在我想让它接着走,就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
周师傅接过表,对着光看了看,从抽屉里拿出新的表蒙子:“放心,能修。当年你俩结婚,还是我给这表调的时间呢。”他的手指在表壳上轻轻敲了敲,“这表芯是瑞士的,结实着呢,再走二十年都没问题。”
孩子搬来小凳子坐在旁边,看着周师傅拆表、清洗、换零件,眼睛都不眨。老奶奶坐在藤椅上,给我们讲起过去的事:“当年我和老头子在巷口的槐树下约会,他总戴着这块表,说要准时来见我,从没迟到过。后来他得了重病,躺在医院里,还盯着表说‘别耽误了接孙子放学’。”
不知不觉到了傍晚,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柜台上,给零件镀上了一层金边。周师傅把修好的表递给老奶奶,表针“嘀嗒”一声开始转动,老奶奶摸着表壳,眼泪掉在了玻璃柜上:“谢谢你,周师傅,这下我晚上睡觉,又能听见他的‘脚步声’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