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明朝朝廷在之前还说什么只是临时增加赋税,那什么辽饷剿饷之类的。但是现在呢?这两个东西还在收,而且甚至还增加了!”对于朝廷的情况,百姓们纷纷表示这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朝廷不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明朝朝廷是这样,原本说是临时增收的赋税,其实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个常态的赋税了,根本不是什么“临时”。谁要是真情实感地相信了,那谁就是天下第一号蠢货。
明朝这个时候的百姓是这样的蠢人吗?
那当然不至于。
百姓们或许没有那么聪明,但是他们也还不至于傻到这个地步,一个关乎自己和自己全家性命生死的坑,会一遍又一遍地踩进去,一点记性都不长。
在最开始的时候,或许百姓们还是会上当的,他们会真的相信朝廷口中所说的“临时增收”真的是临时,然后一年年地等待着这部分赋税什么时候到期被取消……但是时间长了,他们总会意识到朝廷之前的话全都是骗人的。
然后,他们就会失去对朝廷的信任。
第二次,他们在犹犹豫豫之下,可能还是会上当,会选择相信朝廷的话。
但是第三次,他们就不会这样了。
——而明朝朝廷这种做法,难道是直到末期才开始的吗?这谁也不会相信的。
最多,是明朝朝廷在末期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了,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是在这个时候才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因此,在前期,百姓们虽然已经不相信朝廷的话了,但是因为还能够勉强承受赋税的压力,所以他们还会留在当地,继续勉强活下去。毕竟,故土难离,而且离了故土,也不等于他们就能找到活路。
但是到了后期,也就是明朝末期这个阶段,难以支撑的不仅是朝廷,更是百姓……这个时候,面对朝廷依旧存在的增税和鬼话,百姓们当然不会相信;而同时,他们不仅不会相信,还会付诸行动——因为他们留在原地真的扛不住了!
“这是肯定的……换做是我,那也得赶紧跑了,趁早跑了,”有人点评道,“我觉得明朝这些百姓也是一样的,如果真的很敏锐的那种,那估计早在朝廷征收什么剿饷之前就已经拖家带口跑了,如果他们没有先全都投奔起义军的话。”
对局势敏锐的,那肯定不会留在原地一直等着,多半是早早就逃离了当地,也逃脱了赋税;而就算是不那么敏锐的,大部分估计也会在剿饷这些开始增收之后,选择逃离。
就像是这个武安县的情况一样,户数只剩下了两成,人丁更是只剩下了一成。
其他的人呢?说的是“或逃或死”,死去的确实估计不少,不论是饥荒还是疫病,都能让很多人不幸离世,但是逃走的人,同样不会少。至于说他们逃走之后是活是死,那是另外的问题。
“不过,这种情况就是跑得越晚的压力越大。”还有人认真道。
这话没错,就算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的人仔细一想,也能很快明白过来。
假设这个武安县的户数和丁数的数据都是真的——话说这为什么要叫做“数据”——那么,本来一万多户两万多丁来承担这么多的赋税要求,而现在,就是两千户和一两千丁来承担……那平摊到每个人头上的赋税就要多出来不知道多少!
而且,这还不算这些剩下的户和丁之中,有没有那等可以不需要缴税的特殊存在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该跑的时候就要早点跑,千万不要拖啊!”
【关于赋税,武安县知县是这么写的:本县正税、三饷以及其他各种赋税共计四万四千七百九十五两银子,漕米——指通过水路运输的粮食共计两千三百零四石,辽米豆——指供应辽东方面的粮食共计一万二千零五十三石,禄米——指官员的俸禄共计八百四十二石,还有临清仓——指位于山东临清的漕仓,是明朝的关键漕仓——的米共计六百八十八石。】
【以上这些,加上之前三年拖欠下来的税款,本县如今要收的税粮总数不少于十万两银子或者十万石粮食。】
【没错,一个河北境内的县城,在当时,不算前面几年累积下来的拖欠的税款,只算当年的税款,就能有将近一万六千石粮食+四万四千七百九十五两银子。】
【而武安县,还有前面三年拖欠的税款——在之前的三年,在人口还没有这么少的时候,武安县就已经根本交不起这么多的赋税了,所以不得不累积拖欠……】
【那如今呢?如今,在户数已经少了至少八成,丁数也少了九成的时候,武安县难道就能交的出这么多赋税吗?当地的百姓难道就能承担得起吗?】
【就算武安县现在还没有被疫情侵袭,还是没有疫病的状态,那也依旧不可能承担得起!百姓们也绝对不可能承担得起!如果武安县真的要收税,这些剩余的百姓也同样会选择逃走。】
【当然,逃走的百姓,如果活着到达了另一处城池并且打算暂时定居下来,他们也未必继续耕种——因为沉重的赋税和差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一个地方人少了,赋税少了,不等于另外的地方赋税就能增多,因为这些人口他们也并不会在新的地方耕种缴税。】
朱元璋看到了自己比较熟悉的名字:临清仓。
这他确实很熟悉,虽然不知道到了后来的大明,临清仓发展成了什么样子,但是如今的大明,可就在临清修筑大型粮仓,专门用来储备军粮。
当然,到了后来,大明既然迁都了,那临清仓的用途应该就不只是储备军粮了,估计还要加上转运山东河南江淮等地的粮食到京城——因为临清仓紧邻京航大运河,朱元璋现在选择在那里修筑大型粮仓供应军粮,也是看中了临清仓的地理优势。
不过,临清仓不是重点,重点是朱元璋已经从这些赋税的情况中又一次看到了大明的衰颓崩塌。
人口在实质上不断减少——不是指人死了,而是能够为朝廷所用的人越来越少,对于大明来说,那和这些人都死了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这些人都死了,也省得他们跑去为那些逆贼提供助力;
赋税也在不断减少,但是财政开支反而不断加大……这种困境,足够毁灭任何一个王朝。
而大明,现在的大明,更是早就没有了解决这样的困境的能力——弊病太重了,如果要朱元璋来说,他会表示,要是有选择的话,那么重新建立一个大明,都要远比拯救现在这个大明容易得多。
反正,只要新建立的朝廷,也是老朱家的人做主,国号也是明,不就可以了吗?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