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6章 大齐不复存在
    夏国。

    禹城,夜市。

    烧烤摊。

    云昭月像只欢快的小馋猫,拿着烧烤吃得腮帮子一鼓一鼓的,满嘴的油。

    萧九尧浅笑地看着她,眼中满是宠溺,不时扯张纸巾,替她轻轻擦擦嘴角的油渍。

    能让百姓像在夏国,这样自由的生活,是萧九尧如今奋斗的目标。

    如今,各地局势稍显平定,他便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在治国安邦之上。

    前段时间,大齐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内物资匮乏,人心惶惶。

    萧九尧审时度势,给刘能下了一道至关重要的旨意。

    刘能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清晨,便指挥着士兵们,让他们手持大喇叭,整齐列队在大齐都城外劝降。

    连续一个月,大齐都城建安外,劝降的声音就没有停下来过。

    担心城里的大齐军队不放人,杜青和刘能遣人进了城内传递消息。

    与此同时,萧九尧又马不停蹄地颁布了一道最新的政令 —— 巴蜀要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质朴却蕴含深意的话语,始终萦绕在萧九尧的心间。

    巴蜀之地,山峦起伏,多山地,以往的道路崎岖蜿蜒,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百姓出行艰难,货物运输受阻,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只有路修好了,以后各项事业,无论是商贸往来、文化交流,还是政令推行,才能畅通无阻,走在前头。

    何况此前因局势动荡,从各地汇聚而来诸多外来的人才,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技艺与智慧,这是巴蜀发展的绝佳契机。

    有部分愿意回北地的百姓,萧九尧下了令,给他们分房子,分田产,重新开启安稳的农耕生活,日后都可以自给自足,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

    另有部分百姓,在巴蜀生活的这段时日,被此地的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所吸引,愿意留下来定居。

    如此一来,巴蜀的人口渐渐多了起来,人丁兴旺,随之而来的便是商业的繁荣。

    不仅如此,兴修水利的事情也终于上了日程。

    朝堂之上,萧九尧高坐在上,目光威严地扫过众臣,沉稳开口道:

    “诸位爱卿,如今国之发展,诸多要事亟待解决,而水利一事,关乎民生根基,切不可再缓。”

    早在旱灾来临前,萧九尧就发现了用水的不便。

    百姓们为了取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肩挑背扛,往返数里,尤其是农忙时节,缺水更是让庄稼生长艰难。

    他在夏国,见到了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管道设施,方才知道,即便是水资源,亦是可以合理调配的。

    他已和云昭月商量过此事,云昭月立刻着手采购尺寸大小不一的水管。

    如此,把江水引向农田,也不是什么不能做到的事情。

    萧九尧站在宫殿高处,望着远处的山川河流,眼中满是憧憬。

    大齐建安城外。

    此时已经罗列了数万平东军,杜青的木兰军也郝然在列。

    一次次战斗,木兰军已经向所有人证明,女子也能建功立业。

    杜青也给她们请功,作为第一代的女兵,木兰军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街头巷尾都流传着她们的故事,还有说书先生,时不时在酒楼说书,宣扬。

    越来越多的女子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感到好奇。

    巴蜀女子虽然可以立女户,但实际真正单独立户的女子并不多,总的来说,还是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自从商路大开以后,越来越多的女子也开始学着经商。

    这得益于萧九尧对巴蜀两地政策的关注。

    毕竟这里可是他起家的地方。

    大齐建安。

    连续月余的劝降后,都城百姓果然动摇。

    大齐朝廷权贵眼见大势已去,开始想着突围。

    数月以来,大齐皇帝的人都在挖地道。

    就在平东军攻城的前一日,地道终于挖通了。

    为防止消息泄露,大齐皇帝只带了太子和几个心腹逃离。

    他没有别的地方可去,投奔北离去了。

    等到平东军,历经一日苦战,攻下了建安。

    找遍了宫廷,到处都没有找到大齐皇帝的身影。

    刘能抓紧时间排查,这才得知皇帝跑路了。

    后宫里的妃嫔,连同皇后都没有带上。

    刘能上书送到朝廷,又已经过去了近半月。

    他已经派了兵出去,但没有能追上。

    萧九尧倒是没有怪罪他,彻底攻下大齐,也算是大功一件。

    朝堂上下一片欢腾。

    大齐百姓对蜀王并没有怨怼,反而是松了一口气。

    毕竟,于百姓而言,所求不过是个温饱而已。

    兴,百姓苦。

    亡,亦百姓苦。

    蜀王治下,人人都能吃饱穿暖,天下百姓所求,不过如此。

    萧九尧很快派了朝中重臣出去接管大齐属地。

    萧九尧按照郡县制,重新划分了大齐蜀地,共分为四州,四十五郡。

    之前选拔的人才,源源不断的送了出去。

    这个时候,满朝文武不得不佩服萧九尧的远见。

    若非王上高瞻远瞩,此刻怕是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地。

    眼下来看,文举武举都要继续下去。

    毕竟北离的疆域,可宽广着呢。

    文举武举都不会限定考生的地域,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得到重用。

    姜池收到了蜀王的旨意,让他不必阻拦大齐皇帝。

    巴蜀是可以靠大军镇压,但最终受伤害的,不还是百姓吗?

    大齐已经不复存在,萧九尧打算放慢脚步。

    巴蜀两地的书院虽然正常开设,莘莘学子的身影穿梭于庭院楼阁之间,书声琅琅,但真正进入书院的女子不多。

    一则当地百姓受传统观念的桎梏颇深,对女子踏入书院念书一事内心还满是抵触。

    二则书院自身亦面临难题,针对女子的教材眼下还在艰难地摸索之中。

    云昭月想了想,觉得可以把教学的科目做一些细化。

    就像是大学选专业一样。

    萧九尧在朝会后特意留下了张济,二人于御书房内促膝长谈。

    张济听完后不禁拍手称赞,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蜀地眼下现有的特色技艺来说,类似刺绣这一传统手艺,若能加以整合创新,融入时尚元素,面料知识等,便可拓展为一门全新的服装设计学科。

    云昭月迅速行动起来,四处搜罗各类专业资料,将服装设计、诗词文学、琴艺绘画等诸多适合女子研习的专业知识都下载到平板上。

    先组织学院里的老师们集中学习,待老师们融会贯通之后,再由他们去学院里为女子们授课。

    与此同时,寻找新矿脉对于此后的发展的重大意义。

    想到要寻找新的矿脉,叶轻书向萧九尧提议,也专门开设一门学科。

    这日,他进宫面圣,向萧九尧郑重提议,不妨也在书院里专门开设一门有关寻矿探矿的学科。

    寻找矿脉少不得要到处奔波,他并不不想蔓蔓分开。

    萧九尧知道叶轻书的心思,也认可。

    任何关乎国家命脉的关键领域,太过依赖一个人或少数几人的力量,都绝非一件好事。

    一旦遭遇变故,极有可能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