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9章 开!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1\/\/EN\" \"\"><html><head><\/head><body><h1 class=\"chaptertitle1\" id=\"heading_id_2\" idx=\"\">第329章 开!<\/h1>

    纪由顿了顿,“怎么不喜欢王维吗?”

    “喜欢王维啊。”听泉说:“科举状元,诗书画乐俱佳,大帅哥,钟情于一人从不纳妾,妻子死后永不续弦。”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水墨山水的鼻祖】

    【我是女生,我更喜欢李白】

    “先给你们看王维的吧。”纪由说完拿起一张张手稿讲。

    “《题友人云母障子》,这是王维14岁写的。”

    “君家云母障,时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因采画来。”

    “王维去朋友家玩儿,他看到障子上精美云母,透过云母呈现出的朦胧景象,有感而发。”

    “障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屏风。”

    【这首诗没听过】

    【怎么初中生就这么会写了啊】

    【夸的好含蓄哦】

    “王维15岁就开始写下离家游历长安,路过长安郊外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古墓。”

    “写下《过始皇墓》。”

    “他年少有才对历史充满敬畏和好奇,面对秦始皇规模宏大的陵墓,不禁发出兴亡盛衰的感叹。”

    “他的诗大多是清新自然的山水诗。”

    “这首诗风格凝重,具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很少见。”

    “15岁的他就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这首诗在批判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和劳民伤财。”

    【这首诗我知道,墓里没有春秋,雁也不会冬去春来,再阔气,也毫无用处。】

    【感觉他风格就是很含蓄那一卦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每一段经历也会造就不一样的诗风。”

    “年少的王维同样会写出,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每个人曾有过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模样。”

    【小时候我以为我是这个世界上的主角,现在npc】

    【李贺十六七岁写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二十岁写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李白青年时: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暮年时:大鹏飞兮振八翼,中天摧兮力不济】

    【仰天大笑出门去归来倚杖自叹息】

    纪由拿出一张手稿,“这个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17岁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学的古诗现在都能想起来,我还记得课本上的插画是一座高山,我现在27岁了,时间过得真的很快啊,转眼将近二十年过去了】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小时候根本看不懂,在外面打工这么多年,才知道思乡之情】

    【故人已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

    听泉嗫嚅了半天没能说出一句话。

    他何尝不想家呢,何尝不思念自己的山东兄弟呢。

    今年,今年就能堂堂正正回去了。

    “给你们欣赏一下水墨画。”纪由说:“自然景观巨多。”

    屏幕上缓缓展现出一幅幅水墨画,山水相依,云雾缭绕,墨色浓淡间勾勒出大自然的雄浑与清幽。

    “这一幅水墨山水写实又写意。”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给你们看李白的。”纪由展示完将另一叠拿出来,第一页就是李白的户籍。

    听泉一字一句念,“于蜀郡绵州昌隆县·开元九载。”

    “户主:李客,年肆拾玖岁,丁男。”

    “形貌:身长六尺一寸(约1.85米),面白微须,碧瞳深目。”

    “户等:市籍,课户。”

    “受田:无永业田\/口分田,宅园地叁亩(青莲乡陇西院)。”

    “家庭成员:妻,李氏,肆拾伍岁,丁女,汉家女,父为碎叶城戍卒。”

    “长子,李白,贰拾岁,中男(未成丁)”

    “形貌:身长五尺八寸(约1.76米),眉目疏朗,左臂刺青「东岩子」(道号)”

    听泉站起来惊恐叫出声:“啊?!”

    “啊??!!!!”

    “你给别人开了?!”

    【哈哈哈哈哈这个啊好智慧啊】

    【不是哥们,这就开了?】

    【我还在想这是啥,李客又是谁,勾八念到长子李白四个字我都不好说】

    【了解一个人从户口开始?】

    【虽然李白老师这么久没发布作品,但也不用开别人吧?】

    【混血啊,他爹面白微须,碧瞳深目这就是西域长相啊】

    【厉害了500开头的纪由】

    “别大惊小怪。”纪由说:“考古工作者是这样的。”

    听泉眼睛瞪得滚圆,满脸不可置信,大声反驳道:“哪个考古工作者能像你这样啊?!!”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你祖上干人口普查的啊?!”

    “应该吧,我也不太了解。”纪由神色平静,微微耸肩,“家道中落了。”

    听泉被这话噎住了,一时语塞,无奈地坐回椅子上,“行吧。”

    “不过话说回来,以前的户籍记载还挺详细的。”

    “连奴隶的信息都记录在上面,右足残缺、擅长驯马。”

    “对啊,肯定得详细,这户籍就相当于那时候人们的身份证。”纪由说:“每三年还会更新一次。”

    听泉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这些详细户籍信息,对咱们现在研究历史用处太大了。”

    “从这些记录里,能精准还原当时的社会结构。”

    纪由指着后面,“这写了此户以贩盐铁、丝瓷为业,常行商于成都、西域。”

    听泉听得入神,突然一拍大腿:“那要是能找到连续多年的户籍记录,不就能研究人口迁徙、家族兴衰了?”

    纪由:“完全正确。”

    “假设一个家族,连续几代都记录在册,通过户籍里的职业、资产变化,能拼凑出一部家族变迁史,甚至能折射出大时代的动荡。”

    “比如遇到灾荒、战乱,户籍上可能会出现人口锐减、职业变更。”

    “有的农户可能突然变成流民,被记录在临时收容处。”

    听泉问:“有吗?”

    “有。”

    只要纪由想,什么都可以拥有。

    <\/bo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