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的失利,让得朝廷的主和派势力开始抬头】
    【他们纷纷上书,想要与金国合议,宋孝宗无奈只能应允】
    【得知这一消息,辛弃疾大失所望】
    【恰逢暮春时节,连绵不断的春雨飒飒而下】
    【辛弃疾内心的家国之愁愈发浓郁,但却无处诉说】
    【自从回到了宋廷后,他便没了好友,整日里只能在庭院中顾影自怜,独自回忆】
    【此时,如果是正常人,都清楚,目前正是主和派占据上风的时刻】
    【如果执意唱反调,必然逃不掉被贬黜的下场,再无出头之日】
    【但辛弃疾不一样,他返回朝廷不是为了那一官半职,功名利禄】
    【他为的是收复还在金人手中的旧山河,为的是解救处于奴役中的苦难百姓】
    【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北伐失利的原因,思考对金之策】
    【终于,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美芹十论》,将其呈交给宋孝宗】
    【在文章中,辛弃疾鼓舞宋孝宗不要在意北伐的失败】
    【认为主和派官员总是顾忌的太多,一听到用兵就为之色变,太可惜了】
    【接着,他分析金国的弊端和弱点,安排宋廷之后的事宜】
    【按照辛弃疾的一番策略,收复旧土,如同探囊取物】
    【可惜这个时候的宋孝宗已经彻底灰心了】
    【对于北伐,宋孝宗早已没了雄心壮志】
    【隆兴和议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条件是很宽厚的】
    【宋不用再对金称臣,而是以叔侄相称】
    【每年供奉给金朝的钱币也减少到二十万】
    【这些让步,让得宋孝宗与主和派十分满意】
    【所以,辛弃疾此时的上书如同针一般扎眼】
    【不过,宋孝宗还是明辨是非,欣赏于辛弃疾的才华】
    【虽说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还是给他连升几次官】
    【就这样,辛弃疾一路升迁,来到建康做了通判】
    【可是,这个职位乃是文官】
    【辛弃疾内心很憋屈,一身的抱负得不到施展】
    【就在这年秋天,他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
    【他站在高处,环顾四周,愁苦不已】
    【脚下的城池可是六朝古都,虎踞龙盘】
    【但如今却呈现一番沉寂夕阳的哀景】
    【作为一个从金国来到大宋的游子】
    【即便在完颜亮南侵时辛弃疾做出了一些贡献,却还是因为身份问题被不断怀疑,始终得不到重用】
    【落日的余晖洒向了江边,只剩萧瑟的身影一杯接一杯,消失在了茫茫黑夜之中】
    ……
    宋朝
    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辛弃疾,内心也是为之触动:
    “原来,忧国忧民之人,在何时何地都是如明珠一般璀璨!”
    ……
    元朝
    一位破落屋中的文人嘴中咀嚼着糠咽菜,满是污垢的脸上闪烁着清澈的目光。
    只见得他在一堆杂乱的书本中翻出几页纸,颤抖地拿起,嘴中念念有词: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愤慨地吼完这首辛弃疾的壮词,他哭诉一声:
    “我汉人之土,如今被鞑子抢占,又有何人为此朝思暮想,为此夙夜兴叹乎?”
    ……
    【就在此时,一丝希望出现了,宋孝宗任命陈俊卿为左相】
    【次年八月,又升虞允文为右相】
    【这二人都是坚决的主战派】
    【不过,虞允文更为激进,陈俊卿想缓慢图之】
    【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又把自己的文章献给了虞允文,希望他上书皇帝二次北伐】
    【虞允文虽说也有此意,但迟迟找不到契机】
    【但这个关键时刻,宋孝宗却站了出来】
    【原来当时的隆兴和议,漏谈了一件事,就是受书仪式的平等】
    【金国的国书,宋帝需要起立接受,而宋国的国书,金国只需要官员接受就行】
    【这在宋孝宗眼中,十分降低国格】
    【虞允文便凭借这个机会赴金谈判】
    【谈判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要求金国归还北方等地】
    【第二个就是更改受书仪式】
    【但这种对金国没有好处的要求,金国直接拒绝】
    【而虞允文也对金国心中生惧,不敢言反抗之事】
    【所以,辛弃疾的建议在这个时候完全泡汤】
    【他的一腔热血又一次扑空了】
    【不过,本着注重人才和优待人才的理念,虞允文还是把辛弃疾的文章献给了宋孝宗】
    【宋孝宗看完,很是满意,随后又一次对辛弃疾职位做出了调整,让他做了主薄】
    【这次调任,又是文官】
    【明明有平定天下的志向,却郁郁不得】
    【在闲官的位子上,他如坐针毡】
    ……
    秦朝
    嬴政见到宋廷失败的一幕,也是笑了笑:
    “那个什么合约本来就是不对等的,宋孝宗还想要重新修订,岂不是痴人说梦?
    弱国没有平起平坐可言,放着可以强国的人才不用,只会空费口舌,这样的国有何来路可言?”
    ……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有些怒其不争的意味:
    “辛弃疾这般胸有大志之人,就该让其去发挥自己的光芒,
    这样一块金子被埋没,不只是辛弃疾一人的不幸,而是一个朝代的不幸!”
    ……
    【这年年底,范成大的《揽辔录》出版,给了辛弃疾当头一棒】
    【这本书记录的是范成大从金国到宋廷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在书里,辛弃疾看到从小生活的开封城已经发生大变】
    【开封宫阙壮丽,民间却残破不已】
    【百姓被女真人同化,穿胡衣,剃头发】
    【就连口音和习俗都和女真没有丝毫差异】
    【辛弃疾很是悲伤,自己心心念念的故国,日夜怀想的旧土,再也不是曾经的模样】
    【正值临安繁盛的上元佳节,可辛弃疾却高兴不起来,他像游魂一样穿梭于人群之中】
    【周遭的歌舞升平于他何关,望眼欲穿之下,哪里才是真正的王土】
    ……
    明朝
    于谦双目直勾勾地看着光幕,似乎是能感受到辛弃疾此时的内心。
    很快,不由得哼起那一流传许久的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人,真的指那人么?还是已经样貌全无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