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8章 举人自荐
    办学堂这件事,非常的繁琐,从选人来做这件事,到给银子,监督等是一系列的机制问题。

    选人来管理学堂,招聘老师,招学生,到宣传,是赵卓熙这些朝臣们的事情。

    江玖要办免费学堂的事情一出,赵卓熙就让朝臣们来推荐人选,谁知,只是推荐人选这件事,便闹的鸡飞狗跳。

    推荐的都不是什么正经的老师,都是世族子弟,有些甚至纨绔。

    但是,赵卓熙并没有把名单给江玖,因为赵卓熙正要借机从世族手里夺权。

    反倒是江玖把这件事办的很漂亮。

    因为要从她的商户里支银子,所以,江玖专门让自家的掌柜来监督此时。

    商户自古是不受人待见的,阶级地位也不高,江玖的这个举措正好杀杀那些地方官员看不起商户的习惯。

    各地的大掌柜,每年要支出的钱是一定的,但是这些银子是不是用到了办学上,掌柜们要亲自去看。

    大城市里的掌柜支出的银子,除了当地的免费学堂,还有各个县郡和乡镇的。

    大宁的行政地方是京城,省区,县郡,乡村。

    一个省下面有七八十来个县郡,每个县郡下面有五六个乡村。

    不复杂,但是繁琐,因为江玖的免费学堂是要所有孩子都受益,所以各个省的知府就要抽出专人来办理此事。

    这个人还要跟江玖的商铺也得搞好关系。

    而且学堂老师的名单,学生的名单,要层层往上递到皇上和郡主的手里,这件事就不是那么的简单。

    江玖从决定开始办理这件事,到选人,制定规则,足足有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马上要过年了,年底知府们都要来吏部汇报总结了。

    今年赵卓熙刚登基,他要亲自接见这些知府们。

    有些知府上任时间到了,赵卓熙根据政绩要进行调动,去年一年的调查,他认为不错的,调入京城。

    有些没有啥政绩的,继续待着。

    老知府加新知府都要去江玖面前报个到,江玖要亲自给他们说一下招收学生的门槛,以及他们需要教授的知识。

    首先,学生以七岁为开始,只要孩子年满七岁,无论是男孩儿女孩儿都必须入学,要是不入学,官府就要仗责孩子的父母,二十大板外加罚钱,一个学生是五两银子。

    其次,学生学习的内容,启蒙时期的学习就行,识字量一定要有,至少能写出一篇叙事文,重要的是数数也要教,加减乘除,等基本的算数要会。射箭和武术可以选着教,有些孩子学习不好,喜欢舞刀弄剑的,也可以继续培养。

    基础学习为四年,这四年后,孩子就能考童生,

    能不能考上童生,是一个转折点。

    能考上童生的孩子,可以继续入学学习,待遇跟从前一样。

    若是不能考上童生的孩子,就不在免费入学了,就可以回到家里,该干啥干啥了。

    如果连童生都考不上,说明这些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没有什么概念,家里的地总是要有人种的。

    那些苦活累活,也是要有人去干的。

    所以,免费学堂里的学生只收到童生为止。

    考上童生的孩子,就去当地原来的学校上课,一切费用还是有江玖的六加三商铺来供应,一直到他们考中秀才。

    考中秀才后,就能享受朝廷的补给了。

    所以,江玖重点抓的是适龄学子入学这段时间。

    江玖的原话是让所有孩子都认识字,不做文盲,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大宁百姓的素质。

    但是,越基础的东西,越难抓。

    尤其是有些家庭,他认识不到识字的重要性。

    所以江玖便制定了打板子,罚款的制度。

    压力给到这些免费学堂的老师们。

    江玖又制定了一个奖励制度,只要这些免费学堂的老师们,所教的孩子考上一个童生,就有十两银子的奖励,考上的越多,奖励越多。

    当然,只是针对基础老师,管理免费学堂的先生也有额外的奖励,招收学生的比例分成。

    假如这个学院招收一百名学生,先生除了月钱每年再奖励,支付学生费用的百分之一,一百名学生,每年支付二十两银子,一百名就是两千两,百分之一就是二十两。

    童生越多越好,孩子招收的越多,也越好。

    江玖详细的给这些知府们讲完后,就把她让吏部整理好的学子名单给他们,让他们尽量用这些中榜的,寒门进士。

    还有当地的没有考中进士的举人,秀才等。

    如此安排,解决了一大批寒门学子的就业问题。

    制度定出来了,细节也安排下去了,剩下的便是各地知府们的安排了。

    只是这些安排还在进行中,三年一度的科考开始了。

    各地的举人自从过年后,都开始进京,一时间,京城里热闹的很。

    又是江玖大赚一笔的日子,因为江玖在京城建了四家客栈,城东,城西,城南,城北都有。

    江瑶既然在各地买房买地,出租铺子,收房租。

    但,有些地段有点偏,自己开铺子不赚钱,租给别人也租不出去,江玖看了几个城池后,果断把那些租不出去的铺子,修改一下,改成客栈。

    京城的客栈分为高中档,高档的在内城,低档的在外城。

    这些学子从外地来,有些能投靠朋友的,有些投靠亲人,什么都没有的,只能选择住客栈。

    江玖的客栈比较人性化,隔断很多,房间很小,有些房子能住三四个人,有些房子只住俩人,有些房子还能住一个人。

    单间的价格也不贵,给那些穷苦的,爱读书的学子正好。

    江玖赚钱,也赚了名声,这些举人们听说荣华郡主的免费学堂需要招先生,有些举人们便动了心思。

    这几天,镇国公府的门槛都快被踏平了。

    害得镇国公姚世荣只能来到宫里躲清闲。

    “闺女啊,你不知道,每天递进来的帖子,比你爹我的书都多,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要见我,可你说的那些免费学堂啥的,我也不知道啊。”

    江玖点点头:“其实倒是可以见一见,选一些人品好的留下,他们万一考中进士,能替朝廷分担,考不中进士,回到老家当学堂里的先生,就替我分担,孩子们也是需要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