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2
    就在三藏叹息时,走进了第二道山门,见到了四大天王的雕像,分别是持国、护法、增长、广目,象征着四方的风调雨顺。

    再进入第二道门,看到四棵巨大的松树,枝叶繁茂,宛如伞状。

    抬头一看,便是大雄宝殿。

    长老合掌,恭敬地拜了下去,拜完后,转到佛台旁,来到后门,看到雕塑的观音菩萨普度南海的形象。

    墙上雕刻着各种海中生物,如虾、鱼、蟹、鳖等,它们跳跃在波涛中,栩栩如生。长老又点了点头,三五次地感叹道:

    “可惜啊!连这些鳞甲之类的众生都能拜佛,为何人类却不肯修行呢?”

    就在他赞叹之时,看到三道门中走出一位道人。

    这位道人看到三藏的相貌非凡,急忙上前施礼问道:

    “师父,您是从哪里来的?”

    三藏回答:

    “弟子是从东土大唐来的,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天色将晚,特此来此借宿一晚。”

    道人说道:

    “师父别怪我,我并不是寺中的主管。”

    “我只是这里负责扫地、撞钟、做些杂务的道人,寺内还有位管事的老师父,我得进去禀报一下。”

    “如果他同意留您住下,我就出来请您;若他不答应,我就不能强留。”

    三藏感谢道:

    “麻烦你了。”

    那道人急忙跑到方丈那里禀报:

    “老院主,外面有个人来了。”

    僧官立刻起身,换了衣服,调整了毗卢帽,披上袈裟,急忙开门迎接,并问道人:

    “那人在哪里?”

    道人指着门外说道:

    “您看正殿后面不是有个人吗?”

    只见三藏光着头,穿着一件二十五条达摩衣,脚下穿着一双带着泥水的旧鞋,斜倚在后门旁。

    僧官见状大怒,说道:

    “道人讨打!”

    “你难道不知道我是僧官吗?”

    “只有从城里来的官员士大夫前来上香,我才出来迎接。”

    “像这种和尚,你怎么谎报情况,报告我来接他?”

    “看他那副模样,不像个老实的,大多是云游四方的和尚。”

    “天色已晚,他一定是来借宿的。”

    “我们方丈室可不能让这种人打扰!”

    “让他去前廊下蹲着就行了,不必我亲自接待。”

    说完,他便转身走开了。

    三藏听了这些话,眼里满是泪水,感叹道:

    “可怜啊!可怜!这才是人离开家乡的悲凉!”

    “我从小出家,做了和尚,一直遵守戒律,不曾食肉、不生歹意,心怀经文,不违佛教。”

    “不曾做过不敬佛祖的事,为何会遭受如此冷遇?”

    “唉!可惜!不知道我在前世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常遇到这些不善的人!”

    “这和尚你不让我们借宿也罢了,怎么还要说这些懒话,让我们在前廊下蹲着?”

    “这些话不与行者说还好,若说了,那猴子进来,拿铁棒打得你七窍流血,骨断筋折!”

    三藏叹息道:

    “罢了罢了,常言道,人以礼乐为先。”

    “我还是进去问问,看看他的意思如何。”

    于是,长老踏步跟随那道人进了方丈室,只见那僧官脱掉了衣服,气呼呼地坐在那里,似乎在念经或为人写法事,桌案上堆积着一些纸张。

    唐僧不敢贸然进去,便站在天井里,躬身高声道:

    “老院主,弟子前来问安。”

    那和尚显然有些不耐烦,半答不答地回了个礼,说道:

    “你是哪位?”

    三藏回答:

    “弟子是东土大唐派遣的,来西天拜佛求经,途中经过此地,天色已晚,求借宿一夜,明日黎明就离开。”

    “恳请老院主帮忙。”

    那僧官这才起身,说道:

    “你是唐三藏吗?”

    三藏道:

    “不敢,弟子正是。”

    僧官又问道:

    “你既然要去西天取经,怎么连路都不认识?”

    三藏回答道:

    “弟子从未走过贵地的路。”

    僧官接着说道:

    “正西方向,四五里远,有座三十里店,店里有卖饭的人家,可以在那里住一宿。”

    “这里不方便,不适合留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和尚。”

    三藏合掌道:

    “院主,古人有云,庵观寺院,都是我们方上人的驿站,见到山门就该有三升米的接待。”

    “你为何不留我,是何缘故?”

    僧官怒声说道:

    “你这游方的和尚,嘴巴倒是挺油滑的!”

    三藏问:

    “什么是油嘴油舌?”

    僧官答道:

    “古人说,老虎进了城,家家都关门,虽然它不咬人,但名声已经坏了。”

    三藏问:

    “怎么会坏了名?”

    僧官道:

    “几年前,有一群行脚僧来到山门口坐下,我看他们寒酸,一个个衣破鞋烂,光头赤脚的样子,我心生怜悯,便请他们进方丈,给他们安排了座位,款待了饭菜,又给他们换上了旧衣,留他们住了几日。”

    “没想到,他们贪图安逸,竟然不打算离开,就住了七八年。”

    “住也就住了,但他们做了许多不光彩的事。”

    三藏问:

    “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

    僧官回答:

    “你听我说:平时沿墙扔瓦片,闷了就往墙上钉钉子;寒冬里拿火折子在窗子上烤,夏天则把门拖到走道上;把庙里的幡布拿去做鞋带,用香火的钱去换菜;常常把琉璃香炉里的油倒走,抢碗抢锅,赌胜负。”

    三藏听了心里暗想:

    “可怜啊!我弟子怎么可能是那种没有骨气的和尚?”

    他想要哭泣,却又怕寺里的和尚笑话自己,便偷偷擦眼泪,忍住气愤,急忙跑出去了,见到三个徒弟。”

    孙行者看到师父脸上带怒,便问:

    “师父,寺里的和尚打你了?”

    唐僧道:

    “不曾打。”

    八戒说道:

    “一定是打了,不然怎么能听到哭泣声呢?”

    行者问:

    “是骂你了?”

    唐僧道:

    “也没有骂。”

    行者问:

    “既然不打也不骂,你怎么这般烦恼?”

    “难道是思乡了?”

    唐僧道:

    “徒弟,这里不方便。”

    行者笑道:

    “这里是道观吧?

    ”唐僧生气地说道:

    “观里有道士,寺里只是和尚。”

    行者道:

    “你不明事理,既然是和尚,也和我们差不多。”

    “常言道,既然在佛门下修行,都是有缘人。”

    “你坐下,等我进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