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2
    行者带着通关文牒,嘱咐沙和尚捧好钵盂,嘱咐猪八戒拿稳锡杖,并将行囊与马匹交给智渊寺的僧人看管后,一行人来到宫门前的五凤楼。

    他们向宫门守卫行礼,通报姓名,说明自己是东土大唐取经的和尚,前来换取通关文牒,请守卫代为通禀。

    宫门守卫进入殿中,俯伏金阶奏道:

    “殿外有四位和尚,自称来自东土大唐,前来换取通关文牒,现在五凤楼前候旨。”

    国王听罢,怒道:

    “这几个和尚找死,竟敢来此!”

    “巡捕官员为何不将他们抓起来?”

    这时,身边的太师上前奏道:

    “东土大唐乃南赡部洲的大国,与我朝相隔万里,沿途妖怪横行。”

    “这些和尚定是有高强法力,才能一路西来。”

    “望陛下念中华远僧之不易,召见他们,验牒放行,也好结一段善缘。”

    国王听后准奏,下令宣唐僧师徒进殿。

    唐僧师徒上殿,在金銮殿阶下排列整齐,将通关文牒恭敬递交给国王。

    国王正展开查看,忽见黄门官急报:

    “三位国师前来觐见。”

    国王闻言,慌忙将关文收起,从龙椅上急急下来,吩咐侍臣摆设绣墩,恭敬迎接。

    唐僧回头望去,只见三位大仙摇摇摆摆走来,身后跟着两个梳着丫髻、披头散发的小道童。

    他们径直入殿,不曾向国王行礼,旁边的两班文武百官皆俯身而立,不敢仰视。

    那三位国师径自上了金銮殿,对国王不施礼节。

    国王问道:

    “国师,朕并未曾请你们,今日为何亲自到此?”

    老道士答道:

    “有一事特来禀报,故而前来。”

    “请问,那四个和尚是什么来历?”

    国王答道:

    “他们是东土大唐的僧人,奉旨去西天取经,来此是为了换取通关文牒。”

    三位道士听罢,拍掌大笑,说道:

    “原来他们还在这里,我还以为已经走了呢!”

    国王惊讶地问道:

    “国师此话何意?”

    “他们刚刚通报姓名,朕正打算将他们交给国师处置。”

    “但因当驾太师所奏有理,朕念他们远道而来,不愿毁了中华善缘,故而召见验牒。”

    “不料国师特意提及,莫非他们冒犯了国师,有所得罪?”

    老道士冷笑道:

    “陛下有所不知,这些和尚昨日来到东门外,打死了我的两个徒弟,放走了五百个被囚的僧人,捣毁了我们的车辆。”

    “夜间他们闯入观中,毁坏了三清圣像,还偷吃了御赐的供品。”

    “我们被他们蒙骗,以为是三清天尊下降,特意求些‘圣水’与‘金丹’来献给陛下,指望延寿长生。”

    “不料他们遗下一些小便,哄骗了我们。”

    “我们每人喝了一口,尝出滋味,方才发现被骗,正要抓他们时,他们便逃走了。”

    “如今却仍然在此,真是冤家路窄啊!”

    国王听罢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处死唐僧师徒四人。

    这时,孙悟空双手合十,厉声说道:

    “陛下请暂息雷霆之怒,容我等陈述一番。”

    国王怒道:

    “你们冒犯了国师,国师所言岂能有错?”

    悟空答道:

    “他说我昨日在城外打死了他的两个徒弟,可有何人能够作证?”

    “既然如此,我等愿意暂且认下此事,拿两个和尚抵命,放另外两个继续去取经。”

    “他又说我捣毁了车辆,放走了囚僧,此事也无人证实,想来也不至于判死罪,就让一个和尚领罪吧。”

    “他再说我毁了三清圣像,闹了道观,这更是栽赃陷害。”

    国王问道:

    “为何说是栽赃?”

    悟空答道:

    “我等乃东土之人,初到贵地,对街道尚且不熟,如何能知晓道观所在,更遑论夜里闯入?”

    “若真如他说,我们遗下小便,他们当时为何不将我们捉住,却要等到现在才来定罪?”

    “世上假名托姓者不计其数,怎能一口咬定就是我们?”

    “望陛下息怒,细加查验。”

    国王本就昏庸无能,听悟空这一番话后,心中拿不定主意,陷入了犹豫之中。

    正当国王疑惑不定之时,又见黄门官进殿禀奏:

    “陛下,门外有许多乡老请求觐见。”

    国王问道:

    “他们为何事而来?”

    随即下令宣召入殿。

    不一会儿,三四十名乡老来到殿前,齐齐跪拜,高呼万岁,道:

    “陛下,今年春天滴雨未降,恐怕夏季将会旱灾荒芜,百姓难以生存。”

    “特来请陛下下旨,命那位国师爷爷祈求一场甘霖,以救黎民。”

    国王安慰道:

    “乡老们且退,不久便会有雨了。”

    乡老们叩谢后退出。

    国王转向唐僧说道:

    “唐朝僧人,我为何尊道灭僧?”

    “皆因本朝曾多次遇灾求雨,而那些僧人从未求得一滴甘霖。”

    “幸得天降国师,才得以解救百姓。”

    “如今你们远来,竟冒犯国师,按理应立刻治罪。”

    “然而念你等千里跋涉,暂且宽恕。”

    “但你们敢与我国师赌一场祈雨之胜吗?”

    “若你们能祈得甘霖济世,我不仅饶你们无罪,还将换发通关文牒,放你们西行。”

    “若祈不来,就将你们斩首,以示众人。”

    行者听罢笑道:

    “小和尚虽是异乡之人,也略懂祈雨之术。”

    国王闻言,立即命人准备坛场,并说道:

    “摆驾!寡人亲自上五凤楼观战。”

    众臣随驾而行,不久国王登上五凤楼坐定,唐僧与行者、沙僧、八戒侍立楼下,三位道士则陪在国王身边。

    片刻后,一名官员飞马禀报:

    “祈雨坛场一切准备就绪,请国师爷登坛。”

    虎力大仙起身作揖,辞别国王,下楼而去。

    行者见状,上前拦住问道:

    “大仙,往哪里去?”

    大仙答道:

    “登坛祈雨。”

    行者道:

    “先生也太自以为是了,竟不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僧人一些机会。”

    “也罢,我自认强龙不压地头蛇,便先让先生去祈雨,但须先在陛下面前讲明规则。”

    大仙问道:

    “讲什么规则?”

    行者答道:

    “既然我们都要登坛祈雨,到时若真的降下甘霖,如何分辨这雨究竟是你的功劳,还是我的功劳?”

    “若不讲清楚,难免有人混淆功劳,岂不麻烦?”

    国王在楼上听了,暗自高兴道:

    “这小和尚的话倒是有些道理。”

    沙僧在旁听见,也忍不住暗笑道:

    “大哥满肚子主意,还没拿出来呢!”

    大仙却不以为然,说道:

    “不必讲什么规则,到时陛下自然能够分辨功劳是谁的。”

    行者反驳道:

    “虽说陛下能够分辨,但我等远来初至,未曾与你们相识。”

    “若到时雨降,双方互相推赖,岂不是一场乱局?”

    “必须先将规则讲清楚,才能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