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3
    旁边的小僮说道:

    “这位老爷太不会打算,不把馒头笼起来,怎么把饭笼起来了,难道不会弄脏衣服吗?”

    八戒笑道:

    “没笼,吃了。”

    小僮说道:

    “你还没张嘴,怎么就吃了?”

    八戒说道:

    “小子们就会说谎!”

    “分明吃了;不信,再吃给你们看。”

    那小僮们,又端了碗,盛了一碗递给八戒。

    呆子晃了晃,又丢进嘴里一下子吃完了。

    众僮仆见了说道:

    “爷爷呀!你这喉咙就像磨砖砌的,着实又光又滑!”

    那唐僧一卷经还没念完,他已经吃了五六碗了,然后大家才一起拿起筷子,一起吃斋饭。

    八戒不论米饭、面饭,果品、闲食,只管一通乱塞,嘴里还嚷着:

    “添饭!添饭!”

    渐渐地不见送来了!

    行者叫道:

    “贤弟,少吃些吧,也比在山凹里挨饿强,能将就半饱也好了。”

    八戒说道:

    “嘴脸!常言说,斋僧不让吃饱,不如活埋了。”

    行者说道:

    “收拾了家伙,别理他!”

    两位老者躬身说道:

    “不瞒老爷说,白天倒也不怕,像这位大肚子长老,也能供养得起百十来人;只是晚了,收了剩下的斋饭,只蒸了一石面饭、五斗米饭和几桌素食,要请几个亲戚邻居和众僧们一起享用。”

    “没想到你们几位来了,吓得众僧跑了,连亲戚邻居也没敢请,全都供奉给各位了。”

    “如果吃不饱,再去蒸。”

    八戒说道:

    “再蒸!再蒸!”

    说完收了家伙和桌席,三藏躬身,谢了斋饭供应,才问道:

    “老施主,您贵姓?”

    老者说道:

    “姓陈。”

    三藏合掌说道:

    “这是我贫僧的本家了。”

    老者说道:

    “老爷也姓陈?”

    三藏说道:

    “是,俗家也姓陈,请问刚才做的是什么斋事?”

    八戒笑道:

    “师父问他干嘛!”

    “难道还不知道?”

    “肯定是青苗斋、平安斋、了场斋之类的。”

    老者说道:

    “不是,不是。”

    三藏又问道:

    “到底是什么?”

    老者说道:

    “是一场预修亡斋。”

    八戒笑得跌倒说道:

    “公公太没眼力!”

    “我们是扯谎架桥哄人的大王,你怎么拿这谎话哄我!”

    “和尚难道还不知道斋事?只有个预修寄库斋、预修填还斋,哪里有个预修亡斋的?”

    “你家里人又没有死的,做什么亡斋?”

    行者闻言,暗喜道:

    “这呆子乖了些也。”

    “老公公,你是错说了,怎么叫做预修亡斋?”

    那二位欠身道:

    “你等取经,怎么不走正路,却蹡到我这里来?”

    行者说道:

    “走的是正路,只见一股水挡住,不能得渡,因闻鼓钹之声,特来造府借宿。”

    老者说道:

    “你们到水边,可曾见些甚么?”

    行者说道:

    “止见一面石碑,上书通天河三字,下书‘径过八百里亘古少人行’十字,再无别物。”

    老者说道:

    “再往上岸走走,好的离那碑记只有里许,有一座灵感大王庙,你不曾见?”

    行者说道:

    “未见,请公公说说,何为灵感?”

    那两个老者一齐垂泪道:

    “老爷啊!那大王:感应一方兴庙宇,威灵千里佑黎民。”

    “年年庄上施甘露,岁岁村中落庆云。”

    行者问道:

    “施甘雨,落庆云,也是好意思,你却这等伤情烦恼,何也?”

    那老者跌脚捶胸,哏了一声说道:

    “老爷啊!虽则恩多还有怨,纵然慈惠却伤人。”

    “只因要吃童男女,不是昭彰正直神。”

    行者问道:

    “要吃童男女么?”

    老者说道:

    “正是。”

    行者问道:

    “想必轮到你家了?”

    老者说道:

    “今年正到舍下。”

    “我们这里,有百家人家居住。”

    “此处属车迟国元会县所管,唤做陈家庄。”

    “这大王一年一次祭赛,要一个童男,一个童女,猪羊牲醴供献他。”

    “他一顿吃了,保我们风调雨顺;若不祭赛,就来降祸生灾。”

    行者问道:

    “你府上几位令郎?”

    老者捶胸道:

    “可怜!可怜!”

    “说什么令郎,羞杀我等!”

    “这个是我舍弟,名唤陈清,老拙叫做陈澄。”

    “我今年六十三岁,他今年五十八岁,儿女上都艰难。”

    “我五十岁上还没儿子,亲友们劝我纳了一妾,没奈何寻下一房,生得一女,今年才交八岁,取名唤做一秤金。”

    八戒问道:

    “好贵名!怎么叫做一秤金?”

    老者说道:

    “我因儿女艰难,修桥补路,建寺立塔,布施斋僧,有一本帐目,那里使三两,那里使五两,到生女之年,却好用过有三十斤黄金。”

    “三十斤为一秤,所以唤做一秤金。”

    行者问道:

    “那个有儿子么?”

    老者说道:

    “舍弟有个儿子,也是偏出,今年七岁了,取各唤做陈关保。”

    行者问道:

    “为何取此名?”

    老者说道:

    “家下供养关圣爷爷,因在关爷之位下求得这个儿子,故名关保,我兄弟二人,年岁百二,止得这两个人种,不期轮次到我家祭赛,所以不敢不献。”

    “故此父子之情,难割难舍,先与孩儿做个超生道场,故曰预修亡斋者,此也。”

    三藏闻言,止不住腮边泪下道:

    “这正是古人云,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

    行者笑道:

    “等我再问他。”

    “老公公,你府上有多大家当?”

    二老说道:

    “颇有些儿,水田有四五十顷,旱田有六七十顷,草场有八九十处,水黄牛有二三百头,驴马有三二十匹,猪羊鸡鹅无数。”

    “舍下也有吃不着的陈粮,穿不了的衣服。”

    “家财产业,也尽得数。”

    行者说道:

    “你这等家业,也亏你省将起来的。”

    老者问道:

    “怎见我省?”

    行者说道:

    “既有这家私,怎么舍得亲生儿女祭赛?”

    “拚了五十两银子,可买一个童男;拚了一百两银子,可买一个童女,连绞缠不过二百两之数,可就留下自己儿女后代,却不是好?”

    二老滴泪说道:

    “老爷!你不知道,那大王甚是灵感,常来我们人家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