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6章 于夫罗入京
    另外,反正杨修兼了个尚书台尚书的职,东西还是在那地方,只是使用的人换了而已。

    杨修抬起脑袋,眼里满是震惊。

    一下子就往他身上落下个重任,他还没答应,旁边的荀彧就拱起手,“陛下圣明。”

    每日政事压的他喘不过气,尚书台不仅要履行新职能,还有旧职能等着他,早就打算向天子提议分担一些出去了。

    杨修这下没办法幸免,未来的科举跟他息息相关,毕竟有一大票新官吏需要他管理。

    他终于主动提起了意见,“陛下,科举既然分各级,那么时间上,是不是也可以岔开……臣是指,可分为殿试三年一次,州试一年一次,府试每年两场。”

    “洛阳目前有各州郡学子停留,昭宁三年可开启大汉第一场殿试、府试、州试。”

    “昭宁三年府试通过者,参加昭宁四年的州试,州试通过者,参加昭宁六年的殿试。”

    一场会比一场人多,直到全国参与进恩科考试中。

    “不错。”刘辩连连点头,望向另一边,“荀令君记一下,要做些更改。”

    “遵旨。”

    荀彧刚答应,杨修又继续提议:“察举制及光禄勋旧职,皆为孝武皇帝开创推行,陛下改其两项,是否需要择吉日,祭奠一下宗族先祖?”

    这倒是提醒了刘辩。

    汉武帝还是很有名气的,他才亲政几年,为了避免口舌,做做样子有必要。

    刘辩主打听劝,点头道:“开春后朕会找时间办。”

    他的随和,让这场议政的气氛变得轻快,大家畅所欲言,开始仔细商讨,对初版的科举制进行调整。

    又有几个方面的调整。

    对于科举的三甲,刘辩定下官方称呼。

    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去处也做更改,状元将去往太学担任博士,作为高级大臣的预备役。

    太学同样是武帝时期由武帝创办,最多达到过三万余人。

    榜眼将去往各郡担任督邮,监察郡以下官吏。

    鸿都门复试这个环节,做了更改。

    改为前往太学复试。

    刘辩要将太学改为主管教育和智囊集聚的地方,每日除了研究教育,就是推演国之大事。

    鸿都门则是读书、习武、习医的大汉第一学府。

    还有一些小方面的更改,刘辩干脆让他们三人自己商讨,至于能不能推行,答案是肯定的。

    就算没有诸葛亮在其中搞事,刘辩依旧能强硬的要求各州郡实行。

    什么反对,什么士族利益,什么政治,通通不重要。

    土地是他这个圣明的天子,一寸一寸打下来的,他的威望和手里握的权利,不亚于开国之君。

    他拥有推行变法所必须的一切特质,成功的天平始终倒向他。

    他现在的局面,比武帝还好,武帝能创立察举制举孝廉来选拔人才,能增设光禄勋,他就一样可以推行科举制恩科考试,改光禄勋的职责。

    唯一需要在乎的就是时间的快慢。

    现在他的时间无疑很充裕。

    章德殿的议政结束了,三人各自记了一摞笔记,他们极为用心。

    如果抛开家族立场不谈,现在朝廷上三公九卿都是聪明人,都能一眼看出科举制有利于大汉,是一项丰功伟绩。

    聊完了,分别前,荀彧给刘辩提了个醒。

    “陛下,殿试的头几场,学子的才学质量必定不高,还请陛下做一定的心理准备。”

    他是怕刘辩灰心,对科举制产生怀疑。

    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大多数有才干的人,已经崭露头角。

    三四年前,天下还大乱着呢,只有蠢蛋才会默默无闻。

    五年内不会有贤才出世。

    其次,科举刚刚冒头,第一场殿试没有经过层层选拔,乃是年前各地来的士人构成,质量参差到难以直视。

    第二场殿试会在昭宁六年开启,有资格参加的,是明年后年州试选中的举人。

    这部分人也不多,明年的司州州试能办成什么样还不好说,毕竟连弘农学府现在也只是诞生了个噱头。

    但等到第三场殿试的到来,人才会翻一翻。

    第四场又会翻一翻,一直到各地学府、学堂的学子参加,人数将会达到顶峰,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这笔账刘辩当然会算,他等得起。

    荀彧等人,能让刘辩三十年都不怕没贤臣可用,再加上诸葛亮、杨修等,还得再加二十年。

    “朕知道,朕不图朝夕,只图千秋万代。”

    这话虽然狂傲,却是刘辩的内心真实所想。

    荀彧等人心服口服,躬身一拜,这样的君王,史书内都难以寻觅。

    “都回去吧。”

    “臣等告退。”

    ……

    年关将至。

    重要的臣子、藩王都赶到了洛阳,冰天雪地挡不住熙熙攘攘的人。

    身穿奇异服饰的人也不少,凉州羌族汉民、益州汉民、并州汉民。

    乱七八糟的人多了,管理起来就麻烦了。

    这些人在地上过惯了逍遥的生活,再加上从汉朝的官秩上看,郡守都能比肩九卿,难免有人会有傲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不,城门处两伙人因为小事吵了起来。

    仔细听,好像和什么商队,什么百姓有关。

    似乎是另一个郡的人,把商人都吸引走了,惹人眼红了。

    随着他们的争吵,周围不少人前来看热闹。

    看热闹的人群中,又挤进来一队特殊的存在,他们人人都身高八尺,大冷天的身上披着羊毛皮衣。

    看样子就不像是汉人,这伙人出现仅仅看了片刻热闹,领头的中年汉子沉着脸出来拉架,声音很不愉快。

    “这是大汉的都城,皇帝陛下就在宫中,你们在这吵闹是大不敬,我会对你们不客气。”

    一句话,把两名吵闹的官吏整懵了。

    这家伙哪冒出来的。

    “你谁啊?关你什么事?”

    两人异口同声,对异族,他们枪口一致对外。

    他们的随从也站了出来,给上司壮声势。

    谁知下一秒,十几名腰间跨刀的八尺大汉走出来,他们高大到都快有半个城墙高了。

    等等,他们带了刀!

    两人瞪圆眼珠,一时间被震惊的说不出话。

    人群中,有扬州来的贼眉鼠眼的官吏看热闹不嫌事大,惊呼道:“敢在洛阳持械,快喊人将他们拿下!”

    四周开始骚动,刘备管理下的洛阳治安没得说,几步远的地方就有官兵巡逻,听到呼喊推开人群冲了过来。

    原本以为这几名持械的家伙会被当场拿下,谁料领头人拿出一枚黄金玺。

    “我乃大汉皇帝陛下亲封须卜邪单于,可携带少数护卫入城。”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