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41章 知县和县令
    “所以等大明建立之后,蒙古已经遍布天下了呗。”

    “差不多。”

    第二天,张彦刚起床,就看到两个小丫头又呛起来了。

    “怎么了这是?”

    “夫君,我说一县之长是知县,可丽质说是县令。”

    “就这?”

    李丽质点头:“对啊。”

    “你们两个说的都对,只不过所处的时期不同。”

    二女不解:“咋回事?”

    “就说县令啊,这个官职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成了朝廷管理地方的手段了。”

    “以万户为分界点,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

    “到了汉初,因为人口减少,很多县实际上都到不了万户,所以干脆把县长这个称呼取消了,统称县令。”

    “最开始的县令权力非常大,经济,司法,农耕,这些都在县令的掌握之中。”

    “这个体系一直持续到唐朝。”

    李丽质不解:“为啥?”

    “简单,安史之乱后,藩镇军阀代替了朝廷在地方上的权力。”

    。。。。。。。。。。

    李丽质觉得这还不如不问呢。

    “军阀战争导致县一级别的长官更换很频繁。”

    “如果是更换频繁也就罢了,有的严重的地方甚至是没有县令。”

    “对于军阀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闹心的事,所以知县这个职位就出现了。”

    “知县只是简称,全称是权知县令,知县最开始是临时代替县令的一个职位。”

    朱媺娖懂了:“代理的呗。”

    “差不多,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知县的权力是凌驾于县令之上的。掌管一县军政。”

    “当时很多知县就是地方县丞或者是主簿。”

    “后来军阀和朝廷又开始担心地方县不受掌控,渐渐的,知县开始由京官担任。”

    “很多时候都是由朝廷或者是军阀直接任命的,并且是临时性的官职。”

    “因为这些知县是暂时下去管理的,所以很方便掌控。”

    “知县的全称,权知县令的权可以解释为权且,就是暂时管理的。”

    李丽质看向张彦:“一个是地方官,一个是京官呗。”

    “对。所以五代十国时期,知县还并不是正式官职。”

    “到了宋朝建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就遇到了一个问题。”

    “赵匡胤非常想打破唐末和五代十国地方权力太大的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基层入手,收回县的权力。”

    “但收权的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李丽质不解:“啥问题?”

    “官员的储备不足,宋朝当时有一千多个县,想彻底收回来,不止是县令,什么主簿,县丞也要派。”

    “很显然,刚刚建立的宋朝根本没那么多人才。”

    “所以当时很多县的主簿,县丞,县尉都是一个人担任的。”

    “人数越少的县越混乱。”

    “但宋朝也不能一口气把所有不干实事的县令都拿下去,宋朝没办法冒那么大的风险。”

    朱媺娖眉头一皱:“有多大?”

    “宋朝是转折点。”

    朱媺娖一头问号:“什么转折点?”

    “集权啊,看看历史书就知道了,地方上的很多权力都是在宋朝时期被收回来的。”

    “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点点来的,并不是说集权就集权的。”

    “宋朝在那个时期,施行的是知县和县令并行的制度。”

    李丽质挠了挠头:“怎么那么像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啊?”

    “操作上是差不多的。”

    “当时的宋朝就是用知县代替不怎么管事的县令。”

    “这些知县同样是朝廷派遣的,尤其是在人口多,富庶或者位置重要的县。”

    “由朝廷派遣的知县去架空当地的县令。”

    “所以这个时期的知县也叫知什么县事,地位上比县令高。”

    “后来宋朝觉得这样就挺好,所以派遣了更多知县去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县越来越多,慢慢的,县令就被知县全年取代了。”

    “哦。”李丽质明白了:“所以我们两个说的都没错,都是对的。”

    “嗯,明朝的时候已经没有县令了,知县就是一县之长。”

    “而且知县和县令在管理范围上也高度重合,就算是后世人也经常弄不明白这两个职位的区别。”

    “可以说知县就是集权的产物,不过意义不大,不管叫什么,他们所负责的事基本都是大差不差。”

    李丽质拿出了小天幕:“我要是告诉我阿耶,他会不会又说我傻?”

    “会,还是别说了,你阿耶又不是没去过明朝,如果真的能改变,早就改变了。”

    “宋朝可是用了很长时间才让知县全年代替县令。”

    “唐朝最大的问题是世家门阀,朝廷内部大多是世家的人,就算派下去又怎么样。”

    “世家说拉拢过去就拉拢过去。”

    “而且还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导致那些世家的利益再次缠紧,事情会变得更糟糕。”

    李丽质撇了撇嘴:“我不说了,很多办法都不实用,难道真来一个黄巢才行吗?”

    朱媺娖看向李丽质:“不需要一个,半个就行,把那些不配合的都物理超度了。”

    李丽质翻了个白眼:“你给我去找吧。”

    张彦扶额:“丽质啊,你忘了,你是陇西李氏,你本身就是世家。”

    哪有往自己身上捅刀子的。

    “唉,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我也看不到那个时候了,最起码要等一百年呢。”

    “所以啊,自己过好当下就行了。”

    李丽质不解:“夫君啊,你说过好当下我理解,但你给我鱼头汤是什么意思?”

    “说你傻呗。”

    朱媺娖正准备看笑话,结果自己面前也出现了鱼头汤。

    “啥意思?”

    “没什么,不能让你看着啊。”

    。。。。。。。。

    朱媺娖幽怨了:“我谢谢你,我还真想看着。”

    寓意太明显了,只有傻的人才喝这个。

    “喝呗,味道挺好的。”

    李丽质主打一个一口闷,喝习惯了,也不在乎了,反正很好喝,能解馋。

    “你可真是没心没肺啊。”

    朱媺娖说罢接过鱼头汤。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