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蜀山镇世地仙》正文 第四百三十九章 三灾九难,无缺无漏(5K字奉上,月初求票支持~)
    元婴寿久,众所周知。

    修士在步入四境后,寿元骤增,余寿充裕,在历经长时间的劫追寿赶后忽然放松,心境陡然开阔,往往会造就修行路上的一个精进期。或是困扰多年的修行难题一朝开悟,或是於堵的窍穴一触即溃,亦或是创术演法迎来井喷。

    这种现象在修行界还专门有个名目,叫「得寿得慧」,说的是寿元一多,压力变小,脑子都要灵光不少。

    不过很遗憾,这个现象在程心瞻身上没有出现,他一直没有劫追寿赶的压力,入四后心境也是波澜不惊,虽然得了久寿,但却不曾得到额外的灵慧,这也叫他略感可惜。

    一般而言,以正法成胎的修士,因为精、气、神三宝交融而得先天之妙,寿数会大增,得寿在四百年上下,相当于一个五洗修士的一、二、三境得寿总和。此时,修者的总寿数约在九百岁左右。而能以正法修到四境的大修士,在前三境的破境速度必然不差,进入四境的年纪一般不到四百岁。也就是说,修士入四才到中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而如果是旁门或是魔道修士,以左道诡秘之法成胎,诸如「碎丹成婴」、「道胎种魔」、「金身泥胎」、「借腹生子」这些,因为未曾真正领会三宝精义,得寿会少一些,一般是两三百年不等,而且这些法子都是九死一生,远不及正法来的稳妥。

    只不过,这些魔道修士往往难以在三境完成多洗生华,都是在下三洗的时候便尝试以秘法成胎。而这样一来,他们在三境的待劫时间就短,相应的寿数消耗就少,而在一二境时又多是走的偏门速成之法,所以这些人总寿数虽少,但入四的速度要快很多。一般而言,这些旁门左道中的天赋异禀者,常常是三百岁之前就入了四,余寿也得有个三四百年,同样正值壮年。

    也正因如此,所以世间的世宗大派都是以四境创派为起点,因为只有四境及以上的大修士开山,才有足够的寿元去经营宗门、守护宗门以及培养下一代。要是换做金丹开派,自己在慌忙的劫追寿赶中都撑不了多久,何谈能肩负起一个宗门并将其发扬光大,所以只能被归入不入流的小门小户。

    这在正邪两道里都是一样的。

    而无论是相比于普通的正法成胎,还是剑走偏锋的邪法成胎,程心瞻又是大不相同。

    他是三十八岁结丹,在那时余寿就有三百三十七年。后来开辟紫阙得满寿一甲子,一洗得满寿半甲子,二洗得满寿半甲子,三洗时因为是甲木龙雷洗身的缘故,得寿足有百年,四洗又是满寿半甲子。另有九九雷劫、五行齐备,致使金丹达到圆满,收获第二项金丹神通——增寿两甲子。

    这般算来,他光一个三境,便增寿有三百七十年。

    而在真正成胎之前,又因为贯通周天窍穴,引发紫微异象,并同时达成「紫琉璃体」、「黄庭道胎」以及「纯阳金身」三种法身境界,又额外增寿三甲子。

    至于胚芽以真形九变、三光注照、胎响一百二十八天的传奇经历成就圣胎入四,所增寿数更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八百岁。

    所以从结丹到现在,他仅仅花了三十三年的时间,但在这三十三年里,他因为修行所得来的增寿却足有一千三百五十年。即便是算上因为分神化身、起坛下咒以及风鸟占卜这些逆天法术所带来的折寿,此时他的余寿也还有一千六百年。

    而他才刚满七十岁。

    相比于他漫长的寿命来说,现在的他连少年都算不上。

    然而,在这样的年纪、这样漫长余寿的情况下,他就要准备引发三灾了。要是叫旁人知晓了他的寿数和做法,肯定是极为不解的。

    之所以要用“引”这个字,是因为元婴三灾与金丹九劫截然相反。

    金丹九劫为天数、定数、外数,无法为自己所掌控,只能等着天上的劫雷劈落,从外而内的淬炼金丹。而元婴三灾为人数、变数、内数,完全是由心而发,随时随地可以引动发生,并且是从肉身内部发作,从内到外的洗炼精、气、神。

    雷劫相对好度,毕竟还有渡劫地和挡劫宝的说法,只要身家足够深厚,还是能借助到外力辅助的。而三灾艰难,灾难发自肉身内部,全凭自身修持硬抗,无取巧之道,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

    而元婴寿久,不主动引发三灾的话,还有的活。要是引动了三灾,度过去了那自然是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能继续增寿。可要是度不过去,而且是很大可能度不过去,那就是魂飞魄散,身死道消。

    所以,世上的绝大多数四境都过不了心里这关,总是一直拖着,拖到寿尽的前一刻才主动引发灾劫,企图改命增寿。可是,这时肉身已经老迈、元神暗淡腐朽,又如何能度的过灾劫呢?于是结局往往都是受灾而死,化作一缕尘埃消逝。

    不过这样一来,却又使得活人对灾劫更为畏惧,视为洪水猛兽,更无把握渡劫,犹犹豫豫间也拖到临终。于是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在修行界里又有一个名目,唤作「得寿失进」。说的是四境修士在得到大量寿元并摆脱了劫追寿赶的紧迫感后,往往会失去进取之心,不愿意冒死犯险,宁愿在当下得过且过。

    其实,能修到四境的,无论正邪,哪个不是人中龙凤,可四进五往往十不存一,这固然有合道艰难的缘故,但自身的心态变化也是一个大原因。

    而对于程心瞻来讲,他在修行大道上一直是高歌猛进,即便寿元越攒越多,但心态一贯自然平和。他的修行是为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得寿只是在追求这个高远目标过程中所带来的收获,从不是他的目的。

    他不曾因为得寿放松而「得慧」,自然也不会因为得寿畏险而「失进」。

    现在该做的都做了,元婴已成,真元已满,道域已现,那就该更进一步,引动三灾了。对于他来讲,这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纠结权衡的。

    程心瞻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敢主动引发三灾,自然是心里有了计较。在这三年里,他仔细研读《金丹篇》,又观看了大量的宗藏与山藏,阅读了不少前人留下的修行笔记,对三灾已经极为了解了,也有信心能安度。

    三灾常常与九劫并列出现,「三灾九劫」说的就是三四境修士需要直面天地降下的考验,通过之后,才能合道、成仙。此外,其实在仙门高境中,还有一个词,与「三灾九劫」很像,但意思却完全不同,也更鲜为人知,叫做「三灾九难」。

    三灾,大部分人都知道,指风、火、雷这三灾。也有人效仿金丹九洗的说法,简单称为一灾、二灾、三灾,但大部分人对三灾的了解也就止步于此了。如果问起每一灾具体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再细分,那九成九的人是一头雾水,答不上来的。

    原因也简单,普通人家或是山野散修,修到四境的都是少之又少,这里面敢主动引发三灾的又是万中无一,能够安然度过三次灾数而不死的,那是真正的凤毛麟角,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三灾的具体情况,又怎么可能流传的开呢?

    也就是像三清山这样的传世仙宗,五境不绝,再把度三灾的经验记录成文字,传给后人,这才让程心瞻对三灾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其实,风、火、雷这三灾,每一灾都细分为三种,故合称「三灾九难」。至于修行人在度灾时具体度的是哪一种,就全凭造化和天数了,无法提前预知。

    三灾按先后顺序是风、火、雷。

    风灾三种,一者唤作「灌顶赑怒之风」,一者唤作「内邪泄气之风」,还有一者唤作「灾疠五衰之风」。

    这三种灾风,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

    「灌顶赑怒之风」,简称「赑风」,这也是最知名、流传最广的灾风,至于广泛传播的起源无从考究,或许只是早年某个高修在谈话中无意说出来的,后来便越传越广,甚至一度成为了风灾的代名词。

    赑者,大也,「灌顶赑怒之风」,意思就是从头顶往下吹的巨大而猛烈的风。这种风又被称作「伤精之风」,自囟门中吹入五脏六腑,过上中下三丹田,穿周天百窍,要是肉身薄弱,那么被此风一吹,则骨肉消疏,其身自解,化作一抷尘土。

    「内邪泄气之风」,简称「邪风」,这种风从肺脏里生发,然后通过经络气管被带到全身,再去吹皮肤毛孔。如果肉身不能做到闭气无漏,那么被此风一吹,毛孔齐齐张开,一身的法力灵气都要被泄个干净,化作一个体弱的凡人。化作凡人之后,外面的邪风再通过毛孔吹进来,马上就要突发恶疾而死。

    所以此风又被称作「伤气之风」,是一种死相极不体面的风,很多四境在准备度风灾时都暗自祈祷莫叫自己撞上了这种风。

    最后一种风,称作「灾疠五衰之风」,简称「衰风」。此风很少见,在程心瞻阅读的修行笔记中,关于此风的记载很少。有两位选择在寿尽之前才开始度灾的宗门前辈面对的就都是这种风,九死一生侥幸活了下来。

    这两位前辈在笔记把此风又称作「伤寿之风」,说是从骨子里刮出来,致人腐败衰老。并猜测,可能越是寿元无多,越容易招来这种风,也就越难活下来。这两位前辈在笔记中告诫后生晚辈,一定莫要拖到寿尽,古往今来,兴许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是死在这「伤寿之风」中的。

    而这道风,恰恰就是程心瞻最为熟悉的,对他来说也是最没威胁的,他反倒是期盼这风来。

    只不过,具体会引发哪一种风,这不由人为控制,早有前人总结出规律,往往是哪个方面最为薄弱,往往就会招来对应相克的风:短寿者来「衰风」,气虚者来「邪风」,体弱者来「赑风」。仿佛是非要致人于死地不可。

    程心瞻有些好奇,他倒是想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比较薄弱。另外,他也有所期待,五行风雷中,就数「风」最为飘渺难学,他还想着能不能从风灾中领会到一点新东西。

    于是,在这夜子时一刻,就在纯阳殿办事桌案的后面,他闭目静坐,自发引动了风灾。

    “呼呼——”

    呼啸的风声在他的内景世界中吹响起来。

    唔,这么大的声音,看来是「赑风」了,难道自己的肉身是比较弱吗?

    程心瞻聚精会神,应对内风。

    很快,无形无相的猛烈怒风便咆哮着从囟门吹出,然后往内体倒灌,看其出处和声势,确实是「赑风」无疑。

    程心瞻心中有了数,现在的他对黄庭道胎的运用已经十分熟稔了,念头一动,仿佛天庭发令,五府内景神俱出,结成一个五色华盖,五行循环相生,牢牢把五脏护住。三宅随之响应,云漫、风起、雷生。紫阙处三光闪耀,抵御飓风;绛宫处自成一界,风吹不进;黄庭处金丹生华,徜徉风中。

    他全身各处窍穴均大放光芒,仿佛群星列宿。

    程心瞻安坐,任他风吹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赑风」呼啸声逐渐加大,飓风在程心瞻体内纵横往来,可他体内的一应脏腑却毫无反应。如此持续了约有一个多时辰,风势便渐渐小下来。

    程心瞻心中毫无波澜,还在细细体悟着「赑风」对血肉形体的特殊杀伤之效。

    咦!

    便在「赑风」完全消失之时,程心瞻忽然暗自讶异一声,因为在这时,他感觉到肺窍忽有异动,有一股无形无源之风从肺窍里凭空生发,然后吹响全身。

    「邪风」?

    怎么会?不是说三灾都是只度一次吗?怎么抗住了「赑风」后又来了「邪风」?

    没人能回答他。

    只愣神一瞬,随即他洒然一笑,无妨,来的多也好,反正方才度了「赑风灾」,程心瞻已经感应到绛宫命轮上又多了一甲子寿命,现在再来一次,能多添一份寿数又何乐而不为,顺带还能再品味品味「邪风」的玄妙之处。

    程心瞻收束心神,叫内景神退下,各安其位。随即,他抱元守一,闭精锁气,封七窍,关六识,堵气门,连吐纳也给停掉,全凭元婴胎息,形成一个以皮肤为界限的人身内天地,全力抵御着「邪风」外泄。

    这时,总控体内一切气息的金丹大放光芒,炽烈的光华把整个人身内天地照得一片炽亮。凡是金光所照之处,一应气息流动全部停止,任凭「邪风」如何吹鼓,也丝毫不为所动。

    这场景,与程心瞻外祭金丹镇海止潮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时,从外界看,金毫白光从他体内亮起,把他整个人照的仿佛一尊发光的琉璃雕塑。

    「邪风」的声音很闷,因为它想吹开毛孔气门,透体而出,可又被困在琉璃内天体中,任凭其如何使劲也是无用功,无处可以宣泄。

    就这般徒劳吹了一个时辰,「邪风」也渐渐平息。

    这时,他的绛宫命轮上又多出来六十圈余寿,同时,他对「邪风」无孔不入的特性也有了些许感悟。

    不过,在此时他还是没有掉以轻心,只是重新打开肉身与外界的联系,然后静静等待着。

    “呜呜——”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有二必有三,如泣如诉的风声在他体内响起,一股凄寒森冷的风从他的骨骼髓骸里吹出来,吹的人骨软肉酥,似要把人吹成一滩烂泥。

    「衰风」又来了。

    这风灾也真是古怪,似乎是不相信这世上还有如此无缺无漏的圆满之身,非要都试上一遍,想找出个弱点来。另外,又像是被这道士无所谓的稀松态度给惹到了,继而恼羞成怒,一次次的遣风来吹。

    只不过,对于前两次灾风,因为未曾亲身经历过,程心瞻还算是认真对待,仔细应对。但这一次,面对从骨子里吹出来的「衰风」,感受着风中那极为熟悉的气息,他实在感觉轻松惬意,直接就开始饮风炼化了。

    一个时辰,程心瞻炼得风露半两,体内「衰风」渐衰,没了声息。

    此时晨光熹微,天亮了。

    程心瞻一夜历经风灾、历尽风灾,寿增三甲子。

    “嗖!”

    随同晨光一齐飞入大殿的,还有熟悉的鹤头灵签。

    程心瞻睁开双眼,拿起灵签。

    “教主,有事启奏。”

    殿外,传来一声求见声。

    “进。”

    程心瞻开始阅读灵签,头也不抬的回了一声,然后便一边听着禀报,一边开始批复灵签。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至于火灾,只能再放到今天晚上去了。

    他心里这般想。

    求月票求推荐,欢迎评论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