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4章 忘了一切 京都再遇
    兴许是李芷兰求来的平安符真的起了效果,又或者是大夫再次施针的缘故,李青溪昏迷了两天以后,醒了过来。

    彼时,李芷兰正陪着陶氏给她喂药。

    看到李青溪睁眼的一瞬间,李芷兰手中的药碗砸在了地上。

    她同大姐姐之间,分明没什么感情才对。

    在她的记忆里,李青溪总是对她颐指气使。

    与其说她是她的妹妹,不如说是她的小跟班。

    可如今四目相对时,李芷兰不知为何生出一股冲动,想要扑上去抱住她,痛哭一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但她终究没有抱住她,因为陶氏喜极而泣,迫不及待地抱住了自己的女儿,把她挤开了。

    等李致远闻讯赶来时,一家人又哭又笑。

    李青溪坐在床上,先是环顾四周,眸中布满迷茫:“娘,我这是怎么了?”

    陶氏先是震惊,意识到不对后,迅速请了大夫来诊治。

    大夫把完脉之后,给出了诊断结果:李青溪应当是受寒高烧后,影响到了头部,暂时失去了一部分记忆。

    “那可有大碍?”

    “我再下几贴药,小姐喝完之后,应当就可以恢复如初,只是她往后记性可能会差一些,别的不必担心。”

    陶氏这才松了口气。

    那大夫开的药尽数喝完,李青溪确实精神头好了许多。

    但她的记忆,却始终没有恢复多少。

    陶氏试探过后发现,女儿近一两年的记忆,都是模糊的,有时候能记起她说的事,有时候又不能。

    她为此忧心忡忡,但李青溪本人却不这么觉得,丢失的那些零碎记忆,不影响她的生活。

    况且她又没有忘记父母兄弟,家里重要的事,常见的人都记得。

    可见那遗忘的人与事,对她来说,应当都不重要,也就没什么好执着的。

    但这天,她在自己房中发现了一个锦盒,上面写着四个字:芷兰生辰。

    李青溪一怔,将它打开后,一枚山茶绢花出现在她眼前。

    花心镶嵌了一颗成色极为清亮的珍珠,四周花瓣竟是双面织线,针脚细腻,栩栩如生,一看就知道价值不菲。

    她皱了皱眉,拿着东西问自小伺候的丫鬟:“冬云,这是我要送给芷兰的生辰贺礼吗?”

    “这个奴婢也不清楚。”

    冬云也想不起来,这东西是何时出现在这的。

    不过二小姐的生辰,确实不远了。

    “但这应该不是贺礼吧,小姐,您跟二小姐关系又不好,怎么会送她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李青溪下意识想说,她跟芷兰哪里关系不好?

    她们分明很亲密啊。

    可比这话先浮现在脑海里的,是昔日她同芷兰相处的过往。

    多数时候,她只会指使芷兰做事,而对方总是小心翼翼地附和她,似乎关系确实不大好。

    但这锦盒上,确实是她的字。

    “算了,那应该是我贴错了。”

    她将那字条揭了下来。

    想起李芷兰确实生辰将至,李青溪将那枚山茶绢花收起来,从自己妆盒里挑了两个尚算漂亮的头饰,装进那锦盒里,权当贺礼了。

    在翻妆盒时,她又看到一样陌生的东西。

    一支双鱼抱珠的簪子,不算十分贵重,但很是精致,与其他首饰划分开来,单独装着。

    不过,它是男式的。

    李青溪不由奇怪:“我怎么会买男簪呢?”

    冬云想了一会儿,说道:“前段时间,方家公子在省城考试中了头名,回家后您遇着他,同他说了好久的话,还说要准备贺礼给方公子,应该就是这个吧?”

    “应该吧。”

    这簪子一看就是给年轻人戴的。

    除了方小武,她也没有别的可以送礼的年轻男子了。

    想到这里,她让冬云寻了个单独的锦盒,将那支簪子装了起来,带着它出门去。

    “小姐,您要去哪儿啊?”

    “去方家,再过不久方小武就又要回省城,得赶紧把这礼物送过去,别赶不上了。”

    她去到方家时,方小武又惊又喜,接下了那支簪子后,回了她件礼物。

    一对耳饰。

    “我……我在省城读书时,同窗给他妹妹买礼物,我、我就也给你带了一份。”

    看着少年染了绯红的面庞,李青溪却觉得,她在哪里见过这一幕。

    好似曾经也有一个人,红着脸递给她东西,墨瞳里盛满了星光,满心满眼都是她。

    但她想不起来是谁了。

    应该,就是方小武吧。

    来的时候冬云还说,父母亲想将她许到方家去呢。

    方小武脾气好,又离家近,嫁给他好像也不错。

    唔,还是先不要想这些没用的了。

    李青溪笑着接下了那对耳饰,同他告别,回了自己家中。

    李致远仍旧忙得不能停歇。

    连日的暴雨冲垮了河渠与山路。

    他身为县邑主事官,要带着衙役去修路,还要召集百姓们去修河渠。

    过了快一个月,青州的雨总算是停了。

    阳光重新照耀在这片土地上,给每个人带来了新希望。

    这天,李青溪去县衙给父亲送饭,遇到了前两天去修河渠的青壮年县民。

    在修河渠时,他们出了许多力,才没有让暴雨毁掉松阳县。

    今天,他们是来领工钱的。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主簿拿着名册,挨个点名。

    “刘铁山。”

    “陈林。”

    “王永胜。”

    ……

    “邱长康!”

    “到!”

    李青溪本来是要进县衙里的,却在听到这道声音时,骤然顿住了脚步。

    阳光下,半大少年一只手还被布带捆着。

    那是他在抢险的最后关头,不小心跌落河中摔折的。

    他用一只粗糙皲裂的手小心地接过那些钱,笑得格外开心。

    李青溪看着这一幕,不知为何鼻子一酸,几乎要落下泪来。

    主簿拍了拍邱长康的肩膀,夸赞了几句,对他十分欣赏。

    虽然这孩子年纪不大,但做起活儿来,不输给那些大人。

    邱长康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他本名叫小二,是个孤儿。

    一场疫病带走了他的家人,只留下他自己在生死边缘挣扎。

    好在那时候,有位穷苦的跛脚邱大夫救下并收养了他。

    后来他拜了邱大夫为师,跟了他姓邱。

    师父觉得,这孩子命太苦了。

    于是,他给他重新取名叫长康,希望他一生都平安康健。

    除他之外,师父还收养了好几个孩子,每日光是吃饱饭,就要不少钱。

    好在邱大夫曾遇到过一位侠士,不仅替他将那破败的院落重新装点了一番,还给了些银钱。

    但后来,侠士离开了青州。

    邱大夫年纪渐长,已经挣不到多少钱了。

    不久前,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危在旦夕,为了给他治病,银钱都花得差不多了。

    长康只能将大院里的东西,都变卖了出去,自己则是去了河渠做工,赚钱养家。

    如今师父的病稍微好了些,他也拿到了工钱。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长康高兴地想,今晚上他一定要割几斤肉,让大家都吃顿好饭。

    ……

    “小姐?小姐?您在看什么呀?怎么还哭了?”

    冬云唤了李青溪好几声,她恍然回神,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落下泪来。

    领钱的县民们早就离开了,她看向的那地方如今空无一人。

    李青溪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哭了:“兴许是阳光太刺眼了吧。”

    她拎着食盒,走进了县衙内,很快就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

    这段时间,李芷兰有了新的心事,不怎么在家里待着。

    当初她救下的那位公子,经由大夫的救治,与僧人的照看,已经苏醒了过来,现在就住在南禅寺里。

    他叫岑浮舟,是京中人。

    她这辈子,还没去过京都呢。

    这位岑公子,是李芷兰平生见过长相,气度,才学最好的男人。

    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带的族徽,是金玉制成的,价值不菲,可见出身极好。

    李芷兰觉得,这是上天送给她的人生转机。

    戏文里不都说了吗?

    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当以身相许。

    若是她能嫁到上京去,或许父亲就不用再仰人鼻息了。

    但想归想,李芷兰却并没有在岑浮舟面前表露出来。

    她到底是个女儿家,做事十分含蓄。

    即便为对方后来展露的才情所倾心,也不曾多说一句,只是去南禅寺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只要看见岑浮舟,她就很开心。

    她虽然没有表明心绪,但岑浮舟是何等聪明的人,没两天就察觉出来了对方的心思。

    他不讨厌李芷兰,甚至于很欣赏她,因为对方算得上是这世间难得的,才情与他匹配的女子。

    再加上救命之恩在前,岑浮舟对她除了感激之外,也有些意动。

    但这意动,不过瞬间就消散了。

    在岑浮舟的记忆里,他会出现在青州,是因为朝堂斗争中,有人把私铸铜币的罪名安在了侯府身上。

    所以,他其实是来追查线索的。

    只是没想到人祸之外,又遇到了天灾,才会落难至此。

    好在被路过李芷兰搭救,才没有丢掉性命。

    但岑浮舟现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谈儿女情长。

    他更在意的是岑氏的前途。

    所以在他能自主活动后,就准备离开青州,回到京都去。

    向李芷兰辞别时,她很是伤心,却也理解,眸中的不舍不加掩饰,甚至于大着胆子,拽住了他的衣袖。

    “岑公子,你我还会相见吗?”

    “会,待我家中事了,我会报你救命之恩。”

    她泪眼朦胧:“那我等着你。”

    岑浮舟心底一动。

    那种酸涩的感觉,又涌了上来。

    从见到李芷兰的第一面起,他就莫名觉得有种熟悉感。

    可在这之前,他们分明不曾见过面。

    看着那双眼睛,他无法克制自己许下诺言的心:“好。”

    待他回京之后,使些法子让青州李氏的人,调入京都做官。

    这样也算是略微回报了她一点。

    但岑浮舟也没想到,他回了京都后,在朝堂上同政敌还有皇权,斗得难舍难分,根本无暇顾及李家。

    而李芷兰在青州,时时刻刻忆起初见时惊心动魄的画面,却没有办法入京,心事也不曾与旁人说起,只能独自承受。

    他们这一分别,就是三年。

    三年的时间,足以发生很多事。

    方小武考中了解元,成了松阳县最有名的神童,时不时就有读书人去他家求教。

    李芷兰在一次宴会上,展露了自己的诗词,被称作第一才女,提亲的人踏破了李家二房的门槛,但一直没定下来。

    李家后院的角门拆了补成院墙,李青溪再也没有从那里溜出去过,她认真学起礼仪,越越来越明艳漂亮。

    渐渐地,她同芷兰被大家夸赞为李氏双姝。

    南街的巷子经历了三年的风雨,除却青苔痕迹重了些,没有任何改变。

    一位邱姓大夫,在这里出生成长,娶妻生子,丧偶失亲,乃至逝世。

    而他的徒弟邱长康,继承了他的药堂,成为了济民堂里的大家长,养活了所有的弟弟妹妹。

    而他们最常谈论的,是一位销声匿迹已久的侠士白玉。

    县官李致远,因为治下有功,被调入京都,任五品官。

    举家离开青州前往京都时,碍于兄弟情分,他将二房的侄女也带上了。

    ……

    明德十九年春,京郊观华园。

    岑浮舟本来是在家里待着的。

    可好友韩烨一再来打扰他。

    用他的话说那就是:“你整日憋在家里读书练剑,就不觉得枯燥吗?”

    “不觉得。”

    “可是春日到了,满京都的花都开了,你是不是也该出去逛逛?”

    “没兴趣。”

    “哎呀,你这个木头,我说的花,不是单纯的花。”

    韩烨素来混迹红尘,对风月事十分熟练。

    他笑着道:“我说的是被精心养着的闺阁娇花,明白吗?”

    “不明白。”

    岑浮舟是真的不感兴趣,但架不住韩烨很有兴致,硬生生拽着他来了观华园。

    这里不仅有各种娇花,还有各家贵女。

    每年这时候,观华园里总是能成就好几对眷侣。

    岑浮舟与韩烨,早到了议亲的年纪了。

    奈何一个不通风月,另一个则是太过通窍,红颜知己遍布京都,所以都没娶妻。

    韩烨忙着四下观望,拈花惹草。

    岑浮舟却没有兴致,到了观华园高处,见着有石凳石桌,便坐下了。

    观华园的人实在多,加上他容色出众,反而成了艳花,甚至于有大着胆子朝他扔香包的女子。

    岑浮舟不堪其扰,起身离开,恰有女眷戴着帷帽走过,巧笑嫣然,带动香风袭来。

    擦肩而过的瞬间,他的脚步顿在了原地,不自觉皱眉。

    不知为何,他的心脏突然跳得比练剑时还要剧烈,伴随着刺痛一点点浸透筋脉,刻入骨髓,竟叫他不得喘息,好半天才缓过来。

    岑浮舟下意识抬步,匆匆回眸,却不见方才的人影。

    脑海中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急切地催促着他:快,追上去!

    匆匆下了石阶,穿过一段幽径,又越过长亭,来到开阔弯路上,看到了那个戴着帷帽的身影,却在抬步想要走过去,触碰对方的那瞬间,被一道惊喜的声音叫停。

    “岑公子,真的是你吗?!”

    岑浮舟骤然抬眸,与惊喜的李芷兰四目相对。

    方才那种急切的感觉,消失不见,心脏恢复平稳,却生出一股古怪的意动,让他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李芷兰身上。

    而不远处的李青溪,也顿住了脚步,掀开帷帽,露出那张明艳若花的容颜,好奇看了过去。

    至此,她这一生,就再也挪不开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