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千年之历史,潼关没有一次是被直接从正面攻破的。
汉末三国之时,曹操与西凉马超、韩遂联军决战于潼关。
曹军强渡黄河之时被西凉骑兵突袭,精锐死伤无数。
就连曹操也险些丧命于乱军阵中,而着名的“割须断袍”典故便是出自此战。
而后曹操以优势兵力迂回,从蒲板津一渡过黄河,迫使联军担心后路被断而放弃了潼关天险。
再就是安史之乱之时,唐军名将哥舒翰率二十万大军死守潼关以阻河北叛军。
叛军日夜连攻潼关十余天,兵力死伤惨重却毫无什么进展。
无奈李隆基催旨哥舒翰出关而战,唐军在灵宝西原一带遭遇伏击,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
潼关一破,关中再无奇险而守,叛军遂攻入长安,大唐帝国就此由盛转衰……
鉴于以上的两个例子,熟读史书的孙可望想到了以迂回陕北奇袭西安之策。
无奈这一计策一提出,便遭到了第一镇军中诸将的反对。
不是大家不支持这位新任的行军大总管,因为此招太过于险了。
一旦明军有所防御准备,渡河的汉军便彻底成了一支孤军……
为了劝阻众将,孙可望一边向朝廷递了一份公文,一边召集众将来营中定策。
等了没有多久,赵黑子等一众第一镇军将便来到了中军大帐内。
孙可望命人摆上了预先准备好的兵棋,借着地图上的地势与众将推演起来。
因为赵黑子等人都是持反对态度,此次推演以孙可望为攻方、赵黑子等将为守方。
望着地图上密密麻麻摆好的兵棋,代表第一镇出战的曹变蛟一屁股坐在了孙可望对面:“孙大人,那便请你出招吧!”
点了点头,孙可望不急不慢的喝了口茶水,而后便拿起了一枚代表步卒的兵棋。
“我以第一镇三万步兵为主力,昼夜不停进行袭扰攻城,架设火炮轰击城中明军,挖壕沟、筑高台以阻明军骑兵来扰”
看着孙可望有些咄咄逼人的目光,曹变蛟一语回道:“以不变应万变,我部守军于城中坚守不出,同时令陕北友军派出大量斥候,化装成商旅、流民,提前潜入陕北及西安西北方向加强防备,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 陕北友军可立刻南下回援”
“好!说的不错,倘若这时我再以第四镇主力佯攻榆林呢?到时候曹将军又该如何?”
孙可望放下了手中茶杯,当即将代表第四镇的棋子拿向了陕北延安方向。
“你既来攻,我便原地固守,孙大人可莫要忘了,西安城中尚有守军三万,若是你久攻不下士卒疲惫,待我援军一到,便可大破你部也!”
“曹将军倒是提醒了本官,不论你部援军到哪个地方,我部便立刻收缩兵力龟缩营中,你部野战尚不能敌,攻营岂又能胜?”
见曹变蛟有些默然,孙可望又拿起一枚代表骑兵的棋子,将其放到了山西吉县的地界:“你部于我步卒鏖战之时,十日之内,我部精骑便可迂回至壶口一带,以小船、羊皮筏子偷渡黄河……”
“你既渡河,我陕北守军仍然死守不退,莫非孙大人不攻延安了?”
曹变蛟将手指向了延安的位置,正如他所说的,延安从陕北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孙传庭不可能不派兵力防御。
见曹变蛟终于上了钩,孙可望脸上露出了笑意:“为何非要攻延安不可?我部精骑继续迂回到更西的安塞、吴起一带”
见到大家的反应巨大,孙可望继续指着地图道:“一旦精骑抵达安塞一带,可利用地形隐蔽行军,此地地广人稀,明军主力又都在东面延安府一带与我军拉锯,不可能引起孙传庭的注意”
“只要骑兵无阻入庆阳府,最多十日之内,精骑便可南下直达西安城北部的泾阳、三原一带,此战我已胜矣!”
听到安塞、吴起这两个地名,场上众将皆是瞪大了眼睛,惊讶于孙可望的兵行险招。
而作为对手的曹变蛟,已经保持不了镇定的大叫道:“不可能!安塞距离西安有八百多里路,沿途一路之上州府众多,岂能不引人注意!”
“我部骑兵不惜马力,一人三马的速度行军,一日便可奔一百五十里,六日的时间已足够抵达西安城下!”
“一路之上,我部骑兵遇村不入,遇镇不攻,必要时将所有遇到的活口全部诛杀,防止报信。
“在无法避免时,对途经的小型官仓、富户进行掠夺,只取必要的粮食和马料,绝不恋战……”
听到孙可望如此狠辣之计,在场之人听的是心头发寒。
面对已注定败的困局,曹变蛟还有着最后一手的底牌:“九千骑兵野战尚可,但攻城却落了下风,西安城高达四丈(12—15米)有余,护城河宽度足有五丈(20米)只要城中有敢战之士数千,这九千骑兵怎地也攻不破西安!”
“我军一路奔袭,乃是突然出现在西安城外,到时再散布流言说潼关已破,汉军数十万大军已经破关,城中守军定然大乱,加之西安城墙广阔,守军无法将兵力集中于一地,我军只要趁乱猛攻一处,焉有不胜之理?”
“我败了,孙大人果然是好算计!”
曹变蛟也不是什么输不起的人,当即施礼便要退下。
谁知孙可望同样回以一礼道:“曹将军慢走,本官已决定这九千骑兵的统兵之人,便由曹将军来任!”
“卑职谢孙大人信任!”
曹变蛟此时早已是心服口服,哪有什么拒绝之理。
而且自加入汉军以来,他还未立下什么大功,以至于许多军中之人都认为曹变蛟是平平之辈。
这一次不仅是灭国之战,而且还是曹变蛟的正名之战!
……
十日之后,当远在京师的刘平看到这份作战计划之时,不禁是微微皱起了眉:“怎地如此的眼熟,历史上闯军攻破西安之时,貌似便是走的陕北……”
“下诏给总理衙门,增发两万匹军马送至潼关前线,再告诉孙可望,作战计划朕准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