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章 农医同修开新篇
    次日清晨,苏锦绣站在农业学院的大堂前,看着眼前成排的建筑,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这些由学生们亲手参与设计的教学楼,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典雅,又增添了实用性的考量,每间教室采光充足,通风良好。

    "院长,医学堂的改建已经完成,可以随时投入使用了。"周伯快步走来,递上一份图纸,"按照您的要求,东侧增设了药材标本室和诊疗实训室,西侧则辟出了一片药草园。"

    苏锦绣接过图纸,仔细查看着每一处细节,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这次扩建恰到好处。对了,王太医那边准备得如何?"

    "王太医已经挑选了六名得力弟子,随时可以到学院授课。药材也已经陆续运抵,正在进行分类整理。"周伯汇报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只是......"

    "只是什么?"苏锦绣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犹豫。

    周伯压低声音:"太医院内部似乎有些不和谐之音。有几位老资格的太医对我们这个举措颇有微词,认为医道不该与农事混杂,更不应由女子主持。"

    苏锦绣轻笑一声,并不意外:"预料之中。不过没关系,王太医的支持足够了。先行动起来,等成果出来,自然能堵住悠悠之口。"她顿了顿,"通知各班级的导师,今日午后在大堂集合,我要亲自宣布医学课程的事宜。"

    午后,农业学院的师生们齐聚大堂。当苏锦绣宣布学院将增设医学课程,培养医农双修人才时,现场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讨论声。

    "诸位可知,为何要在农业学院中设立医学课程?"苏锦绣环视全场,目光灼灼。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就里。只有张子墨若有所思地举手道:"可是因为农作物也会生病,需要用医理来辨识和治疗?"

    "不错,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苏锦绣满意地点头,继续解释,"农作物的健康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粮食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的体质,而人体的康健又取决于所食之物的精细。医农本就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她走下讲台,指向门外的试验田:"你们看,当我们在田间劳作时,需要防范哪些疾病?暑热、寒湿、虫害、毒素...这些不正是医者所研究的吗?反之,我们种植的作物,又何尝不是医者救治病患的良药?"

    这番话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特别是那些来自农家的学子,深知田间劳作的艰辛和病痛的困扰。

    "从今日起,我院增设四门医学基础课程:《本草辨识》、《简易诊疗》、《药性理论》和《农医结合实践》。"苏锦绣清晰地宣布,"王太医将亲自带队授课,有志于此的学生可自愿报名。"

    话音刚落,立刻有数十名学生举手示意。苏锦绣心中一喜,这个数字远超她的预期。

    "院长!"一个声音从人群后方传来。众人回头,只见一位身着华贵衣袍的中年男子昂首挺胸地走进大堂,身后跟着几名同样装束的随从。

    "在下太医院左院判陈元修,特来拜会贵院。"那人朗声道,语气中透着几分倨傲。

    苏锦绣早有耳闻此人,知道他是太医院内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丽妃的座上宾。她不动声色,微微行礼:"陈院判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听闻贵院要开设医学课程,老夫特来一观。"陈元修环顾四周,眼中满是轻蔑,"只是不知,农桑之地如何能容医道精妙?况且医学精深,岂是三言两语可以传授的?"

    此言一出,学生们顿时面露不悦,低声议论起来。苏锦绣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从容回应:"陈院判之言差矣。医农本是一体,古人云'医食同源',药食本就相通。至于医学精深,我们自然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起初只教授基础知识,待学生掌握后再逐步深入。"

    陈元修冷笑一声:"大言不惭!没有十年八年的潜心钻研,如何能懂医理?贵院这般草率行事,恐怕会贻害无穷啊!"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正是王太医。他捋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陈院判此言未免武断。老夫行医五十余载,深知医道之精髓在于'活学活用'。这些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对草木生长、气候变化的了解,未必比我们这些整日在药房捣药的老朽差。若能将这些实践经验与医理结合,或许能开创医道新境界呢!"

    陈元修被怼得语塞,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苏锦绣趁机邀请道:"既然陈院判有疑虑,不如留下旁听一堂课,亲眼见证后再下定论如何?"

    陈元修本想拒绝,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难以抽身,只好硬着头皮同意了。

    课堂上,王太医先取出几种常见药草,讲解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然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请几位学生上前,讲述他们在田间观察到的这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陈院判请看,这位学生对艾草的描述多么精准!"王太医指着一名黝黑的农家子,"他不仅知道艾草喜温怕涝,还能根据叶色判断其药性强弱。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智慧啊!"

    接着,王太医展示了一套简易诊脉法,教导学生如何判断常见的外感内伤。他特意选取了与农事劳作相关的病症,如中暑、湿痹、筋伤等,讲解简明扼要,实用性极强。

    "诸位要记住,农家子弟远离城镇,遇到急症往往无医可求。若能掌握这些基本诊疗技能,不仅能自救,还能救助乡邻。"王太医语重心长地说,"这正是我们开设医学课程的初衷——让医术走出太医院,普惠乡野。"

    这番话说到了陈元修心里。作为医者,他自然明白偏远乡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现实。只是由于门户之见,他一直固执己见罢了。

    课后,陈元修主动找到苏锦绣:"院长的想法确实别具慧眼。只是,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毕竟草率行医,贻害无穷啊。"

    苏锦绣拿出一摞刚刚编撰的医学教材:"陈院判请看,这是我与王太医共同编撰的《农家医理浅说》,专为农家子弟设计,内容简明实用,避开了繁复难懂的理论,重在实操指导。"

    陈元修翻阅了几页,不禁点头赞许。教材中配有大量插图,标注清晰,连字体都特意放大,方便阅读。更难得的是,每种药物都附有栽培方法,每种疾病都有应急处理措施,确实是为农家实用而精心设计的。

    "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苏锦绣继续介绍,"学生必须先通过基础理论考核,再进行实操测试,最后还要经过王太医亲自审定,才能获得行医资格。"

    陈元修沉思片刻,终于点头道:"如此严谨,确实令人安心。只是,太医院内恐怕还会有不少质疑之声......"

    "陈院判若能回去美言几句,自然最好。"苏锦绣微笑道,"不过就算有人不理解,我们也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这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道义所在,何惧流言?"

    这番话说得堂堂正正,陈元修无言以对,只好拱手告辞。

    随后的日子里,医学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苏锦绣亲自监督教材的编撰,根据学生们的反馈不断完善内容。她特别注重实用性,将复杂的医理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生动的图例,让没有文化底蕴的农家子弟也能迅速掌握。

    "院长,您看这副人体经络图如何?"王太医的一名弟子请教道,"我特意用农家常见的比喻来解释经络,比如把经脉比作田间水渠,把穴位比作水闸,把气血比作灌溉之水......"

    苏锦绣仔细查看后赞许道:"妙哉!这样的比喻贴近农家生活,学生们一听就能明白。继续完善,争取编成一套完整的《农家医理图解》。"

    除了理论教学,实践课程更是别出心裁。苏锦绣划出一片专门的土地,种植各类药草,让学生们亲自照料,观察其生长规律和药性变化。她还安排学生轮流到附近村庄义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记住,我们学医不仅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防病。"苏锦绣在实践课上强调,"要教会乡亲们如何保持环境卫生,如何合理饮食,如何预防时疫......"

    这种全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很快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不少人发现,医学知识与农业知识竟有如此多的交融之处。比如,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有助于判断药材质量;掌握土壤特性有助于培育药效更佳的药草;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经验,也能启发人体疾病的防治思路。

    然而,随着医学课程的广受欢迎,太医院内的不满之声也日渐高涨。一天,王太医神色凝重地来访:"院长,太医院有几位老臣联名上书,指责我们'乱医乱农',要求停办医学课程。"

    苏锦绣早有预料,沉稳地问道:"皇上那边可有回应?"

    "皇上未置可否,只说让太医院派人来实地考察后再议。"王太医叹息道,"看来,我们又要面临一场硬仗了。"

    苏锦绣站起身,望向窗外正在药草园忙碌的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无妨,真金不怕火炼。让他们来吧,我们用成果说话!"

    就在这时,周伯急匆匆跑来:"不好了!有十几名学生突然腹痛呕吐,症状严重!"

    苏锦绣脸色一变,立刻与王太医赶往事发地点。医学堂前已经围满了人,几名学生面色苍白地躺在地上,痛苦呻吟着。

    "让我看看。"王太医蹲下身,仔细为患者诊脉,眉头越皱越紧,"症状像是食物中毒,但脉象却有些古怪......"

    苏锦绣环顾四周,目光如电:"刚才他们吃了什么?"

    "回院长,中午用餐后不久就开始发病。"一名学生报告道,"奇怪的是,只有选修医学课程的同学出现了症状。"

    这句话让苏锦绣心头一震,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她立即下令:"立刻封锁食堂,保存所有食物样本!周伯,你去查一查最近食堂有无可疑人员进出。"

    王太医此时已经初步诊断完毕:"中毒无疑,但并非普通食物中毒。这脉象......"他凑到苏锦绣耳边低声道,"像是中了'寒颤散',是江南一带的歹毒之物。"

    苏锦绣眼神一凛,这显然是有人蓄意为之!她不动声色,开始安排救治:"王太医,请立即组织学生准备解毒药方。就按我们新编的《急救医案》第三章操作,正好检验一下教学成果。"

    王太医会意,立刻指导未中毒的医学生开始行动。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学生虽然学医时间不长,但基本操作已经相当娴熟。他们迅速分工,有人煎药,有人按摩穴位缓解患者痛苦,有人记录症状变化,忙而不乱。

    "快看,院长亲自示范解毒法!"人群中有人惊呼。只见苏锦绣取出银针,施展独特的针法为一名症状最重的学生施救。她的手法精准迅捷,银针在穴位间灵动穿梭,很快就让患者缓解了部分痛苦。

    这一幕恰好被前来考察的太医院官员看在眼里。他们本是带着挑剔的心态而来,没想到一进校门就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更没想到农业学院的师生们应对得如此有条不紊。

    "让我来看看。"太医院正使严景辉走上前,为患者诊脉后眉头紧锁,"确实是寒颤散中毒,这可是江南一带歹徒常用的毒药,寻常医者很难识别。"他惊讶地看向苏锦绣,"不知院长是如何判断的?"

    苏锦绣淡然回答:"我院医学教材中有专门一章讲解常见毒物及其解救方法。这寒颤散虽然歹毒,但症状特征明显,脉象独特,只要用心观察就能辨别。"

    严景辉不禁动容。他原本听信了同僚的偏见,认为农业学院的医学教育必定粗浅不堪。但眼前的事实证明,这里的医学教育竟如此务实高效,连寒颤散这样的奇毒都能迅速识别并有效救治。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参与救治的学生们虽然年轻,但操作规范,配合默契,完全不像只学了几个月医术的新手。

    就在这时,周伯匆匆赶来,在苏锦绣耳边低语几句。苏锦绣面色一沉,但很快恢复了镇定:"看来是有人不愿我院医学课程顺利开展,特意下此毒手。"

    "岂有此理!"严景辉听闻此事,顿时大怒,"医者仁心,竟有人利用医术害人,简直丧尽天良!"

    苏锦绣趁机道:"严大人,您看我院医学教育可有不妥之处?若有教诲,我们定当虚心接受。"

    严景辉看了看正在忙碌的学生们,又看了看苏锦绣编撰的医学教材,沉思片刻后郑重道:"院长的医学教育理念确实别具一格,将医术与农事结合,简化难点,突出实用,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今日之事,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若非农医结合的独特视角,恐怕寻常太医也难以如此迅速应对。"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振奋。就连王太医也笑逐颜开,拱手道:"严大人明察秋毫,实乃我辈楷模!"

    当天晚上,苏锦绣在书房焚香沉思。今日之事虽然惊险,但也意外地展示了医学课程的成效,赢得了太医院的认可。只是,幕后黑手究竟是谁?又为何如此忌惮农医结合之道?

    "进来。"听到敲门声,苏锦绣抬头道。

    周伯推门而入,神情凝重:"查清楚了,下毒之人是丽妃派来的。"他递上一封密信,"这是从犯人身上搜出的,证据确凿。"

    苏锦绣展开信件,冷笑一声:"果然。丽妃忌惮我掌握医术,更担心医农结合后影响力扩大,所以想下黑手除掉我的得力学生。"

    "现在怎么办?"周伯问道,"要将此事告知皇上吗?"

    苏锦绣思索片刻,摇了摇头:"暂且不必。证据先保存好,等时机成熟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