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9章 方默的试探
    而方默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搜索了一下记忆。

    终于从边缘的角落里,记起了这一次的奥斯卡颁奖礼。

    安吉丽娜·朱莉不但获得了一个提名。

    关键是她还获得了最佳女配角的奖项!

    也正是因为这个奖项,才让安吉丽娜·朱莉片酬提升到了700万美刀。

    就这还是因为《古墓丽影》是一部女性向大女主电影,同时最近她的热度不错,制片方舍得花钱的缘故。

    而显然,正是因为一直传闻今年安吉丽娜·朱莉能够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缘故,派拉蒙一直没有确定具体的投资金额。

    方默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他虽然知道安吉丽娜·朱莉最终的片酬如何,但也无法左右派拉蒙的想法。

    毕竟他的投资金额只有区区一千万美刀。

    不过这并不是方默在意的。

    他在意的是,这一千万美刀投进去,能够返现多少呢?

    这是一个十分让他感到好奇的事情。

    不过在那之前,他需要先试试看,安吉丽娜·朱莉能不能成为目标。

    说起来,这还是方默首次接触“现实”人物。

    也不知道这样的人,会不会成为系统“目标”。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情。

    那就是电影的结算是怎么算的?

    方默为什么一直没有准备投拍特摄片?

    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时间。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不知道这影视剧投拍的金额会不会计算到演员身上,又会有多少比例能够进行返现。

    毕竟投资影视剧,是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新方向。

    毕竟方默不可能一直给某人花钱。

    小钱还好说。

    大钱就不可能了。

    总不可能时时刻刻的都给一个女的刷成百上千亿吧?

    谁家过日子每天花费上亿的?

    又不是神经病。

    就算是那些顶级富豪,家产上万亿的,也扛不住这么花啊。

    到时候必然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如果是投资影视剧。

    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毕竟投资影视剧,一年可以投资几十部。

    只要你有合法且足够的钱就行。

    就算一部投资一千万,几十部下来,也是上亿了。

    更何况二十年之后,一部影视剧动辄上亿,轻轻松松的就能翻上好几倍。

    但问题就在于。

    投资影视剧不是问题。

    问题是能够具体返多少。

    这其中又有什么公式和比例,这才是让方默一直没有投拍特摄剧的原因。

    毕竟特摄剧里面,女性向的特摄剧相对比较小众。

    想要找到合适的人选和目标,还真的不容易。

    正好,趁着《古墓丽影》还没有开拍,方默也正好测试一下。

    毕竟想要找到一部能够让方默真正进入好莱坞的片子,还真的不太容易。

    别看后来好莱坞拍了许多国人影星主演的片子,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这些人都没有真正融入进去。

    否则李阳中为什么明明在好莱坞有着2000万美刀的片酬,却偏偏跑回来演戏?

    是他不想么?

    是他不能。

    一方面是因为那什么基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好莱坞的排外是公认的。

    说实话,要不是因为国内闯荡好莱坞的明星比较少,国产票房又十分让人眼馋,李阳中还真的够呛能够保持每两年一部好莱坞的作品。

    毕竟当年他的一部《狼犬丹尼》,差点没把欧罗巴影业一波送走。

    那可是吕克·贝松亲手给他量身定制的电影。

    结果还是惨遭滑铁卢。

    也从那之后,他在好莱坞就基本上没有主演的戏份了。

    能够出演的基本上都是配角。

    不过也不能怪他,谁让好莱坞对于国人的刻板印象实在是太过夸张了一些。

    以至于这部片子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算多么出众。

    再加上剧情有些过于拖沓,明明应该是重心的动作戏,却偏偏只是占据了一些边角料,导致整部片子观赏性实在不足。

    偏偏哪怕知道这部片子有问题,李阳中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拍摄。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好莱坞过于严苛的制片制度。

    这也是好莱坞电影的通病了。

    工业化流程的体系就注定了在一个简单明确的商业化电影时,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帮助。

    但是一旦剧情开始变得扑朔迷离,剧本不够清晰明了,那么结果就注定是一场灾难。

    《英雄》如此,《长城》也是如此。

    所以在好莱坞,想要真正掌控整部电影,就必须成为制作人。

    因为他们是制作人制度。

    制作人掌控剧组的一切。

    而国内,却是导演掌控一切。

    所以好莱坞更适合拍爆米花类型的商业电影。

    而国内其实更偏向于剧情片。

    两者其实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地方。

    好坏与否,还是要看制片人和导演的实力到底如何。

    导演的实力强,制作人的实力弱,那么就更适合国内电影。

    导演的实力弱,制作人的实力强,那么就适合在好莱坞。

    当然,也不是说好莱坞就没有实力强大的导演了。

    只是相对来说,导演和制作人一般是有一方弱势,才能制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

    否则只能是一场灾难。

    有些事情,总会留下痕迹。

    而国内导演去拍摄中美合作电影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但这种情况也并不绝对。

    原因就是因为制作人和导演有一方是软的。

    然而一旦双方都很“硬”,那这部电影就彻底完了。

    好莱坞的工业化电影制作流程并不是什么金科玉律。

    甚至方默当初因为好奇,还看过《流浪地球》的工业电影的制作流程。

    其中遇到过的许多事情,都是十分有意思的。

    而且和好莱坞的那些大制作商业化电影进行映照,就能看得出来,此前国内那些糟糕的中美合资,真的就是灾难。

    这个灾难不仅仅只对于导演,更加关键是针对好莱坞的工业化制作流程。

    为什么?

    工业化电影制作流程。

    并不是灵丹妙药。

    手工业工业化是工业化。

    全自动工业化也是工业化。

    后者明显是那些好莱坞大片的待遇。

    可到了中美合资的作品时,却变成了前者。

    这到底有多灾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