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财政大臣的汇报与局势洞察
    “我是罗伯特财政大臣,刚从美国回来。”
    英国财政部,贝尔福第一财政大臣与回国的罗伯特财政大臣在会议室进行了单独会面。
    1901年2月2日,维多利亚女王葬礼结束之后。
    “罗伯特,你在美国有什么收获吗?”
    “我收集了不少关于美国优质债券的信息。唉,不过情报收集工作实在不容易,很费力气。”
    “这倒也是。”
    贝尔福点了点头。
    通常情报工作由外交部负责,但此次涉及经济知识、素养以及需具备财政大臣级别的见识,所以只能派罗伯特财政大臣前往美国,这对英国来说是极为必要的任务。
    贝尔福是这么认为的。
    “那情况如何?”
    “美国金融界和产业界严格执行《信用法》(credit Act)。大多数美国优质债券的评级审查结果,都由审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向公众公示,毫无弄虚作假的余地。”
    “《信用法》,这是杜鲁门·摩根的杰作啊。”
    贝尔福感叹道。
    他没想到美国的《信用法》执行得如此到位。
    而且,通过外交部情报,他知道实际上这部法律是由一个天才独自推动完成的。
    “这和英国大不相同。”
    贝尔福对近期英国的经济状况很不满意。
    英镑储备快速消耗的英国国库,布尔战争的巨额支出,与德国在“大博弈”中的冲突带来的持续财政压力,英国国库正日益枯竭,英国正实时面临着财政困境。
    “他就像统治美国金融界的钢铁巨人。在极端自由放任主义的美国,《信用法》怎么就能通过呢?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贝尔福并非没有尝试推行《信用法》。
    虽然商界人士会对此嗤之以鼻,但站在贝尔福的立场,为了他构想的未来,这部法律至关重要。
    然而,自由放任主义主导的商界难以撼动,《信用法》在议会被断然否决。
    “有了《信用法》,才能准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区分真正的优质债券。英国确实需要更好地保护本国经济。”
    贝尔福主张大政府理念。
    作为典型的政府干预市场论者,在自由放任主义盛行的英国议会,他在商界这边并不讨好。
    “一群毫无责任感的家伙。”
    自由放任主义在英国根深蒂固。
    在《信用法》之前,贝尔福为保护本国经济,想提高报复性关税和关税壁垒,但被信奉自由放任主义的议会猛烈抨击。
    《信用法》?只要听到“信”这个字,议会那帮人就会破口大骂。
    贝尔福决定暂时隐忍,转而考虑投资美国优质债券。
    “贝尔福财政大臣,不过美国优质债券有些问题。准确地说,不是美国的问题,而是对英国来说存在问题。”
    “对我们有问题?”
    “是的。”
    罗伯特大臣从口袋里掏出资料。
    “这是美国AA - 级以上优质债券的清单,但数量极其稀少。”
    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标准十分严格。
    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有mFK对冲基金的资金支持,不愁资金,评级人员在金钱诱惑面前也能保持免疫。
    经济上富足,也就没了腐败的动机,且诸多限制让他们难以做出不正当行为。
    “mFK对冲基金掌控着信用评级机构的顶层。其钢铁般的统治力,连标准石油都无法撼动。据说洛克菲勒会长就信用评级问题与杜鲁门进行谈判,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标准石油,近期因一场博弈信用评级大幅下降,洛克菲勒会长一直对杜鲁门心怀不满,但由于杜鲁门帮其避免了被强制拆分,最近才稍显消停。
    总之,在美国,《信用法》效力强大,以绝对权力统治并彰显其地位。
    “即将上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也强力支持《信用法》,所以美国《信用法》比任何经济监管措施都更有效。”
    “所以美国优质债券数量很少?”
    “是的,但反过来说,这些公司毫无疑问都是绝对优质的公司。”
    十分纯净。
    随着近期纽约证券交易所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范围不断扩大。
    股东知情权成为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主要政策并严格执行。
    经历了纽约证券市场近期的恐慌冲击,再加上严格的信用评级机构配合,纽约证券市场可谓“纯净”之极。
    “仅这个月,纽约证券市场就有50多家中小企业因会计审计和内部审计不过关而退市。所有挪用公款和财务造假事件,都被移送纽约南部地区检察官办公室起诉。”
    “……这么说美国优质债券是毫无质疑空间的优质产品?”
    “贝尔福财政大臣。”
    罗伯特财政大臣严肃地看着他。
    “我敢说,这份清单上的优质企业,是全世界公认最纯净的优质公司。”
    “嗯哼。”
    贝尔福哼了一声。
    “罗伯特,你知道我为什么把这个任务交给你吧?”
    “知道,是因为最近伦敦金融城流行的金融衍生品吧?”
    “没错,这可是一场革命。”
    cdo,担保债务凭证。
    一种理论上能无限扩大贷款规模的极端金融衍生品。
    当然,实际上每次循环都会有相当金额的损耗,所以存在一定限度。
    即便如此,它仍是一种创新产品。
    “放贷,然后以债权为抵押获得资金,再用这笔资金放贷。资金就像印钞机印钞一样不断复制,这是多么具有创新性啊。”
    cdo使贷款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扩大,进而伦敦金融城的整体规模得以扩张。
    市场扩大,企业就能更顺畅地获得资金输血。
    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得以提高。
    企业获得贷款资金扩大业务,银行贷款利息收益呈几何级数增长,皆大欢喜。
    “策划这个的也是杜鲁门·摩根吧?”
    “没错。”
    这就是贝尔福所依赖的救命稻草。
    经济增长率提高,市场扩大,金融活跃,就能让近期走向衰退的英国产业界复苏。
    这一切都是杜鲁门构想出来的。
    “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正因为如此,他也很危险。
    英国必须降低对杜鲁门·摩根这个钢铁巨人的依赖率,逐步收回主导权。
    此前因运营困难,暂时将太平洋事务交予美国,但这片海洋终究是要收回的。
    这与其说是贪婪,不如说是一种危机感,一种恐惧。
    “搞不好英国经济会被杜鲁门吞噬。”
    当然,贪婪也确实存在。
    贝尔福个人也有强烈的野心。
    “我要在我的内阁任期内,找回英国的全盛时期。”
    他对英国当前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末年”的现状很不满意。
    因此,贝尔福下届内阁将鼓励发展cdo,试图让英国经济重回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盛时期。
    经济增长率提高,就能填补英国财政的缺口。
    如此一来,英国产业界就能再次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而非被德国或美国超越。
    “要实现这一点,原材料至关重要。原材料是英国产业界的生命线,所以英联邦的原材料必须由英国独占。”
    澳大利亚。
    近期有报告称,在这个主义时代,发现了最重要的原材料——铁矿。
    目前已开设的铁矿场已超过30处,而这些铁矿全部归杜鲁门钢铁所有。
    看吧,这不已经被吞噬了吗?
    “罗伯特财政大臣,目前资金暂时不缺,但英国必须逐渐摆脱杜鲁门的掌控,你不这么认为吗?”
    “你说得对。”
    罗伯特财政大臣心里想,确实有道理。
    但他不敢在上级面前表露出来。
    贝尔福开始夸夸其谈。
    “说不定杜鲁门·摩根建立的经济王国,也会因英国而衰落呢。哈哈。”
    “哈哈哈。”
    不行,这人简直疯了。
    得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罗伯特财政大臣感觉后背冷汗直流,他悄悄离开了贝尔福的办公室。
    “那我先告辞了。”
    “好。”
    砰。门关上了。
    “……疯子。”
    罗伯特财政大臣小声骂了一句,加快脚步离开。他的目的地是杜鲁门所在的贵宾馆。
    >>> 对英国局势的应对及未来展望
    “呼……原来是这样的情况。”
    英国财政部贵宾馆。
    罗伯特财政大臣脸色苍白地向杜鲁门跑来,开始讲述对美元极度担忧的事情,杜鲁门适时做出反应,沉重地点了点头。
    “情况严重吗?”
    “不,短期内应该没问题。”
    在金银尚未分离的时代,得知贝尔福下届内阁对cdo感兴趣,这消息相当可怕。
    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Gdp大国。
    如果这个“炸弹”经过数十年酝酿,变成超级炸弹,届时就无法挽回了。
    说到底,在金本位制下无法进行量化宽松。
    英国将走向毁灭。
    “这就是命运吧,只能接受。”
    不过,好在短期内不会爆炸。
    2007年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也是在格拉斯 - 斯蒂格尔法案废除约10年后才发生的灾难。
    考虑到那时已是现代化、电子化完全成熟的阶段,金融交易速度更快,英国在炸弹爆炸前,或许还有二三十年会相对安全。
    当然,这里的cdo是企业债券,与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有所不同,但一旦信用评级失控,结果都一样。
    “罗伯特财政大臣,短期内应该没问题。”
    “是吗?”
    罗伯特松了一口气。
    毕竟杜鲁门在美国凭借《信用法》掀起了一场风暴,站在罗伯特的立场,这肯定非常可怕。
    杜鲁门甚至动用国税局去威胁投资银行。
    ——到底是什么原因,要做到这种程度?
    杜鲁门推动通过的《信用法》,任谁看都觉得过分,令人窒息。
    “幸运的是,cdo目前还处于原始阶段。”
    英国目前还停留在原始的cdo阶段。
    预计银行放贷,以债权为抵押再次放贷,伦敦金融城仍被困在这个循环中。
    信用评级尚未失控,金融衍生品也没有毫无节制地泛滥。
    呼……
    “但堕落往往在一瞬间。”
    cdo本身并非邪恶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贝尔福的期望也并非完全错误。
    信用创造的经济效应确实能推动英国经济增长。
    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稳健”运营。
    这就像是埋下了一颗巨型地雷。
    是杜鲁门摧毁英国的最后手段。
    虽说当时全球金融市场不像21世纪那样紧密相连,但也无法完全不受影响。
    美国当然也会受到冲击,只是相对其他国家影响较小。
    杜鲁门将掌控着cdo这个可怕的“炸弹”,逐步让它壮大。
    “反正英国已经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既然贝尔福的决心如此坚定,英国经济实际上已被宣判了死刑。
    “杜鲁门。”
    “嗯。”
    “你不生气吗?”
    “嗯?”
    “贝尔福下届内阁只相信cdo,试图攻击你的背后。”
    “啊,这样啊。”
    杜鲁门一点也不生气。
    天儿孽,犹可恕,自作孽,拦不住。讨厌的国家自己跑去自杀,没必要每次都阻拦。
    感谢他们。
    杜鲁门只需从容应对英国的反击,就能获胜。
    当然,杜鲁门脾气可不太好,哪怕只是受到一点挑衅,也会毫不留情地反击。
    “还有……”
    “嗯?”
    “我之前说过留在美国的原因。”
    “啊,对。”
    这么一说,杜鲁门还挺好奇的。
    杜鲁门一直纳闷罗伯特财政大臣为什么长时间留在美国。
    让财政大臣级别的人物去做侦察工作,感觉有点浪费人力。
    杜鲁门竖起耳朵听。
    “是为了英国政府将美国优质债券纳入cdo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调研。”
    “什么?金融衍生品?”
    令人惊讶的是,英国的堕落已然在进行中。
    >>> 德国皇帝的困境与想法
    与此同时,威廉二世的住所。
    参加完维多利亚女王葬礼的威廉二世,一脸疲惫地瘫在沙发上。
    “该死的英国王室那帮家伙,吃不掉我就不甘心是吧。”
    葬礼上,他们看自己的眼神充满敌意,仿佛不是在看德国皇帝,而是在看一个卑微的私生子,那令人厌恶的目光让威廉二世心中充满了对英国的自卑、憧憬和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爱德华那个老不死的混蛋。”
    爱德华七世,即将继承维多利亚女王王位的下一任英国君主,也是威廉二世的叔叔。
    他始终不承认威廉二世是英国王室的一员,对他极度轻蔑,处处排挤。
    “该死……”
    最近威廉二世的处境可不太好,尤其是经济问题,财政状况糟糕透顶,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将克虏伯公司国有化,资金消耗太大了。”
    国库空虚,一无所有。
    为了将克虏伯公司纳入德国国有企业,威廉二世动用了个人资金和德意志银行(中央银行)的资金。
    普鲁士的财政也枯竭了。
    不仅如此,他还从德国着名的大型银行,如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获得了贷款。
    最终,国有化成功了。
    问题是财政。
    “克虏伯规模太大了。”
    这是一家吞并了整个埃森市的巨型企业。
    在工业领域,它与蒂森一起构成了德国工业的两大支柱,是超大型的重工业军工复合体。
    甚至克虏伯的规模比蒂森还要大。
    克虏伯在德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其巨大,实际上可以说它相当于收购了一座城市。
    “呼……”
    威廉皇帝抓了抓头发。
    他那只短了一截的手臂让头不自觉地偏向一侧,眉头紧皱,但现在不是在意这些的时候。
    “就算嘴巴说破,我也不能说自己是为了吸引投资才来英国的。英国王室那帮人不知道会怎么嘲笑我。”
    收购克虏伯只是开始,运营资金和恢复正常运营的资金预计将以国家财政为单位投入。
    吸引投资迫在眉睫,他有责任让德国经济重回正轨。
    “……就没有谁能痛痛快快地给德国投资吗?”
    国家财政枯竭,投资活动自然会萎缩,因为资金都集中在克虏伯公司上。
    “只要能让克虏伯恢复正常,只要能做到……”
    实际上,只要克虏伯能顺利国有化并完成恢复正常运营的工作,德国工业就能以怒吼之势,像疯狂的加特林机枪一样,超越英国,在欧洲独占鳌头。
    问题是时间。
    关键在于时间。
    只要能坚持到克虏伯恢复正常运营,德国工业就能在欧洲取得绝对胜利。
    “这简直是耻辱。”
    威廉皇帝咬了咬嘴唇。
    德意志银行(中央银行)总裁和德累斯顿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行长也秘密前往英国。
    这是德国为吸引投资所做的绝望努力。
    “……想来想去,英国绝对不是吸引投资的对象,这对德国来说是耻辱。”
    需要其他选择。
    虽然不是英国,但要有与英国财富相当的势力。
    有啊。
    威廉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要不要试试向美国求助?”
    既然要吸引投资,当然规模越大越好。
    美国作为新兴势力……
    目前,这还在威廉皇帝可接受的范围内。
    实际上,只要不是令他又爱又恨的英国,或者那些他看不上的斯拉夫人,都行。
    法国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之一。
    “外面有人吗?”
    “在,陛下。”
    “给德意志银行的科赫总裁传达命令,让他去调查美国投资者中,有哪些人现在能对德国进行投资,马上!”
    “是!”
    只要找到合适的人,就立刻把他们拉拢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