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章 雪花盐
    自从发现矿盐开始,刘浪就打定主意要用盐来换粮食。

    现在既制出了盐,又得到了周仓的肯定,刘浪就开始安排人来量产。

    正好这些匠人就派上了用场,虽然和他们各自所会的技艺有区别。

    但制盐的工序都很简单,只要手把手教导一遍,他们也就全都学会了。

    刚开始为了保密,除了最后一步熬煮是当着众人的面进行的,其余的步骤都是刘浪和周仓两个人完成的。

    现在既然要量产,也需要考虑到保密的问题。

    为此,他把这一百多名匠人分成几个小组。

    第一组只负责开采矿石,由一个石匠师傅负责管理。

    第二组则负责粉碎,由一个铁匠师傅负责管理。反正现在不需要打铁,就先暂时敲打石头。

    第三组负责研磨。

    第四组负责提纯。

    第五组负责脱毒。

    最后一组负责熬煮。

    刘浪让这六组人,各自分开,互不干扰,并且严禁他们相互打听各自工序的制作流程。

    其余的还好,刘浪各自找人负责,只有脱毒这一步,是他亲自负责管理。

    不只是为了保密,还是为了保证品质。

    毕竟这是吃的东西,万一有了什么闪失,造成食物中毒,那事情可就大发了。

    到时别说用盐换粮食了,只怕还要惹出乱子。

    等到一切安排妥当,所有人按部就班的开始运转。

    很快第一锅盐就出锅了。

    刘浪过去看了,和他自己亲手操作的一般无二,品质那是没得说,都是最上等的盐巴。

    周仓用手指捻着面前白花花的盐粒,突然问道:

    “先生,我们的盐比最上等的青盐还要好,总不能还叫青盐吧?”

    听了周仓的话,刘浪这才想起来要给它起个名字。

    沉吟了一会,说道: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不如就叫它雪花盐,如何?”

    “雪花盐?好好好。盐好,名字也好,先生真是大才。”

    眼看制盐大业逐渐走上了正轨,刘浪带着周仓又回到了卧牛寨,顺便安排人在后山给那些匠人搭棚子,送饭。

    打今儿起,这些匠人就要吃住在后山,一直到囤够盐巴为止。

    反正现在是夏天,天气炎热,后山又光秃秃的,没有蚊虫。

    只需要有个棚子遮阳,有块草席睡觉,一日三餐管饱就行了。

    等回到卧牛寨,裴元绍已经把剩下的一千一百人,分成了三部。

    按照刘浪之前说的,其中两部,每部四百人,由周仓裴元绍担任军司马,剩下的一部三百人充当刘浪的亲军。

    刘浪发现,自己的三百亲军,个个身形高大,而且比起其余的八百人来,也要强壮许多。

    问了裴元绍才知道,原来这三百人就是卧牛岗的主力。

    平常下山劫道,或者和别的土匪抢地盘,都是依靠这三百人来撑门面。

    所以这三百人每天吃的要比其余的人多一些,隔三差五的,还能开开荤,是以他们看起来比较强壮一些。

    刘浪让裴元绍进行分配的时候,裴元绍就把这三百人全都划拨给了刘浪做亲军。

    虽说这三百人现在是刘浪的亲军了,可一来刘浪需要照看后山的盐场,二来刘浪并不会具体的练兵工作。

    所以这三百亲军还是暂时交给他们两个带领。

    说到练兵,很多人觉得非常容易。

    尤其是一些穿越人士,只凭借着自己大学时的军训经历,一个个的,就敢堂而皇之的冒充练兵大家。

    不但把军队编制,照搬改成现代的军队编制,还动不动就废除抱拳礼,改为敬礼,说什么建设现代化军队。

    然后让军队站个军姿,踢个正步,走个队列,喊个一二一,就敢说这是精锐了。

    殊不知,在古代,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除了能让人感到花里胡哨之外,半点都不能增加军队的战斗力。

    在交通只能靠走,通讯只能靠吼的古代,指挥军队,是一件令所有统兵将领都感到非常头疼的事情。

    人一过万就无边无沿,只凭借统兵将领的嗓门,是不可能将军令通传到全军的。

    万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动辄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军了。

    所以古代一个人能够统领的军队,最多也就数千人。

    这也是为什么汉代的时候,营作为一个独立作战单位,只有两千人的原因。

    古人早就在上千年的战争演变中,把一切能够有利于战争胜负的因素全都考虑到了。

    所以那些拿着自己所知有限的,三扁四不圆的现代军事制度,

    就进行生搬硬套的家伙,纯纯的都是穿越的时候脑袋先着地的。

    在古代,因为通讯不够便捷,将领们指挥军队,一是靠令旗,二是靠鼓声。

    这就需要训练士兵对旗语以及鼓声进行辨认。

    所谓的精锐之师,不只是视死如归,一往无前。

    还要能够第一时间领会指挥者发出的命令,

    根据令旗或者鼓声的指示,完成指挥者交代的任务。

    所谓如臂指使,就是说指挥者能够把军队指挥的像自己的手臂一样听话。

    这就很考验一支军队的执行能力了。

    所以往往那些精锐之师,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训练军队的士兵,牢牢记住每一个旗语和鼓声所代表的含义。

    而这些,恰恰是刘浪所不会的,所以在训练军队方面,刘浪全权委托给了周仓和裴元绍。

    不管怎么说,他俩当年在黄巾军中,好歹也接受过这方面的教导。

    尽管两人在这方面,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总比两眼一抹黑的刘浪要强一些。

    不过,刘浪也不是对军队的训练全然不管。

    他此时就在编写练兵纪要。

    准确的说,是在为士兵编写锻体计划。

    在这方面,经过科学验证过的现代锻体方法,在效率和效果上,绝对完爆古代的那些锻体秘术。

    什么引体向上,俯卧撑,徒手攀爬,走平衡木,穿越障碍,匍匐前进,翻滚前进,武装越野跑五公里、十公里等等。

    这些都是刘浪从网上看到的,现代军队的常规训练科目,都是经过科学验证过的,完全经得起考验。

    刘浪通通编写出来,准备明天交给周仓裴元绍,用来训练这些士兵的体能。

    毕竟,一支精锐的军队,不但要能做到如臂指使,令行禁止,最主要的还是要能打。

    想要能打,那作为军队的个体——士兵,就必须足够强大。

    而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某一方面,而在于全身的各种机能的强大。

    不但要力气大,跑得快,跳得高,耐力足,还有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平衡性等等都不可或缺。

    而这些训练科目,恰恰都能满足需求。

    夜幕深沉,就连惯会扰人清梦的蝉和蟋蟀都已入睡。

    屋内一灯如豆,

    借着昏暗的灯光,刘浪还在伏案疾书。

    他用的是毛笔,写在新鲜的竹简上。

    字体是汉隶。

    当年听周杰伦的《青花瓷》,其中有句歌词: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让刘浪很是喜欢,为此他还特意临摹了一段时间的汉隶书帖。

    浓浓的墨香混合着竹子的清香,在昏暗的灯光映射下,别有一番雅韵。

    美中不足的是,少了位添香的红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