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6章 卧龙名传天下
    长安城的清晨,总是被朱雀大街上的马蹄声唤醒。

    街上行人稀少,三匹快马冲破晨雾,朝着皇宫方向疾驰而来,马上骑士一身破碎的皮甲,满布风尘。

    他们是从白帝城赶来的信使,一路高喊着——大捷,大捷,白帝城大捷……

    宫门外,信使翻身下马,几乎是踉跄着扑向值守的禁军,高声喊道:

    “白帝城捷报——汉军大败江东军!孙策、周瑜已率军败逃回荆州。”

    禁军不敢耽搁,立刻引着信使往皇宫内奔去。

    此时的朝堂上,早朝刚刚开始,天子听闻白帝城传来捷报,当即下令:“宣信使上殿!”

    信使手持捷报,快步走上大殿,将战报双手奉上。

    天子展开捷报,越看越是欣喜,读到诸葛亮巧设连环计,江东军折损五万有余,仓惶逃窜,更是忍不住拍案而起,

    朗声道:“好!好一个诸葛亮!好一个诸葛孔明!白帝城守住了,益州无忧矣!”

    百官闻言,纷纷上前道贺,朝堂上一片欢腾。

    这份捷报如同一股春风,吹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

    百姓们自发涌上街头,互相传递着胜利的消息,酒肆茶馆里,说书人已开始编排白帝城之战的故事,连孩童都在传唱着“汉军勇,破江东”的童谣。

    而“江东军兵败白帝城”的消息,更是像长了翅膀一样,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天下。

    荆州余下的一些世家大族,听闻孙策惨败,暗自调整着与江东的关系;

    关中的百姓得知益州稳固,不再担忧江东军西进;

    中原的曹操、河北的袁熙则纷纷侧目,没想到看似已经弱势的汉军,竟能击败孙策的二十万大军。

    天下的格局,因为这一场胜仗,或许就要发生改变。

    与战事消息一同传遍天下的,还有“诸葛孔明”这个名字。

    起初,人们只知是一个南阳儒生助汉军取胜,可随着战报细节的披露,诸葛亮识破周瑜伏击、诱杀甘宁徐盛、夜赚江东军大营的连环妙计,渐渐被世人熟知。

    有人说他“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有人赞他“计谋如神,能扭转乾坤”,而“卧龙”的称号,更是不胫而走。

    世人都说,这南阳卧龙,此前不过是潜龙在渊,如今一飞冲天,便搅动了天下风云。

    长安皇宫内,天子在欢喜之余,也不忘论功行赏。

    他当即下诏,对白帝城之战的有功之臣予以封赏:

    诸葛亮封为“军师中郎将”,赐黄金百斤、绸缎千匹,召其即刻入京,辅佐朝政;

    升黄忠为“讨逆将军”,加封亭侯,赏食邑五百户,命其镇守白帝城,防备江东军反扑;

    张任虽未直接参与夜袭,却坚守白帝城多日,牵制江东军主力,加封为“荡寇将军”,仍回汉中任太守,继续稳固益州北部防线;

    庞德率军千里驰援,战功卓着,擢升为“征西将军”,加封食邑三百户,其麾下三万凉州铁骑无需返回凉州,即刻北上支援并州赵云,共同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袭。

    诏书下达后,长安城内再次响起欢呼声。

    黄忠接到诏令时,正与张任、庞德在白帝城的城楼上饮酒庆功。

    他手持诏书,爽朗大笑:“陛下圣明!某定会守好这白帝城,让孙策再不敢越雷池一步!”

    张任也躬身领命,眼中满是坚定:“汉中乃益州门户,某必不负陛下所托!”

    唯有庞德接过诏书时,微微有些意外,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他本就渴望建功立业,如今能率军支援并州,与赵云并肩作战,正是他所愿。

    庞德本就是刘浪为了防备江东军,而留下的后手,如今江东军败退荆州,益州已无危险。

    朝廷其余战场还在僵持不下,自然不能放任这支精锐部队,在凉州空耗粮草。

    “某即刻整顿兵马,北上并州!定要与子龙将军一同,荡平北方寇患!”

    三日后,白帝城举行了简单的交接仪式。

    黄忠亲自率领士兵加固城防,巡视江面,防备江东军的动向;

    张任则带着亲兵,踏上返回汉中的路途,沿途百姓夹道相送,感激他守住了益州的安宁;

    庞德的三万凉州铁骑则拔营起寨,朝着并州方向疾驰而去,马蹄声在山道间回荡,卷起漫天烟尘。

    而此时的诸葛亮,正收拾行装,准备前往长安。

    白帝城的百姓感谢诸葛亮出谋划策,保住了一方平安,免遭战乱之祸。

    自发来到他的住处,送上自家的粮食与特产,依依不舍。

    诸葛亮站在人群中,羽扇轻摇,笑容温和:“诸位放心,某到了长安,定会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让这乱世早日太平。”

    ……

    并州的草原,秋日里总是带着一股凛冽的寒意。

    枯黄的草甸无边无际,风一吹过,便掀起层层浪涛,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血战奏响序曲。

    这一日,远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道黑色的洪流。

    乌桓单于蹋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正朝着襄平方向疾驰而来,马蹄踏过草甸,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阳光都被染成了昏黄色。

    蹋顿勒住战马,手中的狼牙棒指向定襄的方向,眼中满是复仇的怒火。

    数月前,他应袁熙之邀,派三万乌桓骑兵南下劫掠,却被赵云率领的汉军铁骑击溃,几乎全军覆没。

    此仇不共戴天,他此次倾尽部落之力,集结十五万大军,誓要踏平定襄,生擒赵云,为死去的族人报仇雪恨。

    “杀!踏平定襄!活捉赵云!”蹋顿高声怒吼,声音带着胡人的粗犷与狠厉。

    十五万乌桓士兵齐声应和,呐喊声震得草甸都在微微颤抖,他们挥舞着弯刀与长矛,如同一群饥饿的野狼,朝着定襄猛扑而去。

    此时的定襄城内,赵云正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逼近的乌桓大军,眉头紧锁。

    他麾下只有两万铁骑,兵力不及乌桓军的七分之一,可襄平是并州的门户,一旦失守,乌桓军便会深入太原,劫掠百姓,他绝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传令下去,全军备战!随我主动出击,在城外拦住乌桓军!”

    赵云拔出腰间的宝剑,剑刃在阳光下泛着冷芒。

    赵云身经百战,早就知道,若只是被动守城,只会被十五万乌桓军困死在定襄,唯有主动出击,凭借汉军装备优良的优势,才有一线生机。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