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4章 袁熙上表请附
    赵云静静听着,心中自有考量。

    袁熙可不是寻常的阿猫阿狗,哪怕如今落魄至此,他依然是大汉朝廷正式册封的冀国公,手中还掌控着大半个幽州的地盘与七八万大军。

    这样一位身份尊贵、仍有一定实力的诸侯,所谓的“上表请附”,绝非简单的投降,必然会附带一系列条件。

    而这些条件,绝非他一个统兵在外的将领能够做主的。

    哪怕他是长公主的驸马,功勋卓着,也不能越权决断如此重大的事宜。

    这涉及到朝廷对袁家的处置、幽州的善后、爵位的承袭等一系列关乎天下格局的问题,必须由天子与朝堂重臣共同商议定夺。

    赵云看向高柔,语气诚恳而坚定:“高先生,冀国公愿意归心朝廷,实乃天下之幸,百姓之福。

    只是此事事关重大,冀国公身份尊贵,所提条件必然涉及国体朝纲,非我所能擅自决断。”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还请高先生先回城中复命,告知冀国公,我这就派快马加鞭,将他的奏表连同‘请附’之意,一并呈送天子与长安朝堂。

    待天子与朝中诸位大臣商议之后,自有旨意下达,届时一切皆按朝廷旨意行事。”

    高柔闻言,心中了然。他也清楚此事的分量,赵云不肯擅自做主,反而显得更为审慎可靠。

    若是赵云随口答应下来,他反而要担心赵云会过河拆桥了。

    当下便起身拱手:“赵将军所言极是,此事确实该由天子定夺。

    如此,便有劳赵将军了,还望将军能尽快将奏表递呈,以免夜长梦多。”

    “先生放心,我即刻便安排人手,星夜兼程赶赴长安。”赵云点头应道。

    送走高柔后,赵云当即召来军中最精锐的斥候,将袁熙的奏表仔细封好,郑重叮嘱道:

    “此乃冀国公袁熙请附的奏表,关系重大,尔等务必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亲手呈交天子,不得有丝毫延误,更不能出任何差错!”

    “末属下遵命!”

    斥候双手接过密封的奏表,小心翼翼地贴身藏好,随即转身快步出帐,翻身上马,带着两名同伴,朝着长安的方向疾驰而去。

    马蹄扬起漫天尘土,承载着袁氏余脉的命运,也牵动着天下局势的走向。

    而赵云则下令全军依旧保持戒备,一边等待朝廷旨意,一边密切关注涿郡城内的动静,以防出现变故。

    长安城外,尘土飞扬,一匹快马如离弦之箭般冲破晨雾,直奔皇宫方向。

    马背上的信使衣衫湿透,脸上满是疲惫,却紧紧护着怀中密封的奏表,眼神坚毅。

    这封来自涿郡的文书,承载着河北袁氏的归降之意,更牵动着乱世之中无数人的命运走向。

    信使一路疾驰,顺利进入长安城,在宫门前翻身下马,将奏表郑重交予内侍。

    不多时,这封袁熙亲书的“请附奏表”,便被送到了天子的御案之上。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长安朝堂内外传开,瞬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与狂喜。

    自黄巾造反、董卓乱政以来,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割据一方,相互攻伐,早已无人将朝廷放在眼中。

    如今,竟然有诸侯主动上表请求归附,而且还是四世三公、曾经雄踞河北的袁氏!

    即便明眼人都看得清楚,袁熙是被赵云大军逼至绝境,退无可退才出此下策,但这依然无法冲淡朝廷上下的喜悦。

    因为袁熙的归附,绝非简单的地方诸侯重新投向中央朝廷,接受朝廷的直辖,其背后的政治意义远超想象。

    它向天下再次宣告了汉室的正统地位,证明即便历经战乱,大汉的旗帜依然具有感召力。

    其次,更被视作汉室复兴的重要征兆,让文武百官乃至天下百姓,重新看到了四海归一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袁熙绝非无足轻重的阿猫阿狗。

    他的身份尊贵至极。

    自其父袁绍起,袁家便受封冀国公,如今这一爵位由他承袭;同时,他更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幽州牧,法理上掌控着幽、冀二州全境。

    要知道,整个冀州都是袁家的封国,以一州之地作为封国,这在大汉立国数百年的历史上,堪称独一份的荣耀。

    这样一位在政治层面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诸侯,主动上表请附,朝廷自然不敢等闲视之。

    当日午后,天子便召集三公九卿、诸位重臣于太极殿议事,御案上的奏表还散发着墨香,殿内的讨论却已如火如荼。

    “陛下,袁熙请附,乃是天意兴汉之兆!”太傅杨彪率先出列,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

    “袁家四世三公,名望遍天下,若能接纳其归附,必将感召天下人归心,早日促成天下一统,臣以为当速速应允!”

    话音刚落,便有御史大夫反驳:“太傅此言差矣!袁熙不过是穷途末路才来归附,其心未必真诚!

    昔日袁绍割据河北,公然对抗朝廷,官渡之战更是妄图篡逆,如今袁熙走投无路才俯首称臣,若轻易接纳,岂不是纵容叛逆?

    臣以为当拒纳其请,传令赵云顺势拿下涿郡,彻底肃清袁氏残余!”

    也有大臣提出折中之道,语气谨慎:“接纳袁熙也行,但袁熙必须上缴所有兵权,废除冀国公爵位,仅保留列侯身份,

    迁居长安就近监管拘禁;幽州之地则由朝廷派遣官员接管,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既彰显陛下仁德,又不至于留下后患。”

    一时间,朝堂之上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全盘接纳,以彰显天子胸襟;

    有人坚持拒之门外,以惩戒袁家昔日之罪;还有人斟酌利弊,提出种种限制条件。

    各方争论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天子坐在龙椅上,听着群臣的议论,眉头紧锁,一时难以决断。

    自登基以来,每逢这种关乎天下格局的重大事宜,天子便习惯性地征询大将军刘浪的意见。

    刘浪身系国之安危,手握重兵,更具远见卓识,其主张往往能切中要害,为朝廷指明方向。

    此次也不例外,天子沉吟片刻,终是开口道:“袁熙请附一事,事关重大,众卿所言皆有道理。

    传朕旨意,即刻派遣内侍赶赴前线,将此事告知大将军刘浪,征询其看法,再作定夺。”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