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34章 夏伯阳
    商叶初将剧本看了两遍。

    应当说,《冰与铁》的剧本,是比较典型的,一部跨国合拍项目该有的样子。

    在与华国的跨国合拍影视中,效果最好、最自然的应是日韩二国。盖因这两国在历史中长期受华国影响,文化、审美相对西方而言更为接近。华国与日韩两国的跨国合拍,就像把源头之水与下游分支的水倒在一个杯子里一样融洽。

    而与西方国家的跨国合作则不同。东西方是两条历史,两种文化,则不可避免地拥有两套叙事。而电影讲的是一个故事,只能有一种叙事方式。

    因此,历来跨国合拍,最容易拍成四不像。如《功夫熊猫》系列,便是取华国元素,用好莱坞叙事手法讲故事。呈现的本质上仍是西方世界眼中的“华夏”,而非真正的华夏。——但这已经算是较为成功的尝试,起码赚到了口碑和票房。更多的合拍项目,要么有口碑而无票房;要么有票房而差评满天飞;要么两者皆无,红黑俱灭。

    理想是双头凤,现实是两头蛇,一个玩脱了,还可能变成九头虫。这就是跨国项目的弊病。

    《冰与铁》的剧本,显而易见地再次呈现了两种叙事纠结的问题。这部剧本有三位编剧,两个来自俄国,一个来自国内。剧本前段,贝洛斯涅日斯克军械厂那种冷峻、虚无、高压的气息,在科瓦廖夫控制下人人自危的氛围,很明显出自俄方编剧的手笔。而中期魏冰开和科瓦廖夫相爱的桥段,则是很典型的国内爱情片的表现手法。

    而到中期,魏冰开“教育”科瓦廖夫的情节,就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了。这一情节,实际上是经典的“将军+政委”组合。说起来,开山鼻祖还是苏联。

    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出品过一部电影,叫作《夏伯阳》。夏伯阳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军事将领,机智剽悍,英勇无畏;但脾气暴烈,发作起来,连自己手下的士兵都要吃苦头,甚至有时因为私人情感耽误公事。自大、粗鲁、盲目。

    这样一位烈马般的军事天才,最终也遇到了自己的克星。上级派下了一位名叫克雷奇科夫的政治工作人员,担任夏伯阳的政委。两人理所当然地发生了多次矛盾和交锋。克雷奇科夫充分利用知识分子的优势,耐心地不断纠正和教育夏伯阳,最终将夏伯阳引入正轨,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这部经典的老电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战争片中“将军”和“政委”的刻画,不止是苏联的,还有华国的。将军是政委的物质武器,政委是将军的思想向导。党指挥枪这句精髓,在这对组合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在《冰与铁》剧本中,魏冰开担任的便是政委的角色。而科瓦廖夫,自然就是那个不服管教的夏伯阳了。可魏冰开是华国人,让一个华国人万里迢迢跑去做苏联人的政委,无论如何都怪怪的。(说得不好听些,还叫人以为苏联已经没有合格的知识分子了呢。)因此,编剧很鸡贼地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小小的变体,改成了引导与被引导的一对恋人。这样一来,既不会显得魏冰开狗拿耗子,也不会显得科瓦廖夫思想叛国了。

    至于剧本的结局,则是这种变体关系结合历史背景,自然催生的结果。时代的大浪下,夏伯阳和克雷奇科夫都只能被推着走。一切都是必然的。

    魏冰开帮助科瓦廖夫重塑了信仰。但重拾信仰的科瓦廖夫选择了饮弹自尽。这对他而言,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商叶初隐隐猜测,这个结局,多半是国内的编剧补上的。

    说起来,《冰与铁》这部剧本,从架构和情节上来讲,竟比商叶初预想中好得多。

    从苏联解体到现在,华俄两国起码合拍了五六部电影,商叶初全都看了一遍。每一部都极其离奇。譬如有一部,片中的华国角色全程用咏叹调说话,浓浓的翻译腔差点让商叶初以为自己的母语不是中文。还有另一部,俄国男主跨山越海地来到华国冒险,竟然在国内见到了喷火的怪兽和四处砍人的兵马俑,还在华国酒馆中看到了戴三角帽的海盗与美洲神婆——商叶初真不知道这是哪个华国!

    《冰与铁》剧本虽然情节上嵌套了至少三四个经典桥段,但整体呈现的效果,竟是比较统一的。两国的三位编剧,硬生生用“共同的信仰”这一概念,把两套完全不同的叙事,强行捏合在一起,编织成了一部逻辑还能自洽,两国形象也没有诡异刻板印象的剧本。质量倒是比从前那些两国合拍的片子好得多了。

    不愧是纪念建交70周年的片子,重要到两国的编剧写剧本时终于愿意过脑了。

    商叶初又翻了半晌,最终下定了决心。比起她从前出演的那些片子,《冰与铁》的剧本不算十分出色。但想想它背后代表的东西,拿下这部片子还是值得的。

    比起争取《天君》《天半》等剧本时累死累活的程度,拿下《冰与铁》倒是容易得多了。会俄语是选取演员的硬性指标,商叶初靠着自己用半年时间学成的塑料俄语脱颖而出。俄语比她好的人人山人海,但局限在演员这个范围内,商叶初顿时天下无敌。

    此外,商叶初与华视多次合作、出演《天半》效果轰动,最近天际奖的获奖感言还刷了一互联网热度。个人形象在新生代演员中相当不错。最重要的是,商叶初户口本上的父母都是八辈贫农,现下也都已去世,绝不会给她惹来什么家庭作风的娄子,经得起上下两边的政审。

    虽是跨国合拍项目,但拍戏么,来来回回就那么点事,都是商叶初的老本行。商叶初读完剧本,检索了些资料,便开始联络助理,询问具体事宜。

    第一件,当然是番位问题。

    别说跨国不需要争番位。在商叶初看来,跨国才是最需要争这些东西的。曾有个港岛演员说过:“在内地或者华人市场,你让我做反派无所谓,大家都是华人。但在西方电影里,对不起,无论你是黑的白的,我都不可能接受任何有损华人形象的角色……”

    换成番位同理。倘若大家都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让渡一下番位,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可这部戏是两国为纪念建交70周年合拍的项目,在国家层面是平等的。且在角色重要性上,“政委”指挥着“将军”,魏冰开的分量并不比科瓦廖夫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商叶初都没有二番的理由。

    在这件事上不能妥协。

    既然要争番位,那么了解一下对手戏演员就很有必要。

    如果对方是个俄国糊咖,压番应当轻轻松松吧?如果是个俄国大咖(商叶初对俄国娱乐圈一头浆糊,不知道那边有什么大咖),也该努力争取压番或者平番。

    商叶初思忖着,询问助理道:“男主角的饰演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