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63章 雾都
    咸湿的海风,终于被甩在身后。

    泰晤士河上那片熟悉的灰黄色雾霭,再次映入眼帘。

    包麟站在皇家海军快船的甲板上。

    两岸的厂房与烟囱渐次密集,黑沉的云团,低低的压着河面。

    他的心情,比这伦敦的天空,还要沉上几分。

    这艘军方蒸汽快船,为了传递远东的紧急军情,几乎未曾停歇。

    锅炉嘶吼,黑烟滚滚,仿佛也感染了船上那无声焦灼。

    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与陆路疾驰,在他和几名精干随员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每个人都是满面风霜,眼窝深陷,胡茬凌乱。

    比身体更疲惫的,是压在心头的远东惨败消息。

    他的公文包内,不仅装着详细的战败报告,还有与西军统帅萧云骧的谈判纪要,以及他的团队,对这股新兴力量的第一手评估。

    岭南一战,规模太大,结局太惨。

    消息是封不住的瘟疫,迟早会席卷整个欧洲。

    包麟必须抢在那些慢吞吞的远洋邮轮抵达之前,把消息带回伦敦。

    他得去见那位以铁腕着称的首相——帕麦斯顿勋爵,

    为他和他的内阁,争取一点应对舆论风暴的宝贵时间。

    他们的路线是帝国效率的体现,却也充满艰辛:

    从港岛至印度加尔各答,换船横渡印度洋,于红海的苏伊士港上岸。

    随后换乘快马,沿着古老的驿道,穿越那片炎热干燥的埃及陆桥。黄沙滚滚,热风灼人。

    到达地中海岸边的亚历山大港时,所有人都瘦脱了形。

    另一艘军方快船立即启航,载着他们穿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北大西洋的汹涌波涛。

    9月5日,一个阴沉的下午。他们终于抵达了,这座被浓雾笼罩的帝国首都。

    旅途的尘土可以洗去,但远东溃败的阴影,却深深的烙在了心底。

    唐宁街十号,静默地矗立在秋日的阴霾中。

    乔治亚风格的褐色砖墙,被伦敦常见的细雨浸透,色泽显得愈加沉郁。

    包麟跟随侍从官,走过那条铺着深红地毯的走廊。

    厚毯吞没了脚步声,四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

    他被引入那间着名的书房。

    九月尚不需壁炉取暖,但这房间幽深,已然透着一股凉意。

    空气里混着雪茄、旧书和地板蜡的气味,一种典雅厚重感扑面而来。

    深色橡木书架上,典籍林立,一些书脊上的烫金书名已模糊不清。

    宽大的桃花心木办公桌上,文件堆积如山。

    唯有墙上那幅巨大的帝国疆域图,依旧展示着大片象征帝国的红色。

    但在今日的包麟看来,那红色,竟显得有些刺目,又有些暗淡。

    年过七旬的帕麦斯顿勋爵,站在桌后。

    身姿依旧如军人般挺拔,深色燕尾服一丝不苟,银发梳得整整齐齐。

    岁月在他额上刻下痕迹,但那双蓝色的眼睛,依旧锐利如鹰,闪烁着不容置疑的目光。

    他手里正拿着一份文件,闻声抬头。

    “包麟爵士,你回来了。”

    声音平稳,听不出波澜,但无形的压力,已弥漫开来。

    包麟快步上前,微微躬身:“勋爵阁下。”

    他将那份密封的厚重报告双手递上:

    “全部在这里了。远东的战事详报,还有我与萧云骧谈判的每一句纪要。”

    帕麦斯顿接过,用眼神示意包麟,在对面那张高背扶手椅坐下。

    他自己坐回主位,拆开信封,展页阅读。

    书房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窗外街面上,模糊的马车声响。

    首相读得很快,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字里行间。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翻页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眉头越锁越紧,嘴唇抿成一条失去血色的线条。

    当目光扫过石头岗战役的细节,以及那最终投降和阵亡的冰冷数字时,他捻着纸页的手指,停了下来。

    终于,他“啪”地一声合上报告,手掌重重拍在铺着绿色绒布的桌面上。

    “西摩尔!格兰特!”

    他的声音里,压抑不住的愤怒,虽努力保持着贵族的克制,每个音节,却都像裹着冰碴。

    “他们都是经历过克里米亚战火的老兵!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堡垒面前,都没有退缩过的军人!”

    “怎么会……怎么会如此轻易,就栽在一个远东狂徒手里,中了他的调虎离山计?!”

    “他们的判断力呢?职业的警惕性呢?!”

    他那似乎能穿透人心的目光,扫向风尘仆仆、眼窝深陷的包麟,显然将这位港岛总督兼驻华公使,也一并归入了问责之列。

    “还有你,包麟爵士……”

    话到了嘴边,那严厉的指责——关于情报失察,关于应对不力——几乎要脱口而出。

    但他看到了包麟瘦削的脸颊,那双因缺少睡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也记起了报告中提及的、此人曾竭力争取高卢人的支援而未果的段落。

    最终,那些话被咽了回去,化作一声混合着失望与无奈的叹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站起身,踱到窗边,望着唐宁街灰蒙蒙的景色。

    “虽然……你为帝国额外筹措了八十万两银子的军费,证明了你的能力与忠诚。”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下去,带着掩藏不住的痛惜,

    “但这次战败,葬送的是帝国在远东,几乎全部的陆军精华!”

    “超过六千人的伤亡,一万两千多人被俘,外加所有的枪炮、装备……这,这哪里是区区八十万两银子,能够弥补的?”

    “我们在远东多年的经营,帝国的威望,在东方人眼中的形象……都……”

    话到这里停住了。

    两人都没再开口,书房里一片安静。

    包麟等待着,直到感觉首相的怒意稍稍平息,才缓缓从椅子上起身。

    他微微前倾着身子,因长途跋涉而沙哑的嗓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勋爵阁下,请恕我直言。问题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我们是否中了萧的计谋。”

    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继续说道:

    “而在于,他确实拥有这样的能力:”

    “将我们一万多人、成建制的帝国陆军精锐,死死围困在距五羊城仅四十公里的地方,予以大量杀伤,并最终迫使我们投降。”

    “这种能力本身,才是最关键、最值得我们警惕的事实。”

    包麟的话语,像一把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剥开了一切借口,直刺问题的核心。

    远东从不缺少人力,庞大的军队数量并不稀奇。

    但能拥有如此高的效率,通过复杂的战术调度、顽强的阵地防守与精妙的炮兵协同,围歼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欧洲强军。

    这种严密的组织力、坚决的战术执行力与士兵的超凡坚韧,纵观全球,即便在欧洲列强之中,也属翘楚。

    帕麦斯顿勋爵沉默了。

    他重新拿起那份报告,翻到记述茅草坡、石头岗战斗细节的篇章。

    他的目光,在那一行行冰冷的伤亡数字,与被俘名单上反复巡梭。

    他特别留意到,报告中关于西军士兵在炮火下的土工作业、散兵线,以及使用一种射速极快的步枪和手榴弹的段落。

    良久,他终于抬起头。

    眼中那惯有的锐利光芒,被一种审慎的、不愿相信,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疑虑所取代。

    他低声问道,仿佛在向自己确认一个可怕的事实:

    “如此说来……前番你和密迪乐领事提交的那些报告……关于西军真实战力的评估……”

    “那些被陆军部诸位先生,斥为‘长他人志气’的描述……竟然……都是真的?”

    那些报告,他曾与内阁同僚们一样,或多或少地视为过于悲观,甚至是寻求谈判妥协的托词。

    --------------------------------------------------------------------------------------------------------------

    (今日更新奉上,请大家继续支持。)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