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6章 春在土里醒
    我踩着露水走上田埂的时候,那股铁锈味的霉腥正从枯桑树根处缓缓渗出,像一缕藏不住的怨气,在晨风里游荡。

    农人们围成一圈,老妇跪在地上抱着断枝哭嚎,几个孩子缩在人群后头,眼睛发亮地盯着那片黑斑——不是害怕,是饿怕了。

    “要烧树了!”一个穿粗麻的男人突然喊,“请疯医娘降旨!求她开恩赐药!”

    这话一出,不少人跟着点头。

    有人已经去搬柴火,还有人跪下来磕头,额头撞在泥地上咚咚响。

    他们口中的“疯医娘”,三年前南疆瘟疫时救过整村的人,后来名字被编进童谣,成了夜里哄孩子睡觉的护身符。

    可我知道,我不是神,只是个穿书而来、偏生不愿认命的俗人。

    我拨开人群走近那株桑树,没人阻拦,也没人多看一眼。

    他们等的是天意,不是凡人。

    蹲下身,指尖轻抚叶片背面的黑纹。

    脉络未断,边缘微卷,确非疫病侵蚀之象。

    再拨开根部湿土,一股阴腐气扑鼻而来,却夹杂着一丝极细微的甜腥——那是虫卵分泌物特有的气味。

    指甲轻轻一刮,几粒芝麻大小的白点滚落掌心,在阳光下一闪,像凝固的霜。

    “不是病。”我说。

    众人回头,目光迟疑。

    “是桑虱产卵。它们喜湿厌光,藏在叶背与根隙,吸汁传毒,留下黑斑假象。若此时焚树,反倒惊动虫群四散,明年此时,百亩皆毁。”

    一片死寂。

    有个年轻农妇皱眉问:“那……怎么办?”

    “刮净病叶,深埋三尺;每亩撒草木灰半斗,覆土压杀。七日内不可浇水,待晴三日后再施薄肥。”我站起身,拍去膝上泥,“治虫如治人,急不得,也懒不得。”

    说完便走。身后议论嗡嗡响起,却不似先前那般慌乱。

    三日后,我途经此地歇脚,远远看见那片坡地竟泛起新绿。

    桑枝抽芽,嫩得能掐出水来。

    几个孩子蹲在田头念叨:“草灰护根,通风防潮……”竟是把我的话编成了顺口溜。

    我心里一热,又一酸。

    他们开始记方法,而不是拜名字了。

    当晚我借宿山神庙,破瓦漏雨,香炉倒扣在地。

    本想闭眼养神,却听见脚步声由远及近——一群村民抬着块青石碑进来,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恩公至此”。

    火光映着他们的脸,虔诚得令人心疼。

    我等到夜深人静,悄悄起身,将那碑推倒。

    石面朝下压进泥土,又用碎砖垒起一方矮圃,从包袱里取出金银花苗和贯众籽种下去。

    这两种草,一解疫毒,二固正气,最适合这湿热山谷。

    做完这些,天边已泛鱼肚白。我最后回望一眼,转身离去。

    再听说那地方,已是半月之后。

    渠童巡视至此,见药草圃初长成,只笑了笑,提笔改了碑文:“此处宜植防疫草,请轮流养护。”没有名字,没有传说,只有责任两个字,沉甸甸落在人间。

    而夏天来得比往年更躁。

    首疫爆发那天,我正在溪边洗药。

    一封加急《共议通录》被人塞进树洞——说各地接连出现怪症:患者白日如常,入夜则狂走呼号,口中反复念着“红蝶引路,归墟开门”,有的甚至赤身奔入深山,再无踪影。

    官府第一反应便是封山、禁言、抓“邪教余孽”。

    共议阁却连夜驳回政令。

    渠童执笔发布《定心令》三字诏:“禁传神异,专录事实。”他亲赴井学堂,当众演示数据归因法——病例按水源、饮食、作息、地理逐一拆解,最终锁定了某种只在夜间开放、散发淡红荧光的菇类孢子。

    “它生于腐木,随风而行,吸入者魂迷志乱,以为通灵。”渠童站在讲台前,声音冷静如刀,“所谓‘疯医娘归来’,不过是记忆被毒素篡改后的幻觉。”

    台下寂静无声。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那个曾跪在泥里求一口药的孩子,终于学会了自己去翻书、查证、质疑。

    但我仍不放心。

    因为真正的危险,从来不在人们看得见的地方。

    而是藏在春风拂过的林梢,藏在月光照不到的沟壑,藏在一句句传唱的歌谣背后,悄然孕育。

    直到昨夜,我又闻到了那种味道——极淡、带铁锈的霉腥,混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甜香。

    和当年南疆瘟疫初期,一模一样。

    我收拾药囊,熄灭灯。

    门外,山雾正浓。

    远方某片幽谷之中,或许已有年轻的医者点燃陶灯,标记出第一片危险区。

    而我,该出发了。我踏进那片山谷时,天刚破晓。

    雾气像一层湿透的纱,缠在树腰上,脚下的腐叶发出轻微的闷响。

    远处几点微弱的陶灯在林间闪烁,那是年轻医者的标记——他们已经来了,比我想象中更快。

    我没有出声,只是将药囊紧了紧,隐在坡后观察。

    三队人分列南北西三个风口,手持铜管测风仪与孢子捕集网,动作熟练得不像初出学堂的学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个穿靛蓝布裙的少女正蹲在地上校准罗盘,嘴里念着数据:“东偏南三十度,风速二尺余,孢子浓度……三级预警。”

    我心里微微一震。

    这手法,是《井约·疫源章》里的“五维定毒法”,三年前我还亲自批注过修订版。

    可现在,它已成了这些孩子随口背诵的常识。

    我缓缓走近,在采样队末尾站定,从怀中取出一枚刻有风纹的竹签插进土里。

    那少女抬头看我一眼,迟疑片刻,还是递来一张油纸图:“前辈,请填东南区风向动线。”

    我接过笔,指尖轻划,几道弧线便落于纸上。

    那是根据地形走势与昨夜湿度推演的气流回旋带——若不加阻断,午时前后,孢子将随热浪卷入下游村落。

    “您画的是‘涡咽径’?”她忽然低呼,“这只有共议阁高阶推演课才讲过!您……以前也是学堂出来的?”

    我笑了下,没回答,只把图纸还给她:“你看这里,东南风起时浓度最高,建议午前封林,另设两道熏草屏障。”

    她盯着图看了许久,眼神从疑惑转为笃定,郑重记下,转身跑向通报台。

    不多时,林哨响起,红旗升起,各队有序撤退、布防。

    我站在原地,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头竟涌上一丝陌生的空荡。

    曾几何时,我是那个被人跪求赐药的名字,是传说中能一夜退瘟的“疯医娘”。

    而现在,我只是风里一个沉默的身影,连名字都不必留下。

    可这感觉……很好。

    就像种子落入泥土,不必知道自己叫什么,只要根往下扎,叶向上生。

    七日之后,疫情被彻底遏制。

    零新增,无扩散。

    共议阁召开紧急评议会,议题之一,便是为此次防疫行动命名。

    “当称‘灵犀行动’。”一位老学官起身陈词,声音激昂,“纪念那位曾救万民于水火的引路人!让她之名,永照后世!”

    殿堂肃然,有人点头,有人拭泪。

    就在这时,小满从后排缓步走出。

    她不过二十出头,却已掌火脉教育总务,说话如刀削斧劈:“若叫这名,以后遇到难症,人们第一反应还是抬头找神,而不是低头查书。”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今日之所以能三日锁源、七日清疫,靠的不是某个‘救世主’从天而降,而是每一个记录员的数据归档、每一位巡医的实地采样、每一户人家对通风换气的坚持。”

    “我们要的,是一个不再需要英雄的时代。”

    全场寂静。

    良久,渠童提笔,在案卷上写下四个字:萤光计划。

    “取‘微光自照’之意。”他说,“不借天火,不待神启,人人执灯,足可破暗。”

    掌声如春雷滚过山野。

    而我,藏身于井学堂外的老槐树影下,听着这一切,嘴角轻轻扬起。

    当晚,我独行至山涧。

    溪水清凉,月色洒在石滩上,像铺了一层薄霜。

    我把用过的药具一一洗净,银针、刮刀、滤网……最后停在那一支共感针前。

    它通体乌黑,由南疆陨铁炼成,曾是我感知百毒、联通病患心绪的媒介。

    多少次,我靠它听见濒死者最后一声喘息,也多少次,因共感太深而呕血昏厥。

    如今,它已完成使命。

    我蹲在岩缝边,将针轻轻插入石隙,覆上苔藓与碎土,如同安葬一段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记忆。

    没有碑,也没有话。

    风过林梢,仿佛一声叹息。

    秋初,我一路南行,至南岭深处。

    此处无人识我,亦无史载名。

    我在溪畔搭了一间茅屋,门前不挂牌,屋内不藏书。

    每日采些贯众、黄精、白薇,换来粗粮米盐;闲时教村中孩童辨识草木毒性,说一句“野芋茎汁沾肤则肿,煮三沸可食”,便算传道。

    我不提《井约》,不说过往,连药方都只口授不留字。

    我以为,这样就够了。

    直到那一夜,风雨大作。

    惊雷炸裂天幕,雨水如瀑倾泻。

    我正收拾柴火关门,忽闻门外传来微弱敲击声。

    开门一看,是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浑身湿透,怀里抱着一名昏沉妇人,脸颊烫得吓人。

    “求求您……救救我娘……村里人都说您会看病……”

    我未多言,扶人进屋,切脉、察舌、观目。

    是寒湿入营,兼有伏热,若不及时疏导,明日便会神昏谵语。

    开方煎药,守至三更,高热渐退。

    小女孩在一旁默默看着,忽然抬头问我:“您不像别人……您不怕我们传染您。”

    屋外雨声如诉。

    我望着檐下雨线,一滴一滴坠入泥中,溅起小小涟漪。

    良久,轻声道:“因为我也曾被人这样救过。”

    她说不出话,只是用力点头,眼眶泛红。

    雨停时,东方微白,山雾缓缓流动,仿佛大地正在呼吸。

    而在千里之外的井学堂,新一期《共活纪事》悄然更新,首页写道:

    本辑无特别纪事。万物正常生长。

    我坐在茅屋前晒药,金银花摊在竹匾里,被晨光一点点烘干。

    空气湿润,井台边青苔泛亮。

    我舀了一勺井水漱口,却忽觉涩意刺喉。

    吐出,再舀一次,澄澈如常,映得出我眉目。

    可当我将其倒入陶碗,静置片刻,水面竟缓缓析出细如尘絮的白色沉淀,浮游不定,像某种无声的警示。

    我眉头微蹙,取来一撮草木灰撒入碗中。

    刹那间,白絮颤动,如遇天敌,徐徐下沉。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