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任亨泰的态度,你也看到了,他想和我争权。”
朱允熥叹了口气道:“我是储君,但他们还想从我手里争权,连我要安排一个人进去的权力,他们都不想给。”
有时候这些文官,确实很恋权。
男人的手里,怎么可能没有权力?
就连朱允熥想要安排一个人的权力,任亨泰这些文官也要干预,大概是老朱不理政务的时间长了,他们又开始以为朱允熥是朱允炆那个废物。
如果换作朱允炆,真有可能让任亨泰成功了。
怪不得历史上,会出现那么多权臣。
也有那么多文官,可以在朝中一手遮天,因为他们都喜欢和上位者争权,哪怕现在没有丞相,大明开始集权,但这样的文官,还是不少的。
作为储君,朱允熥不仅要压住那些武将,还要有手段,压得住那些乱来的文官。
李至刚说道:“他们在找死,臣请殿下同意,查任亨泰。”
他就是朱允熥的刀。
只要朱允熥让他扎谁,他就能扎谁。
绝对不会犹豫。
朱允熥想着,微微摇头道:“这个任亨泰是过分了些,但能力还是有的,先不要动他。”
换一个吏部尚书,暂时还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安插进去,影响也比较大。
总不能继续让他们,戴着枷锁,在大牢里处理政务。
不过想要光明正大地收拾任亨泰,以朱允熥现在的手段,又不是做不到,只是看他想不想做。
李至刚躬身道:“殿下,英明!”
朱允熥说道:“我让你留下,是想知道,类似庞玄陌的人,朝中还有多少?官职如何?”
李至刚说道:“回殿下,一共还有十一人,其中八人的官职,都在六品以下,三人在六品以上。”
朱允熥想了想道:“那三个六品以上的,先不要管,以后再处理,你再上一道奏章,把那八个人全部弹劾一遍,列举所有证据。”
这些奏章,要过一遍通政司,进入内阁。
黄观等人在内阁看一遍,整理出具体内容,再交给通政司,最后送到朱允熥这里。
只要奏章递上来了,那些文官肯定会知道。
到时候这件事,便传出去了。
继续给那些文官上强度。
任亨泰不是想要争权吗?
那就安排多一些人进来,继续和他争权,朝廷的权力,不是那么容易争夺的。
“那三个人,六品以上的,暂时没有人可以替换。”
“那八个六品以下的,再加上一个庞玄陌,足以让所有文官震惊,再也不敢荒废政务。”
“我要告诉整个朝堂,既然他们不愿意干,有的是人愿意。”
朱允熥没有和他们客气的意思。
上位者治理一国,管理整个朝堂,和文官联手的同时,还需要和文官斗智斗勇。
下面的官员,除了不能太过团结,但他们的斗争,又不能太过激烈,文官又不能完全不斗争。
需要处在一种,各方面平衡的状态。
这就是朝堂上的微妙之处。
为了大明朝堂,可以一直稳定,有些事情不得不做。
朱允熥觉得当这个储君,还是挺累的,未来登基了,要处理这些关系,可能更累。
李至刚想了想问道:“八个人,全部都安排,相信方先生的读书人进来吗?”
朱允熥微微点头道:“没错,你回去准备好奏章,弹劾得狠一些,最好是可以把他们,全部打死。”
“是!”
李至刚觉得,殿下心狠的时候,确实很让人害怕。
幸好自己早就投诚,成为了朱允熥的近臣。
否则,跟着任亨泰那些大聪明胡乱折腾,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把自己折腾没了。
现在不用做别的事情,听殿下的命令即可。
李至刚很快下去了。
朱允熥坐在位置上,认真想了一会,道:“传方孝孺。”
过了没多久,方孝孺进来了。
他已经好久没进过宫,都快忘了皇宫里面是什么样的。
想到当初辅助朱允炆的意气风发,再看如今的模样,他叹了口气。
来到朱允熥面前,躬身跪下行礼。
“方先生免礼。”
朱允熥说着,又道:“最近方先生的成绩,做得很好看,把这件事,也做得特别好。”
方孝孺躬身道:“都是殿下的指导,草民其实什么都不懂。”
现在的他,看起来圆润了很多。
不再像之前那样,又臭又硬,特别古板。
朱允熥说道:“你给我推荐九个人,但其中一人,最高可以胜任侍郎一职,他们还要相信你那些天下为公思想的人,相信方先生肯定知道有这样的人。”
方孝孺在儒林的地位那么高,学问同样不低。
他在报纸上传道,能够被他吸引的读者,肯定不少。
只要读者基数大起来,一定会有能人,也觉得天下为公是个不错的流派。
从方孝孺那些书信,就能看出来。
传道的结果,还是特别明显。
只见方孝孺也不问,为何要如此推荐,但明白朱允熥要做出一些,很特别的改变,认真想了想道:“臣确实想到一人,应该在国子监内,臣虽然没和他见过面,但和他互通书信一段时间,他的才学能力,担任侍郎一职是没问题的。”
还真有这样的人,朱允熥问道:“此人是谁?”
方孝孺说道:“此人名为杨浦,字弘济,湖广石首人,殿下可以派人去查一查。”
杨浦?
朱允熥听到方孝孺推荐的人,稍微一怔。
三杨终于,要齐聚了。
三杨的命运,早就被朱允熥改变。
原本的杨浦,会和杨荣一样,在建文二年才中进士,现在杨荣已经入朝为官,杨浦还在国子监内。
原来杨浦早已经进京,早知道他就先把杨浦找出来的。
不过现在还不晚!
只是想不到,杨浦成了方孝孺的粉丝,这就有点意思了。
朱允熥说道:“其他人呢?”
方孝孺想了想道:“请问殿下,其他人官职如何?”
朱允熥说道:“六品以下。”
方孝孺说道:“这个臣需要回去,好好想想谁比较合适,再给殿下列一份名单。”
他确实可以知道,不少这样的读书人,再做出合适的推荐。
朱允熥同意道:“可以。”
方孝孺便是如此,离开文华阁。
朱允熥心里想着杨荣,不过他又不太合适去国子监找人,寻思着说道:“来人,传夏原吉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