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将《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让苏泽意外的是,如此折中的方案,却没有能通过!
——【模拟开始】——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送到内阁。
这次各方意见都汇总到了皇帝面前。
高拱赞同王崇古的塞防论,反对强化海防,单独编制海防预算。
张居正赞同你有关提升海防地位的奏疏,站在户部一边,反对在西部投入太多的精力和预算。
赵贞吉支持进行预算改革,但是反对将预算权力放在户部,借此提出对户部预算权力的改革,将分配预算的权力抓到内阁。
诸大绶支持你加大国防教育投入的部分,但是反对武监和水师学堂扩招,认为过多的军官会导致军官阶层壮大,失控的军官可能会主动发动战争来谋取政治利益。
各方争议不休,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680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10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苏泽看着模拟的结果,好家伙,内阁都打成一锅粥了。
一次塞防和海防的争论,直接变成了各派政治势力的乱斗。
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盘算。
苏泽叹息一声,政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就事论事”。
明明是国防的问题,却被重臣们借题发挥,变成各种问题堆在一起。
高拱支持王崇古,主要是王崇古是九边系统出身的兵部尚书。
大明的兵部侍郎,都会经历九边总督这个职位,可以说兵部所有的高级官员,都是边塞系统出身的。
那王崇古肯定不会支持海防。
高拱是出于派系的问题,才支持的王崇古。
张居正的立场也很简单,他本身就是海权派,还有一个儿子在水师,户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自然是支持海权的,张居正也站在户部后面。
而高拱支持王崇古,也有打压张居正的政治意图在里面。
赵贞吉的态度更有意思。
各司衙门和地方预算,以前都是掌握在户部手里的。
在加强阁权的改革中,唯独没有涉及到财政权力。
张居正这个内阁次辅,权力上能稳压赵贞吉这个三辅,就是因为张居正手握财政大权,被坊间称之为“计相”。
张居正也利用这项权力,向其他阁臣和大小九卿施压,获得超越普通阁臣的地位。
赵贞吉早就对此不爽了,这次海防塞防之争,赵贞吉正好上书,要求将预算权力收归内阁,而不是留在户部被张居正一人掌控。
诸大绶的理由也很有意思,他的忧虑也确实没问题。
武监的扩张会导致新军官阶层的出现,而新的军官阶层必然会争取自己的权力。
打仗,就是军官阶层扩张权力的最好办法。
文官能容忍一个总参谋部,却不能容忍一个和科举一样的武监体系。
苏泽再次叹息。
隆庆皇帝的身体越发的不好了,在缺乏了皇权这个公约数之后,内阁的团结已经荡然无存。
高拱又不是李春芳那种能团结人的首辅,他本身执政风格就十分的强硬,也有自己坚定的政治主张,其结果就是阁臣也开始抓权结党,用这种方式来和高拱对抗。
而结党,就是要形成一个政治团体,作为党魁就要为自己背后的政治利益发声。
赵贞吉和诸大绶,也代表了各自一股政治势力,他们自然也要为了自己的势力发声。
这也是为什么政治改革会越来越难的原因。
政治改革推进,能够达成共识的部分都已经改完了,剩下的改革必然会影响另外一派的利益。
这样的结果就是你的提案我完全反对,政治上完全没有商榷的余地。
就连苏泽这样中正平和的提案,都会因为无法满足各方的核心诉求,遭到各方的反对。
苏泽有些怀念李春芳了,这位无为而治的端水大师,也许比自己的师相高拱更适合担任首辅。
只可惜李春芳这家伙看局势不对,致仕归乡养老了!
算了,李首辅跑路,只有靠系统来平衡内阁了。
苏泽果断选了“是”。
【叮!威望值已扣除,请宿主在现实中提交奏疏,模拟结算将在奏疏执行后进行!】
【剩余威望:5800。】
——
内廷。
海防塞防之争,事关重大,隆庆皇帝拖着病体,闭着眼睛听着小胖钧念奏疏。
为什么是小胖钧念,这是隆庆皇帝要锻炼他的政治能力,所以过完年来,皇帝每次处理重大政务的时候,都会将小胖钧拉来观政。
读完一本奏疏,冯保连忙递上温热的茶水:
“太子殿下,润润喉咙。”
小胖钧轻轻啜了一口,又看向龙塌上的父皇,连忙又拿起一份新的奏疏准备念。
父子亲情,看到父皇拖着病体还为国家大事发愁,小胖钧也孝顺起来。
隆庆皇帝因为“二龙不相见”的谶语,从小就被送出宫,没有体会到多少骨肉亲情。
所以对待小胖钧这个儿子,隆庆皇帝还是倾注了不少心血的,父子感情也融洽。
大明朝皇室的父子关系差异特别大,但是也不乏几对模范父子。
比如明仁宗和明宣宗这对父子就很融洽,仁宗还偷偷带着宣宗溜出紫禁城玩。
隆庆和朱翊钧这对父子也是这样,但原时空朱翊钧对自己的长子十分刻薄,这也说明所谓原生家庭理论就是扯淡。
小胖钧看到奏疏的字,一下子就认出了是自己师傅苏泽的奏疏,不由的精神了几分。
因为是苏泽的奏疏,所以小胖钧念得十分的认真,遇到苏泽奏疏中的金句,比如“海陆并举”、“大国腾飞双翼”、“陆权为骨,海权为血;骨健则国屹,血畅则国强”,更是清晰有力。
等到念完之后,隆庆皇帝却迟迟没有动静,双眼依然闭着,迟迟没有发声。
等过了一会儿,隆庆皇帝这才睁开眼睛,让冯保拿起纸笔,写下了几个字。
冯保走到小胖钧身边说道:
“殿下,陛下要听听您的意见。”
朱翊钧的心跳快了几分。他知道这是父皇在考校他,更知道这份奏疏是师傅苏泽的心血。他必须找出一个有力的理由来支持师傅。
当然,小胖钧这么支持苏泽,也不完全是个人的情感因素。
这些日子,隆庆皇帝都在训练小胖钧用皇帝的角度看待问题,要从这些奏疏中分析上书人的意图,理清这些上奏大臣之间的关系和立场。
这也是为何处理政务如此耗费心血的原因。
相比之下,苏泽的奏疏没有背后那么多的利益,反而显得是为了国家大计。
小胖钧自然希望父皇能省点心血,直接通过苏师傅的奏疏。
但是小胖钧也知道,如果自己不能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是会让父皇失望的。
身为皇者,只能被道理说服,不能被情绪左右。
这是隆庆皇帝对太子皇室教育的第一课,小胖钧也记在心里。
小胖钧的脑子飞快转动着,目光无意间扫过暖阁角落书架上那套簇新的《西游记》绣像本。
这个年纪的孩子,自然无法抵御《西游记》的诱惑,小胖钧最近沉迷于这本书。
电光火石间,一个念头如灵光般闪过!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沉稳而有见地:“父皇,儿臣以为……苏师傅所言,乃‘秉持中道’之理!”
隆庆皇帝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朱翊钧得到了鼓励,思路越发清晰,他微微仰头,仿佛在回忆书中的场景。
“儿臣近日在读《西游记》,见那凌霄宝殿上的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那齐天大圣孙悟空,何等神通广大,闹龙宫、闯地府、偷蟠桃、盗金丹,甚至一路打上灵霄殿外,搅得天翻地覆!”
“但即使如此,玉皇大帝也能稳坐凌霄殿。”
“儿臣思考后,才想明白这个道理,身为皇者,就要秉持中道。”
“臣下议定的事情,就要明确臣下的责任,办好了奖励,办砸了惩罚。”
“秉持中道,事情就有回旋的余地,正是因为玉帝秉持中道,才能诏安齐天大圣,诏安不成,也能借如来佛祖之手镇压齐天大圣。”
“如今的朝局,正是需要苏检正这样的奏疏,内廷秉持中道,再遇到问题慢慢修改就是了,若是倒向一方,才是全无回旋余地。”
皇帝疲惫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那份因内阁激烈争吵而生的烦躁,似乎被儿子这充满童趣却直指核心的比喻驱散了不少。
莫名的,隆庆皇帝想起了李春芳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
虽然李春芳经常请病假,他的很多执政理念和自己也不相符。
但是李首辅在阁的时候,虽然看似无为,却总能将各方尖锐的矛盾悄然化解于无形,维持着朝堂微妙的平衡。
当然,李春芳内阁能如此平稳,也有其历史机遇,李春芳那时候遇到的问题,和现在内阁的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
但是皇帝在生病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往的好时光,想到内阁总能达成一致意见,自己垂拱而治的好日子。
这么想来,儿子小胖钧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
秉持中道,先把调子定下来,事情再慢慢协商就是了。
大明是个大国,又不是小国需要赌国运,每个方向上都投入一点就是了。
儿子说的也有道理,而且这一套施政理论,也适合如今的局势。
正如朱翊钧所说,只要秉持中道,皇帝就不会犯错。
即使最后出了问题,也是执行层次的问题,问责于内阁或者有司衙门就行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隆庆皇帝点头,拿起朱笔,在苏泽的奏疏上画了圈。
等画完之后,就代表这次海防塞防之争落下的帷幕,隆庆皇帝也觉得身体和心理上轻松了不少。
皇帝有了决定,司礼监立刻开始运转起来,冯保按照皇帝的意思,喊来中书舍人起草奏疏,然后盖上印玺后再发往阁部等有司衙门。
——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通过,确立了大明朝海路并重的国防方略。】
【强化国防教育和公民教育,民族主义萌芽。】
【但海陆之争并没有彻底消除,只是暂时被压下,为了国防战略的方向,陆军和水师为此争斗了百年。】
【西北疆防稳固,恢复汉唐故土的呼声成为主流,新民族国家的版图就此确立。】
【海域扩张,防御岛链的学说被水师提出,保障航线安全,大明开始建设重要节点的港口,海权理论开始萌芽。】
【国祚+2】
【威望+500】
【剩余威望:6300】
这么快?这次系统拿威望值办事是真迅速啊!
但是苏泽并没有高兴太久。
这次海陆之争,被自己用系统之力压了下去,但是内阁的分歧已经压不住了。
特别是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之间的分歧,以及财政权力的阁部之争,也开始初现端倪。
苏泽不由的叹息,玩政治的都是高精力人群,生命就在不停的折腾,想让他们消停一会儿都不可能。
海陆之争也不过是个由头,有了别的理由,内阁还是会继续争起来的。
苏泽有些忧虑的看着内阁,在这皇权交替的关键时刻,不知道未来又会出什么样的幺蛾子。
——
总参谋处。
作战司主司李如松,看着内廷发来的克虏军一路上发来的《形势报告》,露出一丝艳羡的表情。
嘉峪关发来急报之后,内廷就征调克虏军前往西北。
如果自己还在克虏军中,此刻已经快要抵达兰州了吧?
李如松感慨造化弄人,自己武监毕业之后,执意进入克虏军。
安南军和镇北军都先后上了战场,克虏军却迟迟没有战机。
后来自己上书五国军略,又被调入禁卫营,后来进入总参谋部。
就在这个时候,克虏军开拔了!
可总参谋部刚刚设立,正是用人之际,自己是没机会上前线的。
李如松叹息一声,他捏了一下太阳穴,看向眼前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