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7章 巧救
    李弘一跪下,张文瓘几人也跟着跪下。

    武媚娘走出来,手中拿着一本账簿,随手摔在李弘面前,

    她脸上表情并未呈现暴怒,却让李弘等人感受到压迫,

    “这是裴炎昨日呈与本宫的,太子先好好看看!”

    李弘打开账簿,

    里面赫然记载的是此次关中旱灾的详细受灾情况。

    李弘指尖捏着账簿纸页,逐行扫过上面的数字,

    受灾州县比他调查时少了三州,需赈济的户数更是减了近半。

    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不解:

    “母后,儿臣亲赴关中,沿途虽未亲眼所见饿殍,”

    “可百姓面有菜色、粮窖见底是真,为何账簿上……”

    武媚娘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语气没有温软,只剩上位者的冷静:

    “太子,你看到的是‘表’,这账簿记的是‘实’。”

    “你可知那些‘粮窖见底’的农户,家中藏着多少未缴的私粮?”

    “你可知若依你所言开仓放粮,又会有多少豪强借着赈灾之名,把官粮揽入自己腰包?”

    李弘垂首望着地面,指腹摩挲着账簿边缘,

    他难以接受自己满心的怜悯与急切,竟成了某些人钻营谋利的缺口,

    那些在他面前哭诉粮尽的农户,或许藏着私粮,

    那些附和他请求开仓的官吏,说不定正等着分食赈灾的好处。

    武媚娘不待他内心消耗完,继续又说道,

    “看事情不要只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看。”

    “你见百姓困苦便想立刻救济,这份仁善宽厚是上位者难得的优点,但过于泛滥就成了致命的弱点。”

    武媚娘的话过于直白,

    年轻的太子其实鲜少被武媚娘这样直接点破不足,

    更从未被如此直白地指出自己的仁善可能成为弱点。

    他心中仍有不服,只当是母后又要借机磋磨于他。

    况且细思之下,他亲入军营所见士兵啃食树皮、果腹蓬实,皆是铁一般的事实。

    纵使有个别百姓投机取巧、浑水摸鱼,

    可绝大多数黎民百姓依旧在忍饥挨饿中苦苦挣扎,

    这亦是无可辩驳的真相。

    他将账簿轻轻放在地上,语气带着些许少年人的执拗与不平:

    “即便账簿所记属实,关中百姓中仍有大半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翘首以盼朝廷的救济之恩。”

    “难道仅凭少数人的钻营,就要置万千饥民的生死于不顾吗?”

    武媚娘斜睨韦承庆和张文瓘,

    两人立即膝行上前跪在李弘身边,一同翻阅地上的账簿。

    武媚娘语气更加威严,对李弘继续说道,

    “太子要知道,储君‘试错’,不能以江山百姓的安危为代价,”

    李弘挺直脊背,

    “皇后娘娘,若此时不开仓放粮,才真是以百姓的安危为代价!”

    武媚娘望着李弘倔强的样子,沉声说道,

    “数月前,旱灾初现端倪,”

    “本宫便曾下旨鼓励百姓自救,让地方官员组织他们寻找新的水源,”

    “提醒他们开垦耐旱的土地,种植作物,解决灾害面前粮食问题 。”

    “本宫所言,有误否?!”

    李弘垂首不语,武媚娘的话当然无误,

    李弘不回应,

    武媚娘将视线给到韦承庆,

    “韦卿,你来回答本宫,本宫所言,有误否?”

    韦承庆被点名,立即俯身,

    铿锵回应道:

    “皇后娘娘所言无误,皇后懿旨是二月中旬下达。”

    武媚娘眉眼清冷微带怒意,

    “那谁来告诉本宫,本宫已然未雨绸缪,为何旱灾仍会演变成今日的境地?!”

    “地方官员是将本宫的懿旨当作一纸空文,还是阳奉阴违、中饱私囊,才让百姓在自救无门后陷入绝境?!”

    “亦或是,百姓刁钻,不知感念朝廷体恤,不肯遵旨自救,反倒坐待赈济,才让灾情愈演愈烈?!”

    说罢,她目光如刃扫过张文瓘等人,

    李弘也因这股凌厉气势,将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转而说道:

    “母后,无论什么原因,现在灾情严重,开仓才是当务之急!”

    李弘深吸一口气,

    “眼下百姓已到了生死边缘,追责之事可暂缓,若再耽误赈济,恐怕会生出更多民怨,到那时再想挽回,便是悔之晚矣!”

    武媚娘上前一步,抬手轻按在李弘肩头,力道温和,

    “弘儿,母后并非不顾民生,只是开仓放粮易,后续补填难。”

    “国库存粮今日尽数散出,下月突厥若再犯边境,北境将士拿什么抵御?”

    “江南漕运若遇暴雨耽搁,洛阳百万军民又靠什么度日?”

    “你今日开仓能得百姓称颂,可明日若因无粮误了军国大事,这骂名便要刻在大唐的史书上。”

    “听母后的安排,按计划分拨粮草,既解眼下之急,又为日后留路——这才是真正护得住百姓、守得住江山的法子。”

    武媚娘的话,初听很是残忍,似乎放弃了眼前这些正在受苦难的百姓士兵们,

    而其实,此时的大唐边疆并非安稳无虞,西突厥余部仍在西域蠢蠢欲动,

    吐蕃也在剑南边境频繁袭扰,北方的突厥贵族更是伺机南下,

    各地军镇需常年囤积粮草以备战事。

    如今朝堂尚需调配粮草防备边境,若为一时之仁掏空粮仓,

    一旦边疆战事突起,

    前线将士无粮可济,轻则丢城失地,重则让异族势力趁虚而入,

    危及大唐半壁江山。

    再者,如今全国并非只有关中受灾,

    淮南刚过汛期,江南也因漕运延误导致粮草周转吃紧,

    若只顾关中开仓,其他地区再遇变故便无粮可调,

    极易引发全国性的粮荒动荡。

    武媚娘看似“狠心”,

    实则是从大唐全域安危、长远存续考量,不愿因一时之急耗空国本,

    而李弘满心都是眼前将士饿毙、百姓受苦的惨状,

    虽心怀仁善,却未能周全顾及边疆隐患与全国粮储的大局。

    李弘心中不服,

    他素来觉得,无论何时与母后论辩,自己都难有胜算。

    只因母后总能引经据典,持之有故,

    每回都让他词穷语塞,纵有满心不服,也无从辩驳。

    更让他郁结的是,母后总爱将细枝末节的小事,

    拔高到国本安危社稷存续的层面,令他无从招架,最终哑口无言。

    终于,李弘按捺不住,抬首直言:

    “母后此言,未免夸大其词!”

    武媚娘闻言,未看李弘,反倒回眸望向李治。

    ————————分界线

    感谢看书的宝子们,感谢催更好评发电送礼物的宝子们!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