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章 焦炭攻关,钢产量瓶颈再突破
    京郊,军械总局附属的冶炼厂。

    宋应星站在一座新建的炼焦炉前,满脸疲惫却掩不住兴奋。

    \"这次一定能成!\"他喃喃自语,\"窑式炼焦法比露天堆积法密封性更好,温度控制也更精确。\"

    一旁的助手小心翼翼地问:\"宋大人,这已经是第十七次试验了,您确定这次能成功吗?\"

    \"不试怎么知道?\"宋应星没好气地说,\"去,把那批精选的煤炭运来!\"

    不一会儿,几辆大车拉来了一批乌黑发亮的煤块。

    \"这是从山西运来的精煤,据说是最好的焦煤。\"一名工匠介绍道。

    宋应星拿起一块仔细端详:\"嗯,质地紧密,有光泽,应该含碳量很高。\"

    他转向众人:\"按照新配方,三成肥煤,七成瘦煤,混合均匀后装炉!\"

    工匠们立即行动起来,将煤块粉碎,按比例混合,然后装入炼焦炉中。

    \"点火!\"宋应星一声令下。

    随着火把投入,炉内的煤开始燃烧。宋应星亲自监控着炉温和通风情况,不时做出调整。

    \"记住,要控制好温度和空气量,使煤炭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缓慢炭化!\"他对助手们叮嘱道。

    整整三天三夜,宋应星几乎没合眼,守在炼焦炉旁。

    终于,第四天清晨,炼焦过程完成。

    \"开炉!\"宋应星紧张地命令道。

    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炉门,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待热气散去,众人屏息凝视炉内。

    \"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惊喜地喊道,\"这焦炭的颜色和质地,比以前的好多了!\"

    宋应星迫不及待地上前,从炉中取出一块焦炭。这焦炭呈银灰色,质地坚硬,敲击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质量确实比以前好多了。\"宋应星满意地点点头,\"拿去测试一下硫磷含量和机械强度。\"

    几个时辰后,测试结果出来了。

    \"宋大人,好消息!\"助手兴冲冲地跑来,\"这批焦炭的硫磷含量比以前低了三成,机械强度提高了五成!完全符合高炉炼钢的要求!\"

    \"太好了!\"宋应星激动得老泪纵横,\"快,立即投入高炉试用!\"

    高炉区,工匠们正在往炉中加入新一批焦炭。

    \"这批焦炭看着就不一样。\"一名工匠说道。

    \"是啊,以前那些焦炭松松垮垮的,这批却结实多了。\"另一名工匠附和道。

    随着新焦炭的投入,高炉的火焰颜色逐渐从暗红变为明亮的橙黄色,炉温也稳步上升。

    \"温度上来了!\"负责监控的工匠惊喜地喊道,\"比以前高了足足两成!\"

    几个时辰后,第一批使用新焦炭炼制的钢水出炉了。

    宋应星亲自上前检查:\"颜色更亮,流动性更好,杂质明显减少!\"

    他迫不及待地命令道:\"立即铸造试样,测试硬度和韧性!\"

    待钢水冷却成型,工匠们对试样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令人振奋:新钢的硬度和韧性都比以前提高了两成以上!

    \"我们成功了!\"宋应星激动地宣布,\"这批'崇祯钢'的质量,已经接近西洋钢铁的水平!\"

    工匠们欢呼雀跃,有人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宋大人万岁!\"他们高呼道,\"崇祯皇帝万岁!\"

    当天傍晚,崇祯在得知这一喜讯后,立即召见了宋应星。

    \"陛下,臣有喜报!\"宋应星一进御书房就迫不及待地说道,\"我们攻克了炼焦技术难关,成功生产出了高质量焦炭!这使得'崇祯钢'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着提升!\"

    \"好!太好了!\"崇祯拍案而起,\"宋卿,你立了大功啊!\"

    \"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宋应星激动地说,\"若非陛下点拨焦炭对炼钢的重要性,以及优质焦煤和炼焦工艺的关键性,臣等还在黑暗中摸索呢!\"

    崇祯摆摆手:\"朕不过是提了个建议,真正的功劳是你们这些日夜攻关的能工巧匠啊!\"

    他走到宋应星面前,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说看,这次突破具体有什么意义?\"

    宋应星兴奋地解释道:\"回陛下,有了高质量焦炭,我们的高炉温度能提高两成以上,钢的产量能增加三成,质量也能提高两成!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钢材,不仅能用于武器制造,还能用于制造更精良的农具、工具,甚至一些精密机械的零部件!\"

    \"这正是朕想要的!\"崇祯满意地点点头,\"朕要让'崇祯钢'成为大明的骄傲,成为我们军工和民用工业的基石!\"

    他走到案前,提笔写道:\"着即日起,扩大炼焦和炼钢规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产量。同时,加强对工匠的培训,将先进技术推广开来。\"

    写完,崇祯转向宋应星:\"宋卿,朕决定重赏你和你的团队。\"

    \"臣...臣不敢当!\"宋应星受宠若惊,连连推辞。

    \"这是朕的决定。\"崇祯坚定地说,\"大明的未来,需要像你这样的实干家!\"

    宋应星感激涕零,跪地叩首:\"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崇祯扶起他:\"好了,你先回去休息吧。这些天辛苦了。\"

    宋应星告退后,崇祯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军械总局的方向。那里的高炉日夜不息,冒出的滚滚浓烟,在他眼中,是大明复兴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