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3章 铁夹沉底那晚
    老机修厂的门轴在晨光里发出吱呀一声。

    沈星河抬手抹了把额头的汗,夹在指缝间的铁夹被攥得发烫——他天没亮就出了门,沿着青石板路走了三公里,鞋尖沾了露水,裤脚还挂着两根狗尾巴草。

    "找谁?"门里探出个白苍苍的脑袋,老人鼻梁上架着副圆框眼镜,镜片厚得像瓶底,正用油布擦着扳手。

    "张师傅?"沈星河把铁夹递过去,"听说您修了六十年机器,想请您看看这个。"

    老人接过铁夹的瞬间,指节突然抖了抖。

    他凑近窗下的亮处,用放大镜反复描摹锯齿状的夹口,喉结动了动:"九十年代初军工转民品的过渡夹具。

    全市就你们沈记机修接过这单。"

    沈星河的呼吸陡然一滞。

    前世他总记得父亲醉醺醺地踹翻工具箱,骂自己"废物点心",却从未细想过那个雪夜——父亲蹲在熔炉前,火星子溅在脸上,烧红的模具落进铁水时,腾起的不是青烟,是一代人的技术断层。

    "后来呢?"他的声音发涩。

    "验收前三天,设计图丢了。"老人摘下眼镜,指腹蹭过铁夹上的锈迹,"你们厂用土办法试了二十七个版本,都卡不进公差。

    上头说'手艺人连图纸都守不住',订单黄了,厂子也就垮了。"

    车间外的老杨树沙沙响。

    沈星河望着老人鬓角的白,突然想起昨夜灶膛前,父亲整理柴堆时那截僵住的肩线——他藏起的哪里是焦松枝,是藏了二十年的,没说出口的"我尽力了"。

    "谢您。"他攥紧铁夹往回走,鞋底碾碎了路边的野菊。

    路过菜市场时,王婶喊他买排骨,他应了两声,却在菜摊前站了半晌,直到摊主敲了敲秤盘:"小沈,想啥呢?"

    "想我爸。"他说。

    傍晚的灶屋飘着玉米粥香。

    沈星河蹲在八仙桌前,铺开从旧笔记本里撕下来的泛黄纸页——他用铅笔勾勒夹具的三维图,公差标注精确到0.01毫米,连热处理工艺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是前世他在德国机械厂当顾问时,为某款精密仪器设计的定位夹具,和记忆里父亲当年的订单参数完美重合。

    "你什么时候学的机械制图?"林夏端着腌好的黄瓜进来,发梢还沾着洗米水的香气。

    沈星河笔尖顿了顿,抬头时笑得随意:"高中劳技课偷学的,你忘啦?"他没说这图纸是在慕尼黑的车间里改了七版才定的稿,没说为了模仿旧纸的脆度,他特意把边角在灶膛口烤了三分钟——金手指可以藏,但父亲的尊严,得用最笨的办法补。

    他把图纸往灶台边一放,玉米粥的热气漫上来,在纸角晕开个浅黄的印子。

    次日清晨,沈星河蹲在院门口剥毛豆,看父亲拎着工具包出门。

    沈建国经过他身边时,脚步顿了顿,工装口袋鼓鼓囊囊的——图纸不见了。

    他悄悄跟在后面。

    校办工厂的车间飘着机油味,父亲熟门熟路地钻进最偏的角落,背对着门放下工具包。

    沈星河躲在半人高的铁架后,看见父亲掏出那张图纸,手指在"定位销直径12mm"的标注上反复摩挲,喉结动了动,像是在念什么咒语。

    冲压机的轰鸣声突然响起。

    父亲踮脚调整模具,手抖得厉害,试了三次才把铁夹卡进卡槽。

    汗水顺着他耳后沟往下淌,滴在工装前襟,洇出个深灰的圆。

    沈星河看见他嘴唇翕动,声音被机器声盖得支离破碎,却还是听清了那句:"星河他妈说得对,东西坏了可以修,人认了命,就真完了。"

    中午的阳光斜斜切进窗户时,沈建国推开灶屋门。

    他工装裤沾着机油,指甲缝里全是黑,却小心地捏着块铁片——和那枚老铁夹严丝合缝的新夹具。

    "灶台上那个铁疙瘩,我照着做了个。"他把新夹具往老铁夹旁一放,转身去舀粥,后背绷得像根弦,"你妈走前说,咱家灶神爷爱收手艺人的心意。"

    沈星河拿起两个夹具叠在一起。

    阳光穿过铁片的缝隙,在他手背上投下细密的光网——和前世熔炉里的火星子,不一样的温度。

    他知道此刻若说"这是我画的",父亲眼里那簇刚烧起来的火苗会立刻熄灭。

    于是他故意叹气:"看来老祖宗手艺真传下来了,咱家灶神显灵。"

    沈建国舀粥的手顿了顿,低头时嘴角往上扯了扯,又迅速压下去:"瞎扯。"可他往沈星河碗里添的排骨,比往日多了两块。

    夜里,林夏在整理灶语卡。

    这些卡片是街坊邻居写了投进灶膛的心事,烧剩的残片被沈星河收在木匣里。

    她正一张张贴标签,突然抽出手——那张纸边缘焦黑,字迹是沈建国的:"我骗了儿子,说厂子是我喝垮的。

    其实那天验收前,我把图纸烧了——怕他走我的老路。"

    "你早就知道?"她抬头时,眼眶亮得像浸了月光。

    沈星河靠在门框上,望着灶台上并排的两个铁夹。

    新夹具的边缘还带着冲压机的毛边,老铁夹的锯齿却被岁月磨得圆钝,像两只交叠的手。"我知道数据,"他说,"但不知道心事。"

    窗外,月光漫过窗棂,在铁夹上镀了层银。

    远处传来第一声蛙鸣,夏日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灶屋,把灶语卡吹得簌簌响。

    沈星河望着日历上圈着的"七月十五",伸手摸了摸那两个铁夹——一个带着灶膛灰烬的暖,一个带着冲压机的凉,却都贴着他心口的温度。

    "明天该去买艾草了。"林夏把灶语卡收进木匣,"七月十五快到了,往年你妈总说要给灶神爷供碗凉粥。"

    沈星河望着她发顶的碎发,忽然想起前世母亲临终前的鸡汤。

    他伸手把日历上的红圈轻轻抹淡,轻声道:"今年...或许可以热乎点。"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