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2章 为首者乃哈密卫守将杨赫!
    “始皇帝所言极是,一切仍看父皇的选择!”

    朱松点头赞同。

    舍弃轮回,以帝魂之身留世,此乃决绝之选!

    “吾会与始皇帝做出相同决定!”

    “轮回转世,前世与今生再无瓜葛,吾不求来世,但愿此生无悔!”

    朱元璋闻言,大笑起来。

    来世何足挂齿?

    今生为洪武大帝朱元璋足矣!

    若能成帝魂,永守大明江山,于他而言,方为最终也是最完美的归宿。

    “如此,父皇便无需忧虑寿数!”

    朱松亦笑言。

    “似乎确有此理!”

    “老九,你擅拘灵遣将,若有一日标儿……”

    朱元璋忽生奇想,问道。

    “儿臣无法保证,只能尽力一试。

    若能召回大哥之魂,自是最佳。

    “但前提是大哥亦有非留不可之执念!”

    “终究还需大哥自决!”

    “有时,我们所愿,他人未必相同!”

    朱松苦笑解释。

    “这……”

    朱元璋闻言,心中顿时茫然。

    朱标性情温和,中庸宽仁,或许并不愿灵魂永存于世。

    “父皇,还是顺应大哥之意为好。”朱松见朱元璋犹豫不决,出言相劝。

    “你说得在理,朕亦不应太过自私。”

    “朕所愿,未必也是标儿所愿。”朱元璋苦笑回应。

    朱松话锋一转:“此话题略显沉重,不如换个轻松些的。”

    “朕一直想问,那燧发枪与迫击炮,何时能制成?”朱元璋随即提起火器制造之事。

    “制造这些火器,技术上并无大碍,但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朱松答道。

    “从钢材冶炼到零部件制造,非单一工厂所能胜任。”

    “儿臣已在筹备之中,父皇若急,儿臣自当加速进程。”

    “产业链?”朱元璋闻言皱眉,首次听闻此概念。

    “正是产业链!”朱松肯定道,“从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到生产制造、成品装配乃至销售,皆非小厂可为。”

    “且各环节为保密起见,最好各司其职。

    设计研发专注于设计,具体建造则由少数总设计师负责。”

    “火器零件亦应分散生产,各厂专司一部分,只要依标准制造,最终组装即可得所需武器。”

    “这样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技术泄露,即便有人想窃取,除非收买整条产业链上的人,否则只是枉费心机。”朱松笑着说明。

    “好主意!”

    “我们之前还忧虑,你造出的这些强大火器,日后会不会被人学会。”

    “照你的方法,各工厂仅负责一部分生产,有心之人也难以窃取完整技术。”朱元璋赞同地点头。

    大军继续向哈密卫进发,朱松与朱元璋沿途交谈。

    出征第七日,队伍抵达嘉峪关。

    此地位于河西走廊中心,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炎热,夜晚寒冷。

    大军在嘉峪关安营扎寨。

    朱松治军严谨,规定每日十二个时辰中,将士们休息七小时,轮岗守卫七小时,行军十小时。

    能迅速抵达嘉峪关,得益于汉中军全员骑兵。

    “汉王殿下,汉中军真是令人佩服!”

    “没想到行军打仗也能如此轻松。”

    “我们此行算是轻装上阵吧?粮草辎重都已在哈密卫?”蓝玉问朱松。

    “是的,所需物资皆已备齐于哈密卫。”

    “以哈密卫为基地,进退自如,补给无忧。”

    “从哈密卫至东察合台都城阿力麻里,骑兵最快半月可达。”朱松笑道。

    “殿下早先攻占哈密卫,是否就是为了准备攻取东察合台?”蓝玉笑问。

    “算是未雨绸缪吧。”

    “无论是对东察合台,还是对漠北的瓦剌,他日若要动兵,皆轻而易举!”

    朱松自信地点头赞同。

    “汉王殿下真是智谋过人!记得西征时,我们曾追到730别失八里,那时哪有哈密卫这样的城池作为补给后盾!”

    蓝玉满脸敬佩,连连颔首。

    “数日之内,哈密卫即在眼前!想必我们攻打东察合台的消息,也该传到了!”

    朱松望向西方东察合台的方向,沉思道。

    他的猜测无误。

    朱元璋于大军出征前夕,已昭告天下,消息迅速传至东察合台。

    七八日工夫,消息已抵东察合台王都阿力麻里。

    阿力麻里,东察合台王室掌控的最大城池。

    西域之中,难攻易守之城,一为阿力麻里,一为之地的轮台城。

    轮台城,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的轮台古国。

    大明攻东察合台的消息传至阿力麻里,王室及大臣贵族皆震惊不已。

    “汉王攻哈密时,便知其心怀不轨!”

    “正是,欲以哈密为跳板,向我们东察合台动手!”

    “大明疯了不成?老皇帝年迈,竟还要亲征!”

    “更可笑的是,那祭天缴文毫无借口,竟妄言收复整个西域!”

    ……

    得知消息的王公大臣们心思各异,议论纷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察合台汗座上,黑的儿火者面色阴晴不定。

    大明朝廷突宣收复西域,攻打东察合台,令他措手不及。

    先前攻哈密时,尚有“大明商队遭袭”这一借口。

    虽是无中生有,但总算有个说法,尚能接受。

    他们以收复西域之名,悍然进犯,显然未将东察合台汗国放在眼里,似乎以为胜利唾手可得。

    “可汗,大明军队气势汹汹,据说已逼近哈密卫,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仅三万人就妄图征服整个西域?即便那汉王的汉中军再勇猛,又岂能违背天命?”

    “微臣以为,汉王不过是鲁莽之辈。

    微臣请旨,召集西域各部族,率十万大军,于轮台城将明军一举歼灭!”

    此时,枢密院院首、异密部首领怯马鲁丁面色阴沉地向黑的儿火者提议。

    “好,此事便交由你处理,务必在轮台城下,将入侵的明军全歼!”

    黑的儿火者的脸色这才稍有缓和。

    十万对三万,加之怯马鲁丁乃勇猛之将,击败明军应非难事。

    ---

    兵贵神速,首战西域,目标吐鲁番!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朱元璋与朱松父子率三万汉中军抵达哈密卫。

    然未入城,哈密卫的城墙已令朱元璋震惊!

    “这……这是水泥筑的城墙?”

    他眼前的城墙,与天水关城墙无异,令他动容。

    “确切地说,这是混凝土加固的城墙。”

    “混凝土的硬度远超水泥!”朱松笑道。

    自朱元璋命朱松镇守哈密卫后,他便未雨绸缪,用混凝土加固了城墙。

    如今哈密城的防御力,远超昔日哈密国之时。

    这坚固的城墙,即便是大明攻城大炮,也难以撼动。

    混凝土与钢筋结合,大明火炮亦无可奈何。

    更不必说其他攻打哈密卫,面对这钢筋混凝土的城墙,皆是徒劳!

    “这混凝土城墙,较之石墙更为坚固?”

    朱元璋闻朱松言,目光炯炯。

    “确是如此。

    儿臣实难想象有何敌方能破此城墙!”

    朱松自信点头。

    “甚好!”

    “哈密卫有此坚壁,必为大明插于西域之心的一柄利剑!”

    朱元璋满意频点头。

    此时,哈密城门骤开,一队人马自城内疾驰而来。

    为首者乃哈密卫守将杨赫!

    杨赫已知朱元璋亲征大军将至,于城楼上遥见大军影踪,急率人出城相迎。

    “臣杨赫,拜见陛下,万!”

    杨赫至朱元璋车前,翻身下马,跪地行礼。

    “平身。

    杨将军,你我二次相见了吧?”

    “朕记得初见你时,正值你护送摄影团队至应天府。”

    相较于秦武、耿青,朱元璋与杨赫现实中仅二次会面。

    “陛下所言极是。”

    杨赫起身,态度恭而不卑。

    此时,朱松亦步出马车。

    “杨赫,先令大军入城,你有一日时间筹备后勤,大军休整一日,明日启程!”

    朱松直言吩咐。

    “遵命!”

    杨赫应声,挥手示意,队伍列开,目送三万汉中军缓缓入城。

    朱元璋与朱松入城稍憩,随即召集随军将领,部署后续攻势。

    “老九,大军远道而来,是否多休息两日?”

    此行自汉中府至哈密卫不过十日,朱元璋觉已甚速,甚至有些不真实。

    况且不急于一时,他对朱松及汉中军充满信心,多休息两日亦无妨。

    “无需等待,父皇,一日已足够大军恢复!”

    “若非需先探明东察合台情形,儿臣几乎欲今夜即发兵!”

    朱松轻轻摇头。

    他之所以延一日,实则非为休整,十日急行军,对汉中军而言,微不足道。

    “你急躁之性,与朕年轻时无异!”

    朱元璋闻言,大笑不止。

    兵贵神速,朱松欲速战,合乎情理,前提是汉中军能承受得住。

    观汉中军现状,毫无问题!

    由此可见,汉中军整体素质远超朝廷军,亦证明朱松治军之道确有奇效!

    坚毅果敢,乃汉中军之根本。

    不仅是朱元璋,就连蓝玉等淮西勋贵,亦对汉中军表现深感折服。

    亲见汉中军之勇猛、训练之独特及其成效,远胜于听闻。

    朱松则显得理所当然。

    他欲传承后世军队之优良风气,不畏艰难、勇于牺牲,此乃两万五千里长征之精神!

    相比之下,十日急行军,何足挂齿?

    “杨赫,本王两日前已飞鸽传书于你,所探情报如何?”

    朱松转向杨赫,直接问道。

    “探子已出发两日,料想一两日内必有回音!”

    杨赫连忙回应。

    “好,按计划行事,待东察合台情形明朗,大军即刻进发!”

    朱松点头称许。

    此次送往哈密卫的物资,不仅包含三万大军数月的粮草,更有十八门出自汉中的神武大炮。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