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章 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生活最为优渥
    这间办公室很小,只能放一张供四人坐的桌子。

    当下餐馆的布局大致如此。

    后厨很快统计完毕,

    这些鱼卖了二十块一毛九!

    一天的收入几乎等于一名学徒工的工资。

    余经理笑着说:\"杨师傅,您每天下午来一趟就行,确定好第二天的菜品种类。”他忽然板起脸,语气严肃:\"不过您得坚持下去,可别干两天就撂挑子。

    要是有急事,一定要提前告诉我们!\"

    杨建设笑着回应:\"经理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余经理又说:\"杨建设同志,欢迎加入玉华台。”杨建设保证道:\"我会好好工作的。”

    余经理接着说道:\"杨师傅,为了方便您工作,这辆三轮车就给您用了。”这消息让杨建设有些意外。

    余经理热情地送他们出门。

    杨建设笑着问叶大爷:\"您的三轮车值多少钱?我给您钱。”叶大爷哈哈一笑:\"杨师傅,你发现了?\"杨建设点头:\"玉华台肯收我,肯定是因为您的缘故。

    这么贵重的东西,我怎么能随便拿走?\"

    叶大爷高兴地说:\"杨师傅,拿着吧,这是上次那条大草鱼赢来的赌注!公家的东西,不是我自己的。”杨建设惊讶:\"公家的东西更不能要!\"叶大爷更加满意:\"杨师傅,我没看错人!\"

    叶大爷解释后,杨建设才明白,在那个特殊年代,工厂生产需要计划指标,谁的指标多就越受重视。

    工人们比的是福利待遇,而厂长们则比拼在上级部门的地位。

    叶大爷虽然影响力不小,但为老下属争取指标也并非易事。

    他退下来后,在老友面前说话更不容易。

    幸亏杨建设带来的两条鱼,帮他赢得机会,顺利拿到了指标。

    叶老爷子从不居功,对老部下们说道:“这辆三轮车来源正当,全是大家伙儿凑零件拼装而成。

    挂靠在玉华台名下,指定给杨建设使用,完全合规。

    这些零件皆出自不良品,堪称纯手工打造。”

    杨建设长舒一口气:“叶爷,我这回可是捡了个大便宜!”

    叶老爷子笑得爽朗:“谁占便宜谁吃亏,谁能说得清?不过,杨师傅,您是我的贵人啊。”

    杨建设哪敢承这个名号?这叶老爷子分明是个老领导,即便退下来,也未必不能东山再起。

    当年那位总设计师三起三落的例子还历历在目。

    有了这辆三轮车,一切都好办了。

    挂的是玉华台的名头,谁来了都说不出个不字。

    杨建设把女儿小乐乐安置在车斗里,小姑娘开心得直喊。

    父女俩照例逛完市场回家时,整条胡同都轰动了。

    孩子们有的跳皮筋,有的跳房子,有的玩弹珠,还有几个小子比赛滚铁环。

    每个时代的童年都有独特的记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可当杨建设骑着三轮车回来时,孩子们全都围上来,睁大眼睛看着。

    杨建设没赶他们走,邻里之间本该互相照应。

    别的大院都好,唯独他们这个院子——哎!

    杨建设不敢将三轮车放在胡同外,直接提进院子。

    要是被调皮的孩子们放了气,可就麻烦了。

    照例请来老太太陪小乐乐玩。

    “奶奶,我今天成了玉华台的正式职工啦!”

    聋老太太大喜过望。

    建设,慢慢说。”

    杨建设在厨房忙碌时,与身旁的老太太闲聊起来。

    小丫头乐乐趴在聋哑的老太太身边,好奇地看着父亲做菜。

    “我天天钓鱼,前几天碰见个钓友,是位大领导。”

    “他有门路,帮我安排了个差事。”

    “今儿算是正式上班了。”

    “咱家门口那辆三轮车,是单位配给我的。”

    “啥?还有三轮车?”老太太惊讶地咂嘴,为杨建设感到开心。

    “好孩子,要好好干。”

    “别辜负了领导的信任。”

    杨建设笑着说:“知道的。”

    “奶奶,您今天跟谁说话了?”

    老太太叹气道:“还能跟谁。”

    “娄晓娥拉着许大茂去医院了,到现在没回。”

    “易家的从医院回来就哭,怎么劝都不停。”

    杨建设愣了一下。

    “那位大妈身体还好吧?”

    老太太摇摇头叹息:

    “真是苦命啊。”

    大妈身体并无大碍,

    问题出在易中海身上。

    穿越前,

    杨建设就疑惑,

    秦淮茹为何在槐花生下来后主动上环?

    她是寡妇,又无男人,何必主动避孕?

    后来见到易中海偷偷送粮给秦淮茹,

    贾张氏意味深长地说:

    “这东西来路不正。”

    贾张氏是什么人?

    极端自私自利。

    只要能填饱肚子、有钱花,

    她怎会在意东西的来源?

    要知道,

    她能把过世多年儿子的照片挂出来,

    把家中布置成灵堂!

    易中海是大爷,天天嚷嚷着帮贾家。

    几次大会上,

    他的行为让人都以为他是贾家一员。

    这样的人公开帮贾家,邻居们会说什么?

    绝不会多嘴。

    可他偏要晚上偷偷摸摸地送。

    若不是贾张氏发现,

    会发生什么?

    杨建设几乎确信易中海与秦淮茹之间存在不当关系。

    易中海正值壮年,生育能力完好,而秦淮茹无奈选择上环以自我保护。

    若意外怀孕,后果将不堪设想。

    秦淮茹上环间接表明二人交往频繁。

    否则,她无需采取此类措施。

    当时,杨建设已怀疑易中海身体存疑,如同许大茂般,虽风流成性,却无人怀其子嗣。

    杨建设苦笑:“奶奶,这事没辙。”

    聋老太太叹息:“易家年纪不小了,即便离婚,又有何益?”

    老太太通透世事,关键时刻装聋作哑,实则洞察秋毫。

    若非遇到杨建设,她或许一直装聋。

    杨建设笑道:“奶奶,他们哪有闲心搭理我?”

    聋老太太一愣后开怀:“你这机灵鬼,果然精明!”

    杨建设大笑,局势皆由他一手促成。

    他无意害人,却也不容他人算计。

    易中海、傻柱、许大茂,就让他们慢慢承受吧!

    “奶奶、乐乐,开饭啦!”

    小乐乐拍着小手问:“爸爸,你做了什么美味呀?”

    杨建设笑着回答:“今天我们吃鸭子!”

    聋老太太惊讶地问:“宝贝孙子,你这花钱是不是太大方啦?”

    杨建设笑着解释:“奶奶,我今天赚了二十四块一毛九呢。”

    “买只鸭子,不算奢侈吧?”

    聋老太太瞪大了眼睛:“没错,没错!”

    杨建设一天的收入,几乎相当于秦淮茹一个月的工资。

    买两只鸭子,绝对说得过去。

    老人家并不知道,

    杨建设其实并没有买鸭子,而是来自空间的产出。

    他去市场,只是做个样子罢了。

    聋老太太叮嘱道:

    “建设,钱财别外露。”

    “可别让院子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知道你的收入。”

    杨建设笑道:

    “奶奶,我还领工资呢,一个月三十六。”

    “要是有人问起,您就这么说。”

    聋老太太开心地笑了:“就你机灵!”

    “哎呀,老婆子好久没吃鸭子了。”

    杨建设将炖得软烂的鸭腿夹到老太太碗里,

    “以后,您就多吃些!”

    另一根自然给了小乐乐。

    小家伙双手都抱不住那大鸭腿,努力抱着,大口啃起来。

    鸭腿炖得非常软糯,聋老太太和小乐乐都能轻松咬动。

    家里有一老一小,杨建设做饭时格外小心,辛辣食物基本不做。

    就算做,也是微微带辣。

    聋老太太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

    她说得没错,确实很久没吃鸭子了。

    老太太每月的补贴只有八块,独自生活远远不够。

    不可能只买粮食和蔬菜,不买调料。

    扣除这些开支,若再遇些紧急情况,想买点东西都难。

    几十年没尝过鸭子的滋味了。

    皇城根下人都爱鸭子,起源于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迁都北方时,也将南方的鸭子带到了这里。

    华夏有两个地方特别喜爱鸭子。

    南北各有千秋,皇城根的人对鸭子情有独钟,每逢佳节必食鸭。

    在物资短缺的时代,普通人家只有过年才能尝到鸭肉。

    杨建设在饮食上从不亏待自己,除了鸭子,他还做了两道菜:一道是蒜苗炒肉,另一道是鲤鱼炖豆腐。

    后者是他坚持不变的选择,以此巩固他人对他的认知——“钓王”。

    毕竟,这样能让人相信他的食物来源无懈可击。

    在新华夏,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生活最为优渥。

    例如易中海和刘海中,一个为八级钳工,一个为七级钳工,薪资高得惊人。

    而钓鱼,也是那个时代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此外,掌握厨艺的厨师同样备受推崇,尽管当时他们的官方职称仅为“炊事员”,“厨子”只是他们的自谦称呼。

    杨建设深知维持他人对他的固有印象的重要性,因为唯有如此,他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看到小乐乐狼吞虎咽地吃肉,他劝道:“丫头,多吃些素菜和馒头,喝点汤。”聋老太太却笑着回应:“谁家像你这样天天过年的?败家仔!”尽管嘴上数落,老太太吃得却津津有味。

    她心满意足于孙子的能力和孝顺,生活再无他求。

    杨建设闻言也笑了,安慰老太太:“奶奶放心。”

    “我就直接给梁欢送过去啦!”

    聋老太太听后更加满意。

    人生在世,图的是什么?无非一日三餐、家庭和睦罢了!

    吃过饭后,聋老太太没回北屋,而是留在杨建设屋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