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8章 这种好事,杨建设自然乐意为之
    傻柱能答应?

    要是傻柱闹起来,

    全家都别想安宁。

    杨建设明白她的顾虑,

    \"听厂里的王队长说,傻柱今天还挺开心。”

    \"应该是二大爷闫埠贵要给傻柱介绍对象吧。”

    梁欢突然一惊:\"二大爷闫埠贵?他能介绍谁?\"

    杨建设解释道:

    \"你忘了?闫埠贵是老师,他介绍的肯定也是老师。”

    \"行了,别人的事别多管闲事,赶紧带孩子去洗澡。”

    梁欢当然喜欢洗澡。

    自从家里装了简易淋浴后,

    她最大的享受就是吃了杨建设做的美味饭菜,舒舒服服地洗个澡。

    小乐乐开心地喊叫,

    小姑娘喜欢玩水。

    一家人都洗完后躺进被窝里,

    杨建设小心地拿出一套第一套人民币。

    梁欢好奇地问:

    \"这些钱不是已经不能用了吗?\"

    \"你收集它们有什么用?\"

    杨建设格外珍视,

    \"现在看起来没价值,但你会看到它慢慢增值的。”

    \"这样的纸币,以后可能值一套房的钱。”

    梁欢听得半信半疑,

    \"你在骗人吧?\"

    杨建设当然没有骗人。

    皇城根的房子什么时候开始涨价的?

    九十年代!

    那时,这样的纸币能买下两三套四合院。

    杨建设不会一直握着这些纸币。

    纸币有它的升值上限,

    等达到高点时,换成几套四合院岂不是更好?

    杨建设不理梁欢的话茬。

    他开始教小乐乐认字。

    梁欢摇头感叹:“建设,这么早就要教乐乐认字?”

    杨建设毫不犹豫地说:“教员说过,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乐乐的学习绝不能松懈,不管怎样都不能放弃。”

    “不过别急,现在只是培养她学习的兴趣。”

    小乐乐突然问:“爸爸,我认真学习,是不是可以多吃你做的菜?”

    梁欢哑然失笑。

    这孩子,怎么总想着吃的!

    杨建设哈哈大笑:“只要你认真学,想吃什么,爸爸就给你做!”

    小家伙顿时来了劲儿,喊道:“我要学习!”

    杨建设点头说:“嗯,我们家乐乐以后会成为大学生。”

    梁欢笑着说:“乐乐才三岁半。”

    “你倒是想得长远。”

    杨建设笑着没说话,转身拿起钱币,耐心教小乐乐认字。

    自家闺女,将来一定是考大学的料。

    算算时间,等闺女到年龄,将是温格之后的第一代大学生。

    那时国家急需人才,她找工作完全不用愁,很多单位都会争着要。

    可以说,只要按部就班地发展,她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梁欢看着杨建设专注地教导女儿,随意说出的话都在引导小乐乐建立更多认知。

    忽然意识到什么,梁欢说:“我也得好好学习。”

    “不然将来孩子问问题,我连答案都说不出来。”

    第三轧钢厂常组织职工参加夜校补习。

    十个识字工人的工作效率远超一百个文盲。

    若想进步,没有知识可不行。

    梁欢虽不贪恋官职,但涨工资是真金白银的事。

    这种机会绝不能错过。

    于是,一大一小两个女人开始了学习。

    杨建设拿出两张一元纸币,教小乐乐认字。

    一张画上有工人和农民,

    一张画上是一座工厂。

    杨建设没让乐乐深究,

    只是让她看图认字,记住大概就好:

    “农民伯伯拿锄头耕种,工人伯伯用机器制造物品。”

    “这就是工厂,工人伯伯在里面做工。”

    小丫头思索片刻,

    问:“爸爸,这工厂是不是像你带我去过的那个?”

    杨建设点头笑答:

    “是的,很像。”

    “工厂很多,我们用的东西大多由工人伯伯制作。”

    小丫头惊讶地说:

    “工人伯伯真厉害!”

    显然,她以为是一个人做了所有东西。

    杨建设没有纠正,

    建立基础概念后慢慢完善即可。

    毕竟乐乐只有三岁半。

    学完后,

    杨建设小心收起画片,

    给女儿讲睡前故事。

    梁欢倚在一旁,

    静静打量男人。

    内心渐渐升温。

    这人怎么如此俊朗?

    待乐乐入睡,

    梁欢试探道:

    “建设,要不让乐乐跟太奶奶住一晚?”

    杨建设一怔,

    见妻子脸泛红晕,

    也觉心潮涌动,

    “行啊!”

    两人的呼吸交织。

    杨建设凝视熟睡的女儿,

    轻叹:

    “别胡思乱想,睡吧!”

    梁欢瞪他一眼,低声嘀咕:

    “谁说我不这么想。”

    怎能不想呢?

    孩子还在屋里。

    一夜辗转难眠,

    不知何时入梦。

    次日清晨,

    杨建设神色有些异样,

    赶忙换了套内衣,

    顾不上做早餐,

    先清洗干净。

    杨建设的加入带来了显着的优势,他年仅二十三岁,正值精力充沛之时,饮食规律且充足,作息良好,出现这样的状况实属正常。

    他又担心吵醒梁欢和乐乐,所以在清洗时格外谨慎,但这种情形实在令人尴尬。

    梁欢早已醒来,见状疑惑:“建设,你怎么一大早就洗内衣?”杨建设不愿多作解释,只说:“勤洗更卫生。”梁欢虽觉有理,却仍感内疚,觉得自己作为媳妇未尽到照顾之责。

    忽然间,她意识到问题所在,脸涨得通红,立刻安排乐乐跟太奶奶睡。

    杨建设心情激动,做饭时更加愉快。

    一家共餐后,杨建设照例送梁欢去上班,途中遇到傻柱。

    傻柱并无恶意,只是好奇:“建设,你的厨艺跟谁学的?听说比我还强。”昨日杨厂长的嗓音让第三轧钢厂震惊,傻柱自然也听到了,但他不服气,他的厨艺源自父亲何大清,乃正宗谭家菜传人,他自十几岁学徒便深知技艺不易,而杨建设怎会拥有如此高超的手艺?然而,杨厂长总不会选错人吧?

    杨建设笑道:“我在玉华台工作。”傻柱顿时哑口无言,玉华台可是京城淮扬菜的佼佼者,能在那儿工作,其厨艺无需置疑。

    傻柱自觉颜面尽失,闷闷不乐地推车离去。

    杨建设也深感佩服,他出门钓鱼时,许大茂和秦京茹居然刚起床,两人早餐竟是一锅炖肉!早饭吃肉,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向两人打了招呼后,杨建设径直前往什刹海。

    天气阴冷,但前来垂钓的人却不少。

    他请教几位老钓友:“今天鱼开口了吗?”众人纷纷摇头。

    杨建设疑惑,既然鱼不开口,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守候?

    一位老者解释道:“杨师傅,鱼不开口时,来的人反而更多。”临近冬天,市面上菜品减少,“捕获一尾鱼,够吃好几天呢!”众人连连附和。

    杨建设顿时明白。

    他有随身空间,储备的食材足够一家人吃三四年。

    可对他人而言,可选择的食材有限,只有白菜、萝卜、土豆等耐储存的蔬菜。

    肉类虽有,但需凭票购买,而即将到来的春节还需留些肉票备用。

    腌制食品如酱菜,也只能作为调味补充,并不能替代新鲜鱼肉的美味。

    众多钓友从钓王处购鱼,大多是为了自家食用。

    钓王捕获的鱼不仅体型大,味道也佳,深受家人喜爱。

    若靠自己垂钓,则很难收获。

    幸好有钓王在,即便天寒地冻,他们仍会早早赶来。

    自从钓王捕到一条六尺长的大鲤鱼后,围观者日益增多。

    若不早起,就可能错失这等价廉物美的机会!皇城根下的爷们虽然爱面子,但在为家庭谋福利时,定会放下身段。

    更何况,钓王的鱼无需凭票购买,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

    杨建设听后豁然开朗,他对此并无异议。

    国家形势如此,大家都有难处。

    随身空间里的鱼不仅能带来收益,还能惠及他人。

    这种好事,杨建设自然乐意为之。

    他并非圣人,若暴露异于常人的能力,只会招来麻烦。

    但他乐于在能力范围内助人,这符合华夏修身齐家的传统。

    杨建设忙碌地打窝、甩竿,看似勤勉,实则只是虚张声势。

    什刹海的鱼他根本看不上,随身空间中的鱼才是顶尖。

    抽竿十余分钟后,杨建设开始收成,引得旁观者惊叹不已。

    一分钟连续抽几竿,非一般人能做到,这背后是多年的功力。

    旁人只看到表面轻松,却不知其中艰辛。

    就像单手举起半小时,没几人能坚持。

    闫埠贵紧跟杨建设来到什刹海,心中雀跃。

    他明白跟对人就能维持每日一两块钱的收入,而这两日已赚三块六,远超上班所得。

    不同于他人因鱼少而放弃,闫埠贵决心尝试。

    杨建设怎么做,他就跟着学,但杨建设动作太快,他差点伤了腰。

    这世上很多事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闫埠贵依样画葫芦,竟真的钓上了一条黑鱼。

    这黑鱼虽是湖中霸主,但天冷觅食,不慎入了他的陷阱。

    闫埠贵喜不自胜,杨建设传授的方法果然奏效,只是稍显费力。

    不过,今日众人之中,唯他与杨建设有所收获,这份成就感让他乐不可支。

    杨建设自然瞧见了,心中暗喜,闫埠贵的成功恰好为他做了个好示范——按此法施钓,确能有所斩获,关键在于个人技艺。

    若非如此,人人空手而归,独你满载而回,岂不太离谱?

    杨建设心想:“待会儿得送条大鱼给闫埠贵当奖励。”旁边钓友议论纷纷:“杨钓王从不藏私,全盘相授。”众人皆点头称是。

    杨建设于什刹海垂钓多年,凡有疑问,他必知无不言,毫无保留。

    然而,众人虽听懂了道理,却需勤加练习才能融会贯通,且常新旧混淆。

    再者,杨建设诸多技法看似简易,实则不易掌握,非长时间磨炼难以精通。

    闫埠贵并不在乎他人评价,毕竟黑鱼已成囊中之物,实惠才是硬道理。

    他盘算着将这条鱼带回家,改善家中餐食。

    他也有些烦忧,自己月薪仅二十七块五,全家生计全靠这点收入,生活拮据。

    自从杨建设在家炖肉后,家中用餐氛围竟悄然变化。

    闻着肉香,喝着玉米粥,夹着咸菜,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易中海和刘海中常煮肉吃,整院子都是肉香。

    后来杨建设家不常炖肉了,闫埠贵刚放松些,许大茂却连着两天炖肉,这谁受得了?别说孩子,连他自己都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