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51章 他仔细观察甄尧,见其神色不似说谎。
    他仔细观察甄尧,见其神色不似说谎。

    “不过使君放心,我们在禹王城的人已将您和蔡公的家人送往无极县了。”甄尧抬眼望向王也,坦然说道,“此乃权宜之计,望勿见怪。”

    王也微笑回应:“我怎会不信你们,此乃上策。若是我决定,也会如此。”

    禹王城被围,蔡邕等人已脱险,王也犹豫是否出兵相救。

    于是,他召集郭嘉、徐庶、张辽等人商议。

    “使君,禹王城乃河东郡治所,若击败白波军,河东郡便归我们。”徐庶道。

    “我亦赞同。”郭嘉附和。

    张辽面露忧色:“使君,我军虽连胜几场,但士卒训练不足,且多新降之贼,仓促应战恐得不偿失。”

    “我会遵循使君命令,令下即战!”徐晃淡淡道。

    郭淮与赵云沉默,静待王也决断。

    王也心中反复权衡。

    据甄尧情报,白波军此次出动六万余人,不同于乌合之众的黑山军,其中至少两万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以麾下新兵对抗这些老手,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若失禹王城,王也的南扩之路将被截断,局限于太原郡,难以发展。

    正当王也沉思时,系统提示音响起。

    “选项一,不顾禹王城,奖励蚊帐一顶,夏夜无忧。

    选项二,解救禹王城,奖励水力机床技术,加速兵器制造。”

    望见水力机床,王也心有所动。

    若掌握此术,兵器制造速度将大增,一年之内组建军队亦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王也毅然选择了第二条路。

    但救援成功的前提是击败白波军,绝非简单出兵即可达成。

    如何获胜,成了棘手的难题。

    然而,出兵已是板上钉钉。

    王也定下了战略方向,众人随之探讨应对之策。

    郭嘉提议,兵力不占上风,需灵活机动,伺机而动。

    众人苦无良策,实力差距显而易见。

    最终,决定派遣两千骑兵、一万步兵及五千辅兵,合共一万七千兵马出征。五千辅兵原为战俘,负责运输及攻城器具。

    尽管这些辅兵出身黑山军,但与白波军素有旧怨,王也对他们并无叛变之忧。

    计划确定后,各司其职,大军整装待发。

    历经数役,王也的军队战斗力日渐增强,加之连连告捷,士气高涨,这让王也稍感安慰。

    夜深,王也回到后院,见双胞胎与张宁的屋内灯火明亮。

    他径直走向张宁的房门,轻敲门扉后步入。

    张宁已换上洁白长裙,清雅脱俗。

    见王也选择她的房间,心中泛起一丝喜悦。

    王也全神贯注于对抗白波军的策略,无暇顾及其他。

    张宁为他斟茶,见他眉头紧蹙,便以微凉的手指轻轻抚平,柔声问道:“夫君,有何心事,愿否告知于我?”

    王也望着张宁,叹了口气,讲述了救援禹王城的计划。

    张宁听后同样焦虑,沉思后道:“白波军的李乐曾是我父亲的部将,我去劝降他,应有七八分把握。”

    李乐为白波军将领,麾下万余人,未参与禹王城之战,但若能使其加入,将是一大转机。

    王也初闻甚喜,随即又摇头拒绝:“阿宁,此行太过凶险,我不能让你去。”

    他是真心担忧张宁的安危。

    张宁却笑道:“即便他不从,也不会伤我。”

    王也坚决反对:“不可,此事我自有主张。”

    张宁固执己见:“我想去,你拦不住。”

    王也无奈,自知武力不及,也无法囚禁,只得妥协:“好吧,但必须有护卫随行。”

    张宁自信无需护卫,王却坚持:“答应我,我才让你去。”

    张宁只好答应。

    王也言:“赵云将护你周全。”

    次日,王也唤赵云,详述情形,并重申张宁之重要。

    赵云受命,誓保张宁无恙。

    王也深信赵云,视其为守护张宁之最佳人选。

    赵云与张宁离去三日后,王也率军南下,万人同行,声势浩大。

    同行者有郭嘉、张辽、徐晃、莫石头、令狐剑及王家三子,而徐庶与郭淮留守晋阳。

    大军昼夜兼行,逾十日抵禹王城郊外,所幸城池未被白波军所占。禹王城雄伟,守军五六千人,粮草充沛,坚守十日无忧。

    王也遣斥候探敌,亦被白波军察觉。为避免两面受敌,白波军撤回攻城之师,列阵以对。然王也并不急于交战,于对岸扎营,与白波军隔河相望。

    两岸对峙,局势迷离。白波军未渡河攻击,王也无从主动出击。王也焦心等待张宁与赵云劝降李乐之讯。

    他远望白波军营地,对岸炊烟袅袅,军帐密布,犹如小城池。郭字帅旗下,白波军将领共进午餐。

    “王也名声在外!”

    帅案后,黑袍长脸中年男子,白波军统帅郭太低沉道:“闻其前次败黑山军,又平晋阳周边匪巢十余处,实非泛泛之辈!”

    “主公,黑山军之败,乃中王也之计,若正面相对,岂是对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粗犷大汉,满脸横肉,额有刀疤,啃着羊腿,满不在乎言。言语间,肉渣飞溅。

    “王也狡猾,不可小觑!”

    大汉对面,大眼宽脸男子忧虑道。

    “哈哈,杨凤,你被王也吓破胆矣!”

    刀疤脸大汉嘲笑宽脸男子。

    帐中众人虽未发笑,但面露讥讽。

    杨凤脸色骤变,怒极而唇颤,恨不得将对方置于死地。他曾以不足千人胜五千白波军,却为保命弃军而逃,沦为笑柄,实力锐减,渐被边缘。

    “哼!”

    他冷哼一声,猛地站起,向郭太抱拳道:“主公,我饱了,你们继续。”言毕,怒视刀疤脸一眼,甩袖大步离去。

    “废物!”刀疤脸掷剩骨于桌,冷哼道。

    “张老六,安静些!”郭太不悦地打断道,“杨凤说得对。我们这里,只有他与王也交过手,不能掉以轻心。回想你们十七八岁时,可敢刺杀董卓?”

    众人听后,沉默不语。

    是啊,年轻时的自己,哪有那份胆识?

    见众人无言,郭太笑道:“别太紧张,我们有六万人,远超他们,只要小心行事,不轻视敌人就好!”说完,他扫视了一圈,“谁愿去偷袭敌营?”

    “主公,我愿前往!”张老六毫不犹豫地请缨。

    “好!”郭太满意地点头。

    与此同时,在王也的营帐中也在讨论对策。

    “使君,我们扎营已久,对方却毫无反应,恐怕有诈!”郭嘉担忧地说。

    郭太是老将,经验丰富,否则怎能在河内、河东横行多年?

    “确实可疑!”张辽附和道,“他们人数众多,战斗力强,却迟迟不行动,不知有何打算!”

    “你们过于担心了!”徐晃不屑地笑道,“他们是被我们几次大胜吓破了胆,黑山军人数更多,不也败了吗?”

    “或许有这个原因,但正因如此,才更难对付!”郭嘉无奈地说。

    “为何?”王也不解地问。

    “若对方急躁,我们可利用其弱点,现在他们稳扎稳打,我们难以找到破绽!”郭嘉解释道。

    众人想了想,觉得郭嘉说得有道理。

    而且王也等人的补给线漫长,难以持久作战。

    商议没有结果。

    王也心想,不能一直等张宁的消息,如果那边没谈妥,岂不是白白等待?

    这天夜里,王也正在睡觉,突然被营中的喧闹声惊醒。

    “敌袭!”

    “敌袭!”

    士兵们大喊。

    王也急忙走出营帐,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只见军营北门,也就是后方,火光映天,喧闹不已。

    “快去了解情况!”王也吩咐门外的侍卫。

    侍卫很快回来报告:“禀使君,已经问清楚了,是白波军趁夜扎营,张将军和徐将军已经前去应对!”

    王也听后,稍微放心了些。张辽和徐晃都是大将之才,应该能妥善处理。

    回到帐内,王也让侍卫准备好热水热茶,边喝边等。

    这时,郭嘉也闻讯赶来,与王也一起品茶聊天。

    看着日渐憔悴的郭嘉,再看看空旷的营帐,王也深感缺乏谋士。

    郭嘉虽强,但也不能过度劳累。毕竟,他历史上英年早逝。

    王也深知这一点,发誓要改变命运,不让郭嘉早逝。

    想到此,王决定扩大招募贤才的范围。彼时,众多隐士能人如太史慈、荀攸、顾雍等仍在搜求之中,而甄尧出使在外,音讯全无。

    王正与郭嘉品茗之时,北门处,张老六惊愕地目睹长枪兵如壁垒般逼近。

    今夜,他自告奋勇夜袭。起初,一切顺利,他领四千兵马突袭晋阳军后方,守门士兵措手不及,营门瞬间告破。

    然而,乐极生悲,营内竟藏有另一道门。原来,王也的军营巧妙地设计了瓮城。

    张老六怒不可遏,攻势受阻,久留敌营危机四伏。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强攻。

    终于,第二道营门也被攻破,眼前出现了一支千余人的长矛方阵。

    张老六见状,心生寒意。这些长枪兵左手持圆盾,右手执长枪,身披重甲,头戴铁盔,铁面护具更是让人胆寒,装备精良至极。

    张老六不知,此乃陌刀队的前身,因陌刀短缺,暂且以长枪替代。士卒的盔甲皆为缴获后改制,王也为此投入大量资金,虽样式不同,但千人列阵,气势磅礴,令人心生畏惧。

    张老六艰难吞咽,环顾四周,手下们眼中尽是恐惧。

    他怒喝道:“是爷们就别退缩,他们人少,我们四人战其一,冲啊!”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