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1章 模式最终确定
    晨光依旧温柔地洒在会议厅的长桌上,纸张翻动的声音此起彼伏。黄蟹坐在主位,手里握着一支笔,时不时在文件上圈圈画画,眉头时而皱起,时而舒展。

    “老板,”小李端着一杯咖啡凑过来,“你已经盯着这份草案看了十分钟了,是在等它自己跳起来跟你握手吗?”

    “我是在等它给我一个惊喜。”黄蟹头也不抬地说,“比如突然冒出一句‘其实我早就完美了’。”

    “那它没回应你,说明它还没准备好。”

    “是啊。”黄蟹叹了口气,“不过咱们也没时间让它慢慢成长了。三天,必须搞定。”

    ——

    这是一场最后的评估会,也是决定管理模式最终版本的关键会议。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各地代表、管理专家、还有几个临时被拉来当气氛组的小年轻。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轻微的紧张感。

    “各位,欢迎来到‘模式定稿听证会’。”黄蟹站起身,手一挥,投影屏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标题:《联盟统一管理模式最终草案》。

    “这次不是草案草案再草案了,是最终版。”他严肃地说,“如果谁再提出颠覆性修改,我就请他负责写下一版。”

    众人笑出声来。

    “好,现在我们开始。”黄蟹翻开第一页,“先回顾一下大家之前的意见和建议,然后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讨论很快进入正题。有人指出某条政策在偏远地区可能执行困难,有人担忧监督机制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还有人对资源调配的比例提出了质疑。

    “我觉得这个比例有点偏北边了。”一位来自南方的代表皱眉,“我们那边气候干燥,农业产出本来就低,按这个比例分配,恐怕撑不了多久。”

    “这个问题我们在上次就提过。”戴眼镜的老学者推了推镜框,“当时建议引入浮动系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浮动系数确实是个办法。”黄蟹点头,“但得防止某些地方借机浑水摸鱼。”

    “那就加个限制条件呗。”穿皮甲的汉子咧嘴一笑,“比如每年只能调一次,还得经过中央审核。”

    “听起来不错。”黄蟹一边记下一边说,“看来我们的草案又进化了一点。”

    就在大家热烈讨论时,角落里一位代表轻声说了句:“其实有个地方,你们可能忽略了。”

    所有人转头看向他。

    “哪里?”黄蟹问。

    “西北边境的一个自治村。”那位代表缓缓说道,“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几乎不依赖外部支援,自给自足。如果按照现在的管理模式,可能会让他们失去自主权。”

    “这点确实需要注意。”黄蟹沉思片刻,“我们不能一刀切,得给他们留点弹性空间。”

    “可以考虑设立特别行政区?”小李试探性地问。

    “嗯,这个思路可以借鉴。”黄蟹点头,“回头安排专人去调研,看看能不能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的独立管理体系。”

    那位代表微微点头,没再说什么。

    ——

    时间紧迫,会议节奏加快。

    每一条意见都被认真记录,每一个分歧点都由专家进行解读,黄蟹则在中间不断协调、折中、整合。

    “老板,你是不是偷偷学过心理学?”小李悄悄问他。

    “没有的事。”黄蟹一脸无辜,“我只是太了解人类了——他们想要的不是绝对公平,而是感觉公平。”

    “高!实在是高!”小李竖起大拇指。

    “别夸我,夸我的系统。”黄蟹眨眨眼。

    “哪个系统?”

    “百倍暴击系统啊。”他压低声音,“每次遇到难题,它都能让我灵光一闪。”

    小李愣住:“……你又来了。”

    “开个玩笑嘛。”黄蟹笑着摆摆手,“继续开会。”

    ——

    三天过去,草案终于完成最后一次修订。

    会议室里,众人看着屏幕上那个最终版本,神情各异。

    “各位,”黄蟹站起身,“这是我们共同打磨出来的成果,也许不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实用的。”

    “老板,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事不可能做成。”一位军事代表开口,“没想到真整出个像样的方案来了。”

    “我也觉得挺神奇的。”黄蟹笑道,“毕竟我们这些人,性格不同、背景不同、连吃面口味都不一样。”

    “你还别说,昨天就有个代表因为辣椒油放多了差点掀桌子。”小李插嘴。

    “所以啊,能达成共识不容易。”黄蟹举起手中的文件,“接下来就是实施阶段了。”

    ——

    为了确保新模式顺利落地,黄蟹立刻组建了培训小组。

    “我要挑最靠谱的人。”他对人事部负责人说,“最好是干过基层工作、脾气好、耐心足的那种。”

    “老板,你这是要办幼儿园吗?”负责人忍不住问。

    “差不多。”黄蟹耸肩,“这群新人面对新模式的时候,反应跟幼儿园小朋友差不多。”

    培训教室很快布置好了,黑板上写满了流程图和关键节点,桌椅整齐排列,每人面前还有一本厚厚的《操作手册》。

    “老板,这手册够厚的。”小李翻了翻,“比我都重。”

    “知识的重量嘛。”黄蟹拍拍他的肩膀,“走吧,第一节课我亲自讲。”

    “你?”

    “怎么,不行?”

    “行行行。”小李赶紧点头,“就是希望你别把培训课讲成脱口秀。”

    “放心。”黄蟹自信满满地走进教室,“我可是外卖员出身,讲解路线从来不含糊。”

    教室里坐满了人,都是即将参与实施的新成员。

    “各位,欢迎来到‘从零开始搞管理’培训班。”黄蟹站在讲台前,背后写着一行大字:《新模式实操指南》。

    “首先声明一点,”他清了清嗓子,“这不是理论课,是实战训练营。你们学完之后,就得直接上岗。”

    “老板,”有人举手,“这些流程会不会太复杂了?”

    “不会。”黄蟹笑着回答,“只要记住三个核心原则就行:灵活、透明、反馈快。”

    “具体怎么操作呢?”

    “很简单。”黄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流程图,“第一步,接收任务;第二步,分解目标;第三步,执行并记录;第四步,汇报结果;第五步,接受反馈;第六步,优化改进。”

    “看起来好像不难。”

    “当然不难。”黄蟹点头,“但最难的是坚持。”

    “老板,”又有人问,“万一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

    “问得好。”黄蟹竖起一根手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设‘特别处理通道’。遇到无法套用标准流程的情况,可以直接上报,由专家团队判断如何应对。”

    “明白了。”

    “那我们就开始讲课吧。”黄蟹转身写下第一个重点,“今天的内容是——如何快速掌握新模式的核心逻辑。”

    教室里响起笔记翻动的声音。

    窗外,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亮了每个人的笔记本。

    而在某个角落,一张纸上写着一句话:

    “注意:部分流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技术适配问题,请提前测试。”

    没人注意到这句话,但它就像一颗种子,悄悄埋下了未来的剧情线。

    ——

    两日后,培训结束,全员考核通过。

    黄蟹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远处忙碌的身影,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老板,下一步是什么?”小李递上一杯咖啡。

    “下一步?”黄蟹接过杯子,轻轻抿了一口,“是正式启动。”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是啊。”黄蟹点点头,“虽然还有很多未知数,但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他放下杯子,拿起通讯器。

    “通知下去,新模式将于明日正式启动。”

    话音落下,窗外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泥土与阳光的味道,也带来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