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4章 女儿北京归来
    看着眼前这便捷又热闹的采购场景,我不禁感叹,如今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只要有钱,办年货很快就能买全。

    钱就像一把万能的钥匙,想开哪扇门就能开哪扇门,无论是想吃的、想穿的,还是想用的,只要花钱,都能轻松买到,没有钱还真是万万不可能的。

    我在集市里转了大半天,花了四百元,年货基本上就办齐了。

    鸡肉、鱼肉、猪肉买了些,新鲜的蔬菜也挑了几样,还有瓜子、糖果、对联这些过年必备的东西,样数都齐了,只是每种的数量都不多。

    其实我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过了大年初一,集市和超市就都开门了,什么东西都有卖的,根本不用囤太多。再说了,现在天气虽然冷,但买多了吃不了还是会坏,尤其是蔬菜,放不了几天就不新鲜了。

    正月里的蔬菜虽然贵了点,但那也比买回一堆吃不了烂掉强,这样每次吃的时候都能吃到新鲜的,口感也好。

    况且,正月里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这家子请吃饭,那家子邀做客,说不定一天都不在家里吃一顿饭,买太多年货也是浪费。

    想到这里,我拎着手里的年货,心里满是踏实,觉得这样既省心又划算,还能好好享受过年的热闹与温馨。

    20 到下午 5 点,下班铃声刚响,我就迫不及待地收拾好桌上的文件,快步走向更衣室。

    心里惦记着要去胶州北站接女儿,手上的动作都比平时快了几分。

    换下身上藏青色的工作服,我从衣柜里拿出早就备好的黑色羽绒服 —— 这是去年过年给自个儿买的,保暖又耐脏,拉上拉链,瞬间就隔绝了车间里残留的寒气。

    下身是一条灰色的休闲裤,松紧腰设计穿着舒服,跑上跑下也方便。最后换上御寒的高筒黑色棉皮鞋,鞋帮到脚踝,里面的绒毛又厚又软,踩在地上稳稳当当,就算在外面站久了也不怕冻脚。

    收拾妥当,我拎着车钥匙就往停车场走。

    我们单位在北关,离胶州北站不算远,平时开车也就 15 分钟的路程。

    女儿的高铁是下午 5 点半到站,我提前下班出发,到车站时还能服余 15 分钟,时间掐得刚刚好,一点儿也不赶。

    刚拐到通往车站的那条路,就看见路边早就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轿车,红的、黑的、白的,一辆挨着一辆,像一条长龙。

    我放慢车速,沿着路边慢慢找空位,可瞅了半天也没见着一个空当,只好跟在最后面排队。

    后来才知道,原来在女儿那趟车之前,还有好几趟车次陆续到站,不少接站的人早就来了,把能停的地方都占满了。

    时不时还有公交车慢悠悠地靠站,下来一群拖着行李的旅客,出租车也在旁边不停地穿梭,想找个机会拉上客人。

    我只能跟着前面的车,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挪,挪几米就停一会儿,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盼着前面的车能快点接上人离开,好给我腾出个位置。

    好不容易挪到车站附近,我终于找了个空位把车停好,赶紧下车往车站大厅走。

    远远望去,胶州北站的欧式风格建筑格外显眼 —— 米白色的外墙搭配着深褐色的尖顶,窗户是拱形的,上面还雕着精致的花纹,门口的立柱又高又粗,透着一股庄重又典雅的气息。

    想起之前查过的资料,这车站位于青岛市胶州市胶莱镇白家屯村北,离胶州市区中心有 15 公里,设有 4 条到发线,还有两座 500 米长的侧式站台,规模不算小,来往的旅客也多。

    我站在车站出口处,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离高铁到站还有几分钟。

    正等着,手机 “叮” 地响了一声,是女儿发来的微信:“爸,我出检票口啦!” 我心里一紧,赶紧往出口里面凑了凑,生怕错过了女儿的身影。

    还担心她路上拿太多东西累着,毕竟以前每次回来,她都要背个大书包,手里还拎着好几个袋子。

    就在这时,我老远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 女儿穿着一件白色的羽绒服,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下身配着一条浅蓝色的牛仔裤,显得利落又精神,头上还戴着一顶土黄色的圆形帽子,帽檐压得不算低,露出一截乌黑的头发。

    她手里只拖着一个银色的行李箱,脚步轻快地朝我这边走来。

    “爸,你早来了!” 女儿看见我,眼睛一下子亮了,加快脚步走到我面前,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却难掩见到我的喜悦。

    我笑着点点头,伸手帮她提过行李箱,掂量了一下,不算太重:“是的,害怕耽误时间,必须提前来。” 顿了顿,我又疑惑地问:“你就拿一个行李箱,其他的呢?以前不都要带好些东西吗?”

    女儿听了,忍不住笑了:“爸,如今谁还带那么多东西啊!除了我的笔记本电脑和几件常用的衣服放在行李箱里,其他的行李我都随车托运了。

    咱们到家,行李也差不多能到了,多方便。不像你们以前,不管什么都得亲自扛着,大包小包的,累都累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听着女儿的话,心里也跟着感慨,现在的交通是越来越方便了,不像以前,出门一趟要带那么多东西,光拎着就够费劲的。

    看着眼前亭亭玉立的女儿,再想想她小时候第一次离开家去外地读书的模样,不知不觉间,孩子已经长大了,也懂得照顾自己了。

    我伸手接过女儿的行李箱,金属拉杆在掌心留下一丝微凉的触感,心里却忍不住琢磨:如今的孩子和我们以前的想法真是天差地别。

    我们那时候出门,凡事都先想着怎么省钱,买东西要货比三家,行李能自己扛就绝不花钱托运,哪怕累得胳膊发酸,也觉得是省下了一笔开销。

    可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怎么省事、怎么舒心,花钱买方便成了常态。时代真的变了,连带着人的想法也跟着不一样了,倒也不是说哪种好哪种坏,只是这日子越过越便捷,孩子们也不用再受我们当年的那份罪了。

    我拎着行李箱往停车的方向走,女儿跟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路上的见闻,偶尔还指着广场上的路灯笑:“爸,这路灯比去年亮多了。”

    我抬头一看,可不是嘛!冬天的白天本来就短,还没到六点,天就已经暗了下来,深蓝色的夜空像一块浸了墨的布,慢慢罩住了整个车站广场。

    但广场上的路灯早就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线从灯杆顶端洒下来,在地面上投下一个个圆形的光斑,照亮了行人的脚步,也像是开启了它们的 “夜班工作时间”,默默守护着每一个赶路的人。

    走到车旁,我掏出钥匙按了一下,“嘀” 的一声,车门解锁了。

    我示意女儿上车开车,她却有些犹豫地摆摆手:“好长时间没握方向盘了,有点忘了,手生得很,没感觉了。”

    我听了忍不住笑,拍了拍车门:“没事,老爸在一旁给你指挥着,用不了五分钟就能熟悉过来。你先慢点开,不用急,只要别剐蹭到别人就行。”

    女儿这才放心地拉开驾驶座的车门坐了进去,我把行李箱放进后备箱,也坐进了副驾驶。

    她插上钥匙,双手轻轻搭在方向盘上,先是深深吸了一口气,眼睛盯着前方的挡风玻璃,静静地想了一会儿,像是在回忆开车的步骤,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过了几秒,她才缓缓转动钥匙,汽车引擎发出一声平稳的启动声,慢慢驶出了停车场。

    我坐在旁边,没有催她,也没有多说话,只是眼睛留意着周围的车况。

    刚开始女儿的车速还有些不稳,方向盘也偶尔会轻微晃动,但开了没多远,我就发现她渐渐找到了感觉,车速平稳了许多,方向盘也握得更稳了。

    只有在遇到拐弯的时候,我才会偶尔提醒一句:“拐弯前必须提前减速,这样车才能稳,不会晃得厉害。”

    快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我又指着前方的交通标志说:“前面有超速违章牌照,稍微把速度降一点,别超了速。

    还有前面的红绿灯,也得提前减速慢行,万一绿灯突然变红灯,急刹车容易出危险。” 过了路口,路边时不时有电动车驶过,我又接着叮嘱:“特别要注意骑电动车的人,他们的举动有时候没什么规律,不可预判,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变道了。

    就算真出了事儿,责任不在咱们,但按照规矩,通常会判电动车是弱者,到时候咱们就算有理,也得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还是多留意点好。”

    女儿一边听一边点头,时不时应一声 “知道了爸”,手上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

    路灯的光线透过车窗照在她的侧脸上,我看着她认真开车的模样,突然觉得孩子真的长大了,虽然偶尔会依赖我们,但已经能独自应对很多事情了。

    夜色渐浓,车窗外的街景缓缓向后退去,车厢里很安静,只有引擎的轻微声响和我们偶尔的对话,却让人觉得格外温暖。

    车稳稳地停在居民楼楼下,昏黄的楼道灯透过窗户映在地面上,带着几分熟悉的暖意。

    我先下了车,绕到后备箱旁,打开后箱盖,将女儿的银色行李箱拎了出来 —— 箱子不算重,但一路奔波,外壳上还是沾了些灰尘。

    女儿也跟着下了车,伸手想帮忙,我笑着把箱子往她那边递了递:“一起抬着,省点劲。” 她接过箱子的另一端,我们俩并肩往楼道口走。

    我住的楼不算高,总共三层,我家在二楼,楼下是间门头房,所以从地面往上数,门头房的房顶刚好到二楼的窗台,看着倒像是多了半层。楼道里的台阶有些磨损,边缘被踩得光滑,墙面上还留着几处孩子涂鸦的痕迹,虽不精致,却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女儿走在前面,脚步轻快,行李箱的轮子偶尔磕在台阶上,发出 “咚咚” 的轻响。我跟在后面,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悄悄盼着她等会儿看到新家的反应。

    很快就到了二楼门口,我停下脚步,准备掏钥匙,可女儿却没停,还提着箱子往上走,脚步丝毫没放慢。

    我忍不住喊住她:“到家了,还往上走?再走就到三楼了。” 女儿闻声停下,转过身来,一脸疑惑地看着我,又看了看眼前的红色防盗门,挠了挠头:“到了?不对啊,我记得咱们家的防盗门不是这个红色,是草绿色的呀,我没记错吧?”

    看着她困惑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 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自从去年决定重新装修房子,我就没跟女儿提过一个字,就是想等她回来给她个惊喜。

    我从口袋里掏出钥匙,递到她面前,故意卖关子:“你打开门看看就知道了,保证没让你走错地方。”

    女儿半信半疑地接过钥匙,手指捏着钥匙柄,犹豫了一下才插进锁孔。

    “咔嗒” 一声,锁开了,她轻轻推开房门,先是探进头看了一眼,紧接着,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嘴巴微微张开,惊喜地喊出声:“哇,老爸,你太棒了!这也太好看了吧!”

    我跟着走进屋,看着女儿兴奋地在客厅里转来转去,心里满是欣慰。

    原来的旧沙发换成了浅灰色的布艺沙发,上面铺着她喜欢的卡通图案靠垫;

    墙面刷成了温暖的米白色,挂着我们俩去年一起拍的合照;

    阳台的窗户换成了落地窗,拉着浅色的纱帘,虽然是晚上,却也能想象到白天阳光洒进来的样子;

    就连她以前的房间,我也重新收拾了,衣柜换成了推拉门的,书桌上还摆着她爱吃的零食。

    女儿走到沙发旁,伸手摸了摸沙发的布料,又跑到自己房间门口看了看,转过头来,眼睛里闪着光,笑着说:“老爸,这回我真真切切体会到家的感觉了,比以前温馨多了!

    你什么时候偷偷装修的,居然一点都没告诉我!” 看着她开心的模样,我也笑了:“就是想给你个惊喜,知道你在外头想家,回来能住得舒服点。”

    楼道里的灯光透过敞开的房门照进来,映着女儿的笑脸,这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看着女儿满脸惊喜的模样,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谦虚:“怎么样,还行吧?时间有点仓促,装修加上收拾也就一个多月,老爸能力有限,只能收拾成这样了,你要是觉得哪里不合适,回头咱们再改。”

    其实为了这次装修,我前前后后操了不少心,从选材料到盯施工,每天下班都往工地跑,就怕哪里做得不好,现在看到女儿满意,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女儿连连摇头,眼睛还在屋里四处打量,语气里满是感慨:“太好了!真的太好了!我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家的温暖了。

    你不知道,我在北京呆了五年,一直租着一间小破屋,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连转身都费劲,一个月房租就要一千五百元,而且房东还要求一交就是一年的房租定金,一下子要拿出一万多,当时差点没凑够。

    每天下班回去,看着那狭小的空间,真的住够了,早就想有个像样的家了。” 她说着,伸手摸了摸旁边的新衣柜,指尖划过光滑的柜门,眼神里满是向往。

    女儿的目光从客厅移到卫生间,又转到厨房,每看到一处变化,都忍不住发出惊叹。

    “爸,门窗都换了呀!以前那扇木门老响,现在这扇隔音肯定好。卫生间还加了热水器,以后洗澡再也不用等烧水了!”

    她走进厨房,看着崭新的天然气灶台和橱柜,笑着说:“厨房里的一切都改成天然气了,比以前用煤气罐方便安全多了。”

    我跟在她身后,一一给她介绍:“地面换成了灰白色的木地板,好打理,脏了擦一擦就行;墙壁贴了白色带有暗花的壁纸,看着亮堂,也温馨;衣柜都是定制的,能装不少东西,你以后的衣服再也不用堆得乱七八糟了。”

    说着,女儿又看到了客厅里的电视和空调,眼睛瞪得更大了:“两台空调、洗衣机、电视都换了呀!这电视还是台式七十五英寸的,以后看电影肯定过瘾!”

    她走进卧室,看到新换的床和席梦思垫子,忍不住坐了上去,弹了弹床垫,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卧室的床也换了,这席梦思垫子真软,今晚终于能睡个好觉了,在北京那硬邦邦的床,我早就睡够了。”

    我笑着补充道:“为了让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我还安装了一台空气净化器,虽然刚收拾完屋里也没什么气味,但放着总能防备一下,对你的身体也好。

    我在自己卧室安了一台电脑,晚上没事的时候可以写写东西,方便得很。你的卧室我也给你安了电脑桌,你平时办公、看书都能用,你的书啊、文具啊什么的,都可以摆在上面,不用再乱糟糟的了。”

    女儿听完我的话,眼眶微微有些发红,突然上前给了我一个轻轻的拥抱,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老爸,你真好!我真想回来,不想在北京待了。

    在外面天天吃外卖,早就吃够了,油盐重不说,还不卫生。北京的沙尘暴也吸够了,这几年我还得了轻微的鼻炎,估计就是跟那边的空气有关,一刮风到处都是黄沙,出门都得戴口罩,太难受了。”

    我拍了拍女儿的背,心里满是心疼:“北京也就是个政治中心,其他方面确实不怎么样。

    住房贵得离谱,空气又不好,沙尘暴年年有。我三十年前去过一次,感觉那里的节气都没有咱们青岛四季明显,春天不像春天,冬天也不像冬天,空气更是没法跟咱们这里比,咱们青岛靠海,空气湿润,还干净。

    而且北京的高学历人才太多了,一抓一大把,竞争压力大不说,找对象也难。你也不小了,都快三十了,女孩子不要等年纪太大了再找对象,这可不是菜市场买菜,有钱就能掏钱买到的。

    找对象关乎以后的家庭,还得看两个人的性格合不合、学历匹配不匹配这些原因。你没发现吗?那些年龄大了还没对象的,大多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么是眼光太高,要么是性格不合,要么是条件不匹配。

    所以啊,你明年看看就回来吧,回到青岛找份工作,安安稳稳的,早点找个合适的对象结婚,你安了家,老爸也就没有心事了。”

    女儿靠在我肩上,轻轻点了点头:“爸,我知道了,我明年真的考虑回来,在这里才有家的感觉。” 看着女儿依赖的模样,我心里暖暖的,只盼着她能早点回来,在身边安稳生活,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