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7章 我决定写一篇散文《竹》
    窗帘缝隙里漏进的第一缕微光还带着蓝调,我便睁开了眼。

    没有闹钟尖锐的催促,没有工作日清晨必须立刻起身的紧迫感,只是像身体里装着一枚精准的生物钟,到了五点整,意识就从朦胧的梦境里轻轻浮了上来。

    侧耳听,窗外的世界还浸在未完全苏醒的静谧里。

    楼下法桐树的叶子偶尔被风拂动,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大地还没睡醒时的呓语;远处传来几声零星的鸟鸣,不是白日里热闹的合唱,只是两三声试探般的啼叫,仿佛在确认新一天是否真的到来。

    室内更静,床头柜上的时钟秒针滴答走着,节奏缓慢得像是在配合这清晨的慵懒,却又准确地印证着我醒来的时刻 —— 不多一分,不少一秒,就像过去无数个日子一样。

    我没有急着起身,而是保持着平躺的姿势,感受身体从睡眠中苏醒的细微变化。

    指尖先是有了轻微的知觉,接着是手臂,然后是双腿,像是有股温和的力量慢慢流过四肢百骸,驱散了残留的睡意。眼皮不再沉重,视线逐渐清晰,能看清天花板上吊灯投下的微弱阴影,能分辨出窗帘布上细小的纹路。

    这种自然苏醒的感觉,比被闹钟惊醒时的慌乱舒服太多,没有心跳加速的紧张,没有头脑昏沉的困顿,只有一种从容的、与时间合拍的平和。

    想起刚开始养成这个习惯的时候,还是十几年前在学校备考的日子。

    那时候为了挤出更多学习时间,每天定好五点的闹钟,强迫自己早起。起初的日子格外艰难,寒冬里被窝的温暖总让人忍不住赖床,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往往要挣扎好几分钟才能坐起身。

    可慢慢坚持下来,身体竟渐渐适应了这个节奏,后来就算关掉闹钟,到了五点也会准时醒来。

    如今早已不用为备考奔波,工作日也能稍晚些起床,但这个刻进骨子里的习惯,却像老朋友一样,陪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从未缺席。

    窗外的光线渐渐亮了些,蓝调慢慢褪去,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橘色。

    我深吸一口气,闻到了空气中带着的清新气息,那是清晨特有的、混合着露水与草木味道的芬芳。

    没有工作日的匆忙,没有琐事的烦扰,这一刻的时光,安静得让人满心欢喜。

    我知道,接下来的一天,我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读一本喜欢的书,做一顿可口的早餐,或者只是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太阳慢慢升起。

    这种多年养成的自然醒,早已不只是一个习惯,更像是一种与时间的默契。它让我在每个周六的清晨,都能第一时间拥抱这崭新的一天,感受着这份独属于清晨的宁静与美好,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温柔的期待。

    我决定写一篇散文《竹》,我喜欢竹的挺拔、坚韧、虚心、有节气,反感有些人虚伪、阿谀奉承的人,于是写下了:

    做人要如竹:

    竹,是四君子之一。之所以被排列在“梅兰竹菊”其中,就是因为它有君子之风。

    何为君子,就是做人坦坦荡荡、品行高尚、贤德之人。孔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意子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光想着自己,应胸怀天下。

    竹,从破土而出到亭亭而立、枝繁叶茂,可以说是一生生机勃勃,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它从不埋怨风雨霜雪对它的肆虐,即便上面的风给它很大的压力,它也不会将不满的情绪发泄在周边的竹林。

    竹,独立向上,从不诋毁、嫉妒、怀疑他人,可以说是高风亮节、风骨照人。

    它从来没有私心杂念,不去为了一些私欲而被他人鄙视,它把自己言行举止都展现在晴朗的天空之下,谁都可以看的见。

    竹,它的叶子像一把把柳叶刀,它不是扎向人的心,而是用岁月的刀,一边雕刻着创业的沧桑,一边雕刻着一个企业的辉煌。

    竹,它有良好的韧性和耐性,它有着一个真正男子汉的心胸。坚持不懈、理智、冷静。

    有人说自己不喜欢竹,说竹可惜无心。竹不是无心,而是心胸宽广、

    能容纳大海、山川,超越自我。

    爱竹。笔直挺拔,是它的正直。

    爱竹。外实内空,是它的虚心。

    爱竹。高风亮节,是它的骨气。

    前几天午后,阳光透过茶馆的玻璃窗,在木质桌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我和几位老同事围坐在一起,面前的茶杯冒着袅袅热气,话题从当年一起加班赶项目的趣事,慢慢聊到了如今青岛的变化。

    老张抿了口茶,笑着说:“你们知道不?青岛北站到胶州火车北站的地铁早就开通了,我上周还坐了一趟,又快又稳,比开车方便多了。”

    “地铁开通了?” 我手里的茶杯顿了一下,温热的茶水差点晃出来。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久久没有平息。

    我下意识地抬头看向窗外,马路上车水马龙,远处的高楼鳞次栉比,这座城市这些年的变化确实日新月异,可我怎么也没想到,地铁竟然修到了家门口附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掐指一算,我已经有三十多年没坐过地铁了。

    上一次坐地铁,还是年轻时在外地出差。记忆早已模糊,就像蒙了一层薄纱,只剩下几个零碎的片段在脑海里打转。

    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背着沉甸甸的公文包,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

    车厢里挤满了人,连转身都困难,空气里混杂着汗水、香水和早餐的味道。

    列车启动时,耳边传来 “呼呼” 的风声,像是在耳边呼啸而过,车身偶尔会轻微晃动,我紧紧抓着扶手,生怕自己被挤倒。

    那时候只觉得地铁是赶时间的工具,满脑子都是赶紧到达目的地,根本没心思去感受它的样子。

    如今再想起那段往事,心里竟生出几分感慨。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我从青涩的年轻人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当年坐地铁的窘迫与匆忙,也成了记忆里的一段旧时光。

    而现在,听说家门口也通了地铁,我心里满是期待,像是孩子盼着过年一样,按捺不住的激动。

    我开始在脑海里想象现代地铁的样子。

    它会不会像电视里看到的那样,车厢宽敞明亮,座位整齐排列?会不会有清晰的路线图,再也不用担心坐错站?会不会有方便老人的扶手和座位,还有清晰的语音播报?一个个疑问在心里冒出来,也让我更加迫切地想亲自去体验一番。

    回到家后,我特意找出手机,搜索青岛北站到胶州火车北站地铁的相关信息。

    看着屏幕上显示的站点列表、运行时间,还有网友分享的车厢内部照片,我忍不住笑了起来。照片里的地铁车厢干净整洁,灯光柔和,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完全没有当年拥挤嘈杂的样子。

    我还特意查了从家到地铁站的路线,步行只要十分钟,很方便。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对着自己的影子说起了这件事,心里满是兴奋:“家乡门口通地铁了,这周末我想去坐一次,好好感受感受现代地铁的魅力。”

    影子笑着点头:“好啊,我陪你一起去,咱们也体验体验新时代的便利。”

    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周末坐地铁的场景。

    我想象着自己走进宽敞的地铁站,看着自动售票机,学着年轻人的样子买票;想象着站在站台上,看着地铁缓缓驶来,车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清爽的风扑面而来;

    想象着坐在地铁里,看着窗外的风景快速后退,耳边没有刺耳的噪音,只有轻柔的语音播报。

    三十多年的时光,改变了太多东西,可那份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期待,却从未改变。这周末,我一定要踏上那趟地铁,去感受现代交通的便捷与魅力,也去圆自己一个跨越了三十年的地铁梦。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