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章 赋狂纸价高
    1.王献之:顶十八口大缸做戏

    没有人可以阻挡,王献之对书法的热爱。

    门口的十八口大缸,就足以证明他的坚强意志。

    到了清朝,有一个茅十八的男人加入天地会。

    凭着强烈的精神力量,走上了反清复明的道路。

    当然,这是后话,但也足以说明十八口大缸的影响力。

    王献之的老爸是王羲之,人送外号“书圣”。

    永和九年,以组织兰亭雅集而为世人所称道。

    他在席间所作《兰亭序》,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毫无疑问,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在书法上面的天赋。

    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组建了自己的粉丝团。

    每次举行笔会,都是全城轰动的大事。

    不过说起王献之,最轰动的莫过于二婚那档子事。

    王献之二婚的对象,是离婚的新安公主。

    当时这两个人,情况都比较特殊。

    一个是女人不能生,感情靠了岸。

    一个是男人被流放,婚姻断了线。

    在晋孝武帝的关照下,两个人走到一起。

    新婚当日,全城烟花漫天,一片祥和气氛。

    芙蓉帐里,虽称二对新人。

    锦绣裳中,各出两般旧物。

    从此,王献之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完)

    2.张协:自娱自乐的潇洒哥

    诗酒趁年华。

    张协行事,求的是一份潇洒。

    他的一生,做了两件事。

    一件事是做官,和文字打交道。

    处理日常的公文,以汇报日常工作为主。

    草拟各种文件,以督促落实为主。

    每天,参加不同的会议和酒局。

    每月,都要出差交流个一两天。

    每年,都要拜一下孔老夫子,搞一点个人信仰。

    另一件事是归隐,还是和文字打交道。

    翻看前人的诗作,感受大气磅礴,或者水月风光。

    迸发诗意和才华,在纸上行云流水。

    每天,多写个两三首,赚个版权费。

    每月,参加一次雅集,和阔别已久的诗友叙旧。

    每年,都要给祖先磕头烧黄纸,告诉他们自己很好。

    做官,还是归隐,对于张协来说差不多。

    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在什么地方舞文弄墨,消遣人生。

    没有人可以阻挡,一个以爱好活着的人。

    他的存在,通常是抛开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特殊的存在。

    他们是特立独行,孤芳自赏的一族。

    即便彼此不认识,但惺惺相惜,产生共鸣。(完)

    3.顾恺之:画画的人生好舒适

    画画,开始是顾恺之的兴趣。

    只是他也没曾想过,自己的画会如此畅销。

    让他不仅收获了名誉,更收获了金钱。

    靠才艺吃饭的人,吃啥总是觉得特别香。

    毕竟,给自己打工,那是一份事业。

    给别人打工,那是一份职业。

    事业心和职业心,差一个字,却差十万八千里。

    画画,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哪怕窗外车轮滚滚,人声鼎沸,都不关己。

    龙飞凤舞,全凭自己的兴致来主宰。

    提笔泼墨,任由自己的喜好来决断。

    天地间,唯我独尊,好不自在。

    说起当官,顾恺之一颗心悬到嗓子眼。

    处理鸡毛蒜皮的公务文案,还是简单的事情。

    最麻烦的是吃喝玩乐,要看人家的脸色。

    点头哈腰,阿谀奉承不说,最要命的是站队。

    一旦队伍站错了,小则军棍五十,大则小命不保。

    所以,顾恺之看透了官场的是是非非。

    做过官,担任过某个职务,留个虚名就罢了。

    画画,成了他的主业,那是他最爱的事业。

    在顾恺之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让自己活得舒服。(完)

    4.华峤:混迹夜场的笔杆子

    盛世修志,并不一定指国力强大。

    而是说,是在国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修志书。

    魏晋风流,门阀林立,文人学者比较多。

    学者一多,笔杆子就多,饭局、酒局也特别多。

    华峤,在晋惠帝时期,担任秘书监,是出了名的硬笔杆子。

    他最主要的功劳,是写了九十七卷的《汉后书》。

    虽然,这本书现在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不过华峤的能力,还是不容置疑的。

    华峤,出生在世代官宦之家。

    优渥的经济条件,让华峤从小就接受正规的私塾教育。

    后来,因为家族的关系,他傍上了司马昭。

    被辟为掾属,补尚书郎,成为一枚“当红辣子鸡”。

    华峤除了能写书,最厉害的是喝酒。

    晋朝的书场,白天开席,各地能人上台说书。

    台下的如有不对路,可上台与之文斗,俗称“擂台pK”。

    一个叫陈寿的小子,曾保持连赢三十场的记录。

    书场的夜场,有歌舞表演,邀请各坊的当红花魁登台献艺。

    想要欣赏歌舞表演,必须购买入场券。

    每位入场的客人,免费赠送半斤二十年的桃花酒。

    华峤的酒量,就是在夜场练起来的。

    还好,晋朝不考核公务员的品行,否则及格者寥寥。(完)

    5.张载:投石满车的丑孟阳

    张载的丑,是一种生产力。

    每次,他推着一辆空车,招摇过市。

    等到回到家里,车子里满满的堆满了石块。

    这些石块,都是邻家的调皮孩子扔的。

    他们一边扔,一边还唱着歌儿。

    “张孟阳,面丑陋,吓死母猪和山羊。”

    “掷石块,驱恶梦,夜里全家都平安。”

    张载不但不抵触,反而天天推着车子往街上走。

    不到三个月,就收集了十几吨石块。

    他挑出那些通体圆润的鹅卵石,在玄关处铺了条小路。

    小路通向荷花池,池子用大些的石块围成。

    那些大的石块,被用来围成了花圃。

    从高到低,花圃一共有三四层。

    半米见宽,两米见长的样子。

    花圃最上面那层,种的是黄色的郁金香。

    花圃中间那层,种的是多肉紫牡丹。

    花圃最下面那层,种的是三色姬小菊。

    顺便将剩下的那些碎石块,撒在门外的小路上。

    几个月过去,石块嵌进了泥土里,道路更加的硬实。

    就算是下雨天,张载也不怕拖泥带水了。

    算起来,真的节约了不少的成本。(完)

    6.车胤:爱找萤火虫的男人

    读书,需要仪式感。

    一杯茶,一束花,搭配明暗相间的光线。

    一张摇椅,一个温馨的空间。

    一个人,度过一个闲暇的下午。

    这样的环境,已是大部分现代人梦寐以求的。

    足可以拍出无数美丽的照片,放在朋友圈羡煞旁人。

    但若是比起车胤,这样的小资情调,实属一般。

    车胤读书,从来不点灯,那浪费资源。

    每天抓几十只萤火虫,在纸皮灯笼里忽闪忽闪。

    将夜晚的草屋,照得如同白昼那般。

    这样的逼格,当真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比拟的。

    更气人的是,车胤白天忙着抓萤火虫。

    等天黑了,才坐在纸皮灯笼下读书。

    仅靠夜自修,就能够考试封神的人。

    这样的天赋,怎能不令他人顶礼膜拜。

    也有些纨绔子弟,像车胤那样囊萤夜读。

    可惜,萤火虫读死了千万,考试的时候成绩惨淡。

    其实,装逼除了经济的实力,更需要靠个人的能力。

    那些总是在模仿,但一直无法超越的人。

    就应该放下手中的活,好好的思考下。

    不成功的问题出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完)

    7.卫铄:书圣的启蒙好老师

    卫铄,是王羲之最敬佩的人。

    她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以楷书闻名。

    卫铄出生在官宦之家,家庭条件优越。

    不仅如此,卫氏家族以工书传家,出了不少书画名家。

    从小,卫铄就耳濡目染,接受家族传承。

    展现出了比同辈孩子,更强大的书法天赋。

    她的父亲卫展身为廷尉,也以她的书法为荣。

    每逢年底拜年家里寄出的帖子,都出自于卫铄之手。

    在那个没有复印机的年代,一手好字很重要。

    那是一个家族的脸面,也是一门可以吃饭的手艺。

    天桥底下,帮人家写家书的,都要买卫铄的帖子回家练字。

    写家书的字写的好,上门的客户就多。

    王羲之小时候,就跟着卫铄练习楷书。

    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也是最磨练心性的文字。

    王羲之跟卫铄,练习了好几年。

    期间,卫铄将老师钟繇的作品送给了王羲之。

    卫铄看出了王羲之的天赋,以及对书法的刻苦钻研。

    希望王羲之在书法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在练习书法的同时,还让王羲之练习绘画。

    通过绘画,提高王羲之的审美水平。

    卫铄点精的故事,成为王羲之最难忘的记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