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74章 全面衰落的毛子
    转过头来一对比,这个曾经与漂亮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经济领域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战略问题。

    然而,深入分析却发现,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无法实现粮食自给,更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与此同时,在1200种主要消费品中,有1150种供应不足 ,连面包、肉类、肥皂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都经常断货。

    这是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

    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仅为1.5% 。

    轻工业产值仅占GDP的25%,而军工相关产业却占到40%以上 。

    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比重,分别仅为14.7%和15.4% 。

    这种结构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从1918年到1980年,国家对生产资料生产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年均高达86.6%。

    对消费资料生产的投资年均仅为13.4%。

    即使在二战以后,到80年代初的所有五年计划中。

    对生产资料生产的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仍年均保持在85%以上。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将约四分之三的工业投资用于重工业,轻工业与食品工业仅占不到四分之一 。

    但其机械产品有62%是重武器,消费品只占6% 。

    这种"要导弹不要面包"的发展,造成了现如今这种局面。

    如果把由农业创造的、以周转税和利润形式,在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实现的那部分国民收入计算在内,则达到28% 。

    然而,农业生产固定基金,仅占全部生产固定基金的14% ,这种投资与产出的不匹配,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滞后。

    到1980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的动力装备率,预计只能达到28马力,大大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

    这种低效率,不仅体现在人力使用上,还体现在资源配置上。

    这种战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特别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

    然而,当这种战略成为一种长期固定模式时,就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

    其次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行政命令,而非市场机制进行。

    国家计划部门,根据政治和军事需要来分配资源,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

    这种配置方式,导致了资源的严重错配。

    大量资源被投入到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却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同时还承担着对其他国家的援助,以及驻守在外的军队开销。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济资源,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消费品生产资源的短缺。

    据统计,1954年到1988年,苏联提供的经济援助总额,达到1476亿美元。

    这些援助,主要以能源和原材料的形式提供,进一步减少了国内市场的供应。

    所以高凯要趁着这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

    尽可能的从华夏那边,将各种轻工业品加工食品,以及粮食,多弄一些到第聂伯河地区。

    正所谓家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对于能够救命的粮食,那是多多益善。

    特别是华夏所生产出来的那一些各种罐头,保质期可以达到几年的时间。

    还有其他的加工食品,是分配给军队最合适的食物。

    碰见特殊情况,这一些加工食品,就可以派上大用场。

    运输快捷,携带方便,即开即食,等等优势,都是军队当中最受欢迎的加工食品。

    而且从华夏购买回来的这一些罐头加工食品,以及其他加工食品,味道都深受毛子的喜欢。

    可要比老毛子国内自己所生产出来的鲱鱼罐头,在味道上面,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最主要的一个,是从华夏那边所购买的罐头,以及其他加工食品的种类繁多。

    可以让执行任务的士兵们,在残酷的条件下,拥有多种不同口味的食物。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