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江湖的目的是啥?看看世上的武学高山。
    啥是武?
    脑子里的答案告诉俺,武之来历有二说:
    一说是女娲娘娘抟土造人,功德无量,获天道认可,成就圣人。各路仙妖神巫,万分羡慕,纷纷传授人类修行功法来分润功德。
    此说过于飘渺,无法验证。
    一说乃先民狩猎、杀敌时,拳打掌劈手撕脚踹肘击膝顶臀坐牙咬,无所不用其极。胜利者传授自己经验给同伴、后人,逐渐积累归纳成术。
    又有大智慧者,为巫,观察兽、鸟、虫、蛇休憩、行走、搏杀之情形,模仿其形体、呼吸、动作,操之舞之来敬天献地祭祖悦神,即为功法之初。
    以上术、法,勤练为功。
    练功,让武者锻炼体魄,增强力量,提升反应速度,孕育出对劲道的体悟。
    这些就是外门功法。
    随着人群壮大,逐渐分工,负责杀伐的那些人将这些功、法、术进一步发展,统称为武,武,人持戈也。
    军伍之武为最盛,以其人众也。所谓好虎也怕群狼,蚂蚁多了咬死大象。
    因此上古之时,武,主要在人王、在军伍中、在巫的群体中发展。
    在民间则禁武,黎庶力能耕田即可,不可妄求伟力。但是不少大的家族却暗中有武学传承。
    后来,巫中有贤者,仰观天文,俯瞰地理。
    纳日月星辰,云雾雷电,飘风骤雨,暴雪冰雹入目。
    收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沙漠荒原入魂。
    与自身五官、皮肤毛发、肌肉骨骼、筋腱滑膜、五脏六腑、血髓焦液一一对应,化身外大天地为身内小天地。
    观想存神,以呼吸之气为引,引动体内震动,把吃进去的水谷精微等人体可用精华加速炼化,产生一种存在,名之为炁。
    炼精化炁为内修之始,乃第一大关。无机缘、天赋差、悟性不足,皆难入此关门。
    炁,也叫内气。在人体内运转、存储的部位,被一一摸索出来,就是人体的经络穴道。
    内气被控制在不同的经脉运转,就是不同的内功功法。
    这就是内功来源。
    在炼精化炁的基础上还有炼炁化神,炼神返虚的进阶路途,更有那炼虚合道的传说路途。
    这些秘学,都湮没在商周之战的巫群体的分化中了。
    巫的群体分解转化,形成儒、道、兵、墨、法、名、农、医、杂、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
    这些就是宗门。
    宗门逐渐影响了国家朝廷,渗透到军伍中,把持了内功传承。
    各宗门互相攻伐,不能共存。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武人辈出,杀神泛滥的根本原因。
    秦皇一统,独尊法家,焚书坑儒。诸子百家开始势微。
    就有道门张良,行刺祖龙秦始皇帝。
    张良为道门黄石公之徒,在博浪沙伏击秦皇嬴政,用铁巨槌飞击嬴政车架,误中副车,一击不中,远遁千里。气魄之大,镇恐秦皇,实为武人之冠。
    秦皇死后,诸子百家反扑,七国余孽造反,又出现一批武人英豪,以西楚霸王项羽为尊。
    汉武振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子百家基本没落。
    儒家挤进了朝廷庙堂,儒门供奉孔圣,香火燃起,儒门开始称为儒教。
    道家转变手法,也以教的形式出现,以三清为尊,香火燃起,广收黎庶显贵入门,是为道教。
    除了儒道两门,其他诸子百家人丁稀少,基本一分为三,一部分隐世;一部分带上面具化身儒家弟子挤进庙堂。
    此时又有域外教门浮屠教进入汉地,一部分诸子宗门参与进去,浮屠教实力大增,教众迅速增加。此浮屠教即为佛教,因教主为释迦,故也叫释教。
    至汉末,儒释道三教分立,释道两家设立宫观寺庙等丛林,常驻出家僧人道人,传法布道,不分贵贱,出家的僧道人数极多,信众更多。
    儒门虽然也设立儒庙,但里面执事太少。
    儒教教众也少,所谓读书人是也,且成分复杂,表里不一。
    儒门实力存于庙堂和门阀世家。这些人影响帝王,把持朝政,吃香喝辣,压迫黎庶。
    其他民众羡慕之余,嫉妒且恨。
    至汉末,高深武学功法基本被这三大教门把持。各教都有内外之分,外为显学,内为秘传。
    汉末,道门张角三兄弟的黄巾一脉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在甲子年发起对大汉朝廷和对儒门的征战,打破山河,大量武功高手出现,征战沙场。
    晋后南北朝,世家互啄,异族崛起,汉地乱战不休,大量武学传承下落不明。
    隋与唐初,是高深武学的最后灿烂时代。武后之后,武,确实是落后了。
    俺的前世宿慧止于安史之乱,那俺前世应为那时的人物?
    结合俺这辈子武二的见闻,在这大宋朝,有迹可循的宗门如下:
    道门,以龙虎山天师派为尊。此派开山老祖张陵,又叫张道陵,乃张良之后。张家家学源远流长,张陵创五斗米道教,其孙张鲁在汉末把控汉中,割据天下。其后历代子孙皆称天师,以龙虎山为祖庭,为当代赵官家尊崇。
    传说天师派有嫡传才的修行的《龙虎丹经》。
    佛门,以少林派为尊。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天竺的达摩,进入华夏,从梁国雨花台,以一根芦苇,横渡长江,鸡一苇渡江的典故,在嵩山少林寺留下,闭关面壁,历时九年而功成。外立佛门显学禅学;内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
    隋末,少林寺派十八名高手下山辅助李世民对敌王世充,少林派武学开始扬名天下。
    传说唐朝开立,战神李靖入少林寺批阅了《易筋经》,撰写了《易筋经序》。
    魔门,巫群体分裂后,有巫仍持巫名行事,是为巫门,行事方式不为朝廷接纳。另有诸子百家没落后,隐居之流行事世间,其行也不为朝廷接纳。这两类被称为魔门。魔字,乃浮屠教本国身毒天竺所创,用之统称强大的敌人。
    华夏本土魔门销声匿迹。唐时,由天方外域,经波斯外域、西域传入汉地的景祆拜火等诸教,杂揉出一光明教。
    唐时,光明教被朝廷定义为光明魔门。
    光明教,在汉地已达数百年。
    教徒尚白服色,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群体互助为一家,宣讲世上光明终必战胜黑暗。此教义被遭受官府和官吏欺压的黎庶小民所接受,其行多对抗朝廷。
    大宋朝廷称其为食菜事魔教,说此教吃菜侍奉魔王。
    道、佛和本土魔门,高手多驻地隐修,不太过多参与世俗之事。光明魔门的高手却都入世修行,以对抗朝廷为己任,且高手众多,声势显赫。
    俺从王道人小册子得知光明魔门的大头目魔天方腊预备起事,大约选在东南区域,江浙一带已经有魔门高手频繁显露踪迹。
    “就去江浙一带游历一下,见见魔门高手风采。”俺将目的地定好。
    “此行线路先奔泰山。”
    泰山武风昌盛,大宋朝第三位赵官家真宗皇帝当年东封泰山。封泰山神为“天齐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并因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亲征大辽,也只能与大辽萧太后签定澶渊之盟,虽然双方罢兵,边境安宁,但深以为耻。
    更感大宋武力不遂人意,就下旨在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圣帝诞辰之日,泰山下岱庙,摆出擂台,设立利物,一连三天,供天下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的江湖好汉相扑打擂,用豪侠气慨娱乐神明,壮观泰山气象。同时破格吸纳可用武人入军进衙。
    大宋朝在民间禁止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弓弩铠甲这些兵刃利器,所以打擂规则不动兵刃,拳脚相对,名之相扑。
    而拳脚,是武学最初的模样。虎豹豺狼有爪牙,人有拳脚。
    后来,人发明了兵器,兵器只在杀伐。如果舍弃兵器,能不能打,靠的就是真实修为。
    泰山擂台相扑,生死不论,所以上台的都会全力以赴。
    泰山擂台至今已经摆了一百多年,因此,泰山实乃天下武学汇聚之地。
    每年春天,东至日出,西至日没,两轮日月照耀,一合乾坤环抱之华夏汉地,会有成千上万的好汉来泰山下岱庙赴会。
    就连东海海外诸岛,南方南蛮苗疆,北地幽燕大漠,西边青藏西域的化外之地,都有凶霸荒横的豪侠刀客前来搏命。
    每年上台打擂的能有两三千人。
    更有不少好汉常年住在泰安州,教习武艺,以武会友。
    虽然距离开擂还有几个月,但俺要南下,正好顺路取道泰安州,看看能否偶遇一二高手切磋一番。
    俺还要登临泰山山巅沐浴大日紫气,开阔俺心中气象。
    大唐诗圣诗仙两位悟性超高,都曾会过泰山,皆留下了武学感悟。
    杜子美从泰山下面路过,踌躇不前,而未登临,静立远望泰山雄姿,顿入炼气化神: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李太白,是世人都公认的诗仙和剑仙,一人一剑独行万里,登临天下名山大川。
    他登泰山求遇真仙,山上遇隐士,馈送他上古鸟迹文卷,却识不得学不得: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但他悟性超高,在泰山山巅终于悟出了炼气化神之钥: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俺武二,要学这两位先贤,去往泰山绝顶,尝试一下能否悟出炼气化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