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二年(西元 616年)六月四日。
    河东郡,李府。
    李承宗已经三周岁多了,这一年他安静的活着,几乎没有人打扰他,。
    他的那些零八碎小玩意并没有还给他,应该是人家事情太多,给忘了吧。
    三叔走了,还有五叔,虽然五叔对李承宗没有三叔那么好,但李承宗只是跟他借书,不拘内容借一本还一本的,还从不破坏书籍,五叔就勉为其难的答应。
    还有一个原因,李老五之所以借书给李承宗,原因是老三去崆峒山前跟他说过,说这小子喜欢拿本书放床边上陪着睡觉,还喜新厌旧,可能几天就换一本,也可能一两个月换一本,以前都是淘换他的,现在他不在眼前,让老五满足一下李承宗的需求,算是三哥欠他一个人情。老三总是拽拽的,除了嫡母和三姐,谁在老三眼前都不好使,对他到是比那几个哥哥强了许多,所以他就给老三面子。
    一年下来,李老五能往外借的书籍,李承宗都借了一遍,然后人家说没有了,建议李承宗改改习惯,睡觉时不要放本书了,放个瓜果桃李或者拨浪鼓啥的应该也能睡着。
    到如今,暗地里李承宗已经没有不会的文字了,每个字的不同写法,各种篆隶行草的字体都能认出来。每个字的意思也都明白,不明白的在识海一一比对,再比对三叔的言语,啥都能琢磨出来,就连语气和滋味儿都能体会出来。
    除了学习文化,剩下的时间,李承宗就只琢磨怎么能变强。他虽然对人情世故不太在行,但是已经比小兽强上数倍的直觉似乎可以趋吉避凶,让他知道自己在这老李家不受待见,不如抓紧时间变强,有能力了就撒丫子跑路,天下之大,何必窝在这里不得开心颜。
    自己现在没有任何势力,三岁看老,自己这辈子到老也不是依靠别人的力量保平安的性子。
    所以还是要强大自身的力量,至少要有猛士般的实力。
    如何变强,依靠的手段就是那阴符经和三叔教他的传承,主要是赤松子吐纳法和匿影藏形术,以及那些刀枪剑槊弓矢锤棒等兵器的实操技巧。
    黄帝阴符经到手后,他已经研究了两年,还真琢磨出东西来了。
    此经全文三百多字,符图七个,若只见文,难明其意。若只见图,难明其用。
    或曰此经:“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炼,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图文全见,还要依赖见者之根性。根性,即老子三千言中上中下三士的上士所独具者,乃天赋之物,在乎泥丸之中。泥丸,为人体穴道之一。
    穴道,是人身体里气血流动的关键点,除了天下有识之士普遍认同并逐渐统一了名称的的三四百个穴道外,其实至今并不清楚人体到底有多少穴道。
    人头顶有穴,叫百会穴,又叫天门穴,在人前发际正中直上五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皮下不到一寸处。百会穴再向下一寸半即为泥丸宫,也叫上紫府,又叫上丹田,神之所在,即识海也。
    神在识海,或曰识海即神之所化。根性,实为神之属性,万中无一。
    这经上的符图并不复杂,由平面线条、黑白圆点圆圈组成,是个人就可以依葫芦画瓢描绘出来。但是,李承宗分明能看出立体效果来,还是多镜面反射效果那种,就是他一岁时看的那种凸显起来,飘进眼中直达识海的那种感觉。
    他三叔也有一本这个经,后来也拿给李承宗看了,也有七个符图,虽如同三叔说的有差异,但实际上大差不差,李承宗同样能看出凸显漂浮的效果,进入识海后所体现的效果就跟他自己的那本一模一样了,好比平面时他的自己的那本是人的正面画像,他三叔的那本是个侧身画像。到了识海,符图立体,上下左右旋转,完全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他三叔怎么使劲看都看不出来,所以说根性是存在的。
    李承宗想用语言描述那七个符图给三叔,描述不出来,只能理解着画出来,落在纸面上,跟那两本阴符经上的符图也是不太一样,而且他能画出三种纸面上的效果。他三叔把李承宗画出来的三种和那两本书都摆在眼前,正看反看,倒立着看,透过纸看,运着气看,眼睛都看转圈了也看不出东西来。
    他三叔不信道教,但这些老道真有他都不能理解的东西啊。之所以能听李承宗劝去跟闻老道拉关系学习道教功法,也是这个缘故。
    两年多的琢磨,现在李承宗明了了此阴符经实际名字应为大五行炼炁宝典,八个排列组合,明列如下:
    一图五炁凝神篇:天有五行,见之者昌。五行在心,施行于天。如此如此,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宇宙在手,万化生身。
    此篇为阴神修炼之法。诱导捕获这些五行之炁来到泥丸,然后以炁定止,明心见性,再以虚趋实,于泥丸中凝聚阴神,该阴神为精神魂魄意五方五行攒聚之物,如肉身之镜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