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红墙之内。
烟雾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凝成一团,又缓缓散开。桌上的那份红色内参文件,已经被传阅了好几遍,纸张的边角都起了毛边。
文件不厚,内容却像一块巨石,压在所有人的心头。
一千二百万港币。
捐赠。
教育。
这几个词,每一个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产生了一种让在座这些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人们,都感到陌生的化学反应。
一位老人拿起桌上的茶杯,发现茶水已经凉透了。他想说什么,张了张嘴,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最后,还是坐在主位上的总设计师,将手里的烟头在烟灰缸里摁灭。
他拿起那份文件,轻轻在桌上敲了敲,打破了沉默。
“钱,是好东西。”
“但比钱更好的,是人心。”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这个魏可英,还有之前的那些华商,他们带回来的,不只是资金和技术。”
“他们带回来的,是几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期盼。”
“这股力量,用好了,胜过千军万马。”
老人停顿了一下,将文件递给身边的秘书。
“把这份通报,原文转发给各省市的主要负责同志。”
“让他们都看一看,都想一想。”
“我们搞开放,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
“有人担心,开了窗,会飞进来一些苍蝇蚊子。”
“我看,飞进来的,还有凤凰。”
……
魏可英一千二百万港币的捐款,如同一颗引爆的深水炸弹,余波至今未平。
整个深圳,乃至整个粤省的官场,都还沉浸在一种巨大的、不真实的眩晕感中。
指挥部的办公室里,王虎叼着牙签,正手舞足蹈地跟梁文辉吹嘘。
“文辉,你是没看到袁老头那表情!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妈的,我当时就想跟他说,这才哪到哪?这才刚开胃!”
办公室里,陈山正在和谢国民喝茶。
潮州功夫茶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谢国民放下精致的茶杯,看着窗外喧闹的场面,脸上却带着一丝深思。
“陈先生,这股热情,是好事。”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但也是洪水。如果不能善加引导,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会淹死人。”
他指的是,这笔笔巨款涌入地方后,如何监管,如何使用,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陈山点了点头,他知道谢国民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谢先生,你知道邵逸夫吗?”陈山突然问。
“六叔?”王虎愣了一下,“听说他对家里人抠得要死,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但是打算给内地大学捐楼,眼睛都不眨一下。逸夫楼,要盖满全中国。”
“没错。”梁文辉点头,“六叔的善举,值得所有人尊敬。但他的模式,是捐楼,是硬件。而魏先生的捐款,一半修路,一半……是直接针对教育本身。”
谢国民愣了一下,随即点头“邵老先生的善举,值得敬佩。”
“逸夫楼。”陈山说出这三个字,语气平静,“但我觉得,还不够。”
谢国民眼中精光一闪,身体微微前倾“陈先生的意思是?”
“楼,是死的。人,才是活的。”陈山站起身,走到那张巨大的中国地图前。
“中国太大了,太穷了。缺的不是几栋教学楼,而是能让所有孩子,都能走进教学楼的机会。”
他的手指,点在地图上那些偏远的山区。
“一个孩子,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几块钱的学费,辍学了。你给他盖一栋再漂亮的逸夫楼,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们捐的钱,应该像春雨,润物无声,洒在最干涸的土地上,洒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孩子身上。”
谢国民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一个魏可英,可以修泉州的路,盖福建的校舍。但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几十万个村庄。光靠一个个的‘魏可英’,零敲碎打,什么时候是个头?”
“各位的钱,都是血汗钱。捐出来,是情分,是义举。但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份情分和义举,用一种更高效,更持久,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式,落到实处?”
“陈先生……你的意思是……”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袁老当初在莲花山顶问我的那个问题。”
“一个深圳,怎么拉得动一架破车?”
“工厂,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和温饱。修路,能打通经济的血脉。但这些,都只是在修补这架破车。”
“想要让这架车自己跑起来,甚至飞起来,靠的是什么?”
“是人!”
“是千千万万有知识,有文化,有眼界的年轻人!”
“中国的未来,不在深圳,不在上海。而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穷山恶水,在那些失学的孩子身上。”
“一个孩子失学,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
“一百万个孩子失学,就是一个民族的灾难。”
“谢先生,你的正大集团,需要无数的农业技术专家、市场营销人才。”
“我们的企业,我们未来的商业,都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去支撑。”
“我们是在为国家投资,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的未来投资。”
“我要成立一个基金。”陈山转过身,看着这位南洋巨贾,一字一句地说道。
“一个覆盖全国的助学基金。”
“我的目标,很简单。”
“要让全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不会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
“它的名字,我想好了。”
陈山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就叫——希望工程。”
“这个基金会,只做三件事。”
陈山伸出第一根手指。
“第一,建学校。在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为孩子们建设最坚固、最明亮的‘希望小学’。”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助学子。设立专项助学金,确保任何一个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
他伸出第三根手指。
“第三,敬师长。设立教师津贴,补贴那些扎根在贫困地区的教师。我们要让老师,成为全社会最体面,最受尊敬的职业!”
“我个人,”陈山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先期,以和记集团的名义,注资五亿港币,作为启动资金。”
“并且,我承诺,和记集团未来在内地所有产业利润的百分之五,将永久性地注入‘希望工程’基金会!”
“这个基金,我希望和谢先生的正大集团,一起来做。”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谢国民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他那张总是挂着和善笑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激动。
他是个商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助学基金”背后,蕴藏着多么恐怖的能量。
这不是钱。
这是人心!是未来!是这个国家最根本的希望!
这是用再多钱也买不来的,最宝贵的政治资本和民族声望!
“陈先生!”谢国民的声音都在颤抖,他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陈山的手,“你不是在做生意,你是在做一项功德无量的伟业!我谢某人,岂能落后!”
“这个基金,怎么搞,你说了算!要钱出钱,要人出人!”
……
夜深了。
指挥部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王虎和梁文辉,还沉浸在白天的震撼中,久久不能平复。
陈山站在窗边,看着远处那片依旧喧嚣的工地。
他的脑海里,却响起了一段旋律。
一段他前世,在每一个危难关头,在每一次举国动员时,都会听到的旋律。
他轻轻地哼唱了起来。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梁文辉愣住了。
那旋律,悠扬,温暖,却又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巨大力量。
“山哥,这……这是什么歌?”
“一首还没写出来的歌。”陈山转过身,对梁文辉说,“把它记下来。找香港最好的词曲作者,把这首歌做出来。”
“它就是我们‘希望工程’的主题曲。”
歌词简单,朴实,却像一股暖流,瞬间击中了梁文辉的心。
他反复吟诵着那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眼眶,竟有些湿润。
“好!好一个‘爱的奉献’!”梁文辉激动地一拍桌子。
……
三天后。
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闻发布会,在蛇口工业区临时搭建的礼堂里召开。
全球上百家媒体的记者,长枪短炮,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
所有应邀而来的华商巨贾,悉数到场。
甚至连一直深居简出的袁振邦,也破天荒地坐在了第一排。
所有人都以为,这会是一场关于投资签约的总结大会。
陈山和谢国民,并肩走上了主席台。
闪光灯瞬间亮成一片。
陈山走到话筒前,环视一周,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我不想谈生意,不想谈投资。”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他把那个叫王涛的四川后生,如何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一家人命运的故事,平铺直叙地讲了一遍。
“在今天的中国,有成千上万个王涛。”
“他们勤劳,朴实,对未来充满了最美好的渴望。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基石。”
“但是,在更多的,我们看不见的角落,还有无数个孩子,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那片贫瘠的大山。”
“只因为,他们的父母,拿不出那几块钱的学费。”
陈山的声音,通过音响,传遍了整个会场。
“楼倒了,可以再盖。钱没了,可以再赚。”
“但一个孩子的未来,如果被耽误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一个国家的希望,如果从根上断了,那才是真正的国将不国!”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
“所以,今天,我与正大集团的谢国民先生,在这里,共同发起一项全新的事业!”
“我们决定,联合所有在座的爱国华商,共同成立——”
“中华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会!”
轰!
人群炸了!
所有记者都疯了,他们冲向主席台,话筒恨不得塞进陈山的嘴里。
“陈先生!基金会的规模有多大?”
“陈先生!这是不是意味着你们的投资重心将转向慈善?”
谢国民走上前,接过话筒,脸上是前所未有的庄重。
“我宣布!”
“为了支持‘希望工程’,我正大集团,将首期捐赠——”
他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亿港币!”
全场死寂。
一亿。
这个数字,像一颗原子弹,在所有人的脑海里轰然引爆。
还没等众人从震惊中反应过来,陈山的声音再次响起。
“我陈山,以我个人的名义,以及和记集团的名义,捐赠——”
“五亿港币!”
六亿!
启动资金,六亿港币!
台下,那些华商巨贾们,也坐不住了。
林梧桐第一个站了起来,他走到台前,从助手手里接过话筒。
“我林梧桐,代表马来西亚华人商会,捐赠五千万!”
“我曾华檀,捐三千万!”
“……”
现场,彻底变成了捐款的海洋。
数字在以一种疯狂的速度向上翻滚。
就在这时,舞台的灯光暗了下来。
一束追光,打在舞台的角落。
一个穿着朴素的本地女歌手,拿着话筒,有些紧张地走了出来。
悠扬而简单的旋律,缓缓响起。
女歌手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但清澈,干净。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歌声在会场里回荡。
没有华丽的技巧,没有复杂的编曲。
只有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朴素的旋律。
台下的喧嚣,渐渐平息。
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静静地听着。
那些身家亿万的巨商们,眼眶红了。
那些见惯了风浪的记者们,放下了相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
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经久不息。
袁振邦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两行浑浊的老泪,顺着他满是皱纹的脸颊,悄然滑落。
他的眼前,不再是金碧辉煌的宴会厅,而是漫天烽火的战场。
他仿佛又闻到了刺鼻的硝烟味,看到了那个替他挡下了一颗子弹的年轻战友,在他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笑着说的最后一句话。
“老袁……替我……看看那个……美好的人间……”
战友的面容,渐渐和台上意气风发的陈山重叠在一起。
他曾经以为,通往那个“美好人间”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枪炮和鲜血去捍卫。
倒下一个,再顶上一个,前赴后继。
可现在他看着陈山,看着谢国民,看着台下那些双眼通红、拼命鼓掌的华商们,忽然明白了。
那条路,不止一条。
用枪炮是捍卫,用算盘和钞票,同样是!
战争年代,他们用生命去填平沟壑。
和平年代,陈山他们,正用财富和爱心,去填平另一条叫“贫穷”的沟壑!
战场变了,敌人变了,但那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终点,始终是同一个。
p不知道还有多少读者朋友,记得当年由正大集团赞助播出火遍大江南北的《正大综艺》,和那首由韦唯演唱的主题曲《爱的奉献》?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正大集团数十年来,在中国区的公益慈善捐助总额,已经超过了20亿元人民币。
而这,仅仅是千千万万爱国华商的一个缩影。
我想通过这一段剧情,去描绘一种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情感。
每当故土家园遭遇灾难时,无论身在世界何处,我们总能看到无数华人华侨,第一时间慷慨解囊,踊跃捐输。
那份血浓于水、心系桑梓的赤子之心,是任何言语都难以完全描摹的。
这份情感,就是家国。这份奉献,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