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一事,很快被沈淮抛之脑后。
    因为他还要去工部继续‘历事’。
    今年二月,国子监推举他去六部历事,工部率先向他抛出橄榄枝,接着是户部和礼部,最后吏部和刑部也过来凑热闹。
    沈淮受宠若惊。
    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工部。
    毕竟,他跟工部渊源颇深,跟工部尚书、工部侍郎、器械制造司等人都比较熟悉。
    三年前推出的铁龙爪已经推行全国。
    束水冲沙之法,在京城的玉带河和大运河流段试行成功,但是目前,计划出了一点小问题。
    去年冬天,天启帝摔了一跤。
    加上年纪大了,毛病不断,在床上躺了几个月,太子监国。
    各方拉扯之下,计划搁浅。
    沈淮三月份正式进入工部历事。
    工部裴尚书亲自安排他去水部司,并交代水部司郎中在职责范围内给予最大的便利。
    所以,沈淮一进水部司便能查阅河沙治理、防洪堤坝修建、水运设施、桥梁施工等重要资料,也让他对‘水利’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除了看资料文献,沈淮还跟着下面的主事到施工现场,了解堤坝结构、施工难度等。
    这份勤恳,水部司上下都看在眼里。
    五月的某一天,沈淮跟着水部郎中去了一趟‘将作监’,回来后,他立马写了一份关于直辕犁改良的呈禀(报告)给水部郎中。
    水部郎中看到后,激动得直奔裴尚书处。
    裴尚书看了报告,立即请沈淮和将作监正过来商议,了解清楚后又请资深工匠过来……不过三日,便敲定改良方案。
    当第一架曲辕犁出世的时候,沈淮之名,再度传遍京城大街小巷。
    曲辕犁较之直辕犁,优势简直不要太明显。
    直辕犁转弯费劲,而曲辕犁不仅转弯灵活,亦能在南方梯田、坡地使用;直辕犁调不了深浅,但曲辕犁能,而且硬地和软地都能耕。
    最主要的是省力,还操作灵活。
    平地山地都能用。
    沈淮再度得到朝廷的嘉奖:五百两纹银、二百亩良田、两座山头,还有一份朝廷的嘉奖文书。
    除此之外,朝廷还在城中张贴公告,大肆宣扬。
    茶楼酒肆的说书人,更是连夜改编沈淮的生平,然后大吹特吹。
    那些小世家和六品以下的官家夫人,知晓沈淮已到弱冠之龄,暂无婚配,纷纷托人打听,给国公府的门房增加了不少‘收入’。
    这才有了弱冠礼之后,谢道珩的‘随意’一问。
    沈淮的优秀,大家都看在眼里。
    裴尚书也很想把沈淮留在工发光发热,可惜,沈淮要参加明年二月的会试,只能历事到十月底。
    剩余的三个月,冲击会试。
    沈淮每天两眼一争,就钻进书房里。
    白天看书、练字、刷题,晚上挑灯功克疑难杂点。
    一天十二时辰,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让谢不二和碧青肃然起敬的是,沈淮连洗漱、吃饭的时间都要压缩。
    除了睡觉,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这样‘紧绷’的日子,直到腊月才被打破。
    因为许仪章、林致远、方启贤入京了。
    沈淮亲自到城门接人,并将他们安顿到自个刚买的二进小院。
    “呼……舒坦!”
    林致远把自己丢在软榻上,毫无形象可言。
    “大冷天的赶路,那滋味简直了,要不是前方有大好前途等着,我真的没勇气遭这个罪。”
    实在太冷了。
    冷到心慌!
    方启贤‘啧’声道,“你的壮志呢,哪去了?”
    林致远两手一摊,“被风雪给吃了。”
    许仪章轻笑出声,“林兄,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哎,好汉不提当年勇。”林致远抬手,“我们如今已为人父、为人夫,自是跟年轻的时候不一样,怎么着也得给孩子树立榜样不是?”
    四人中,就沈淮单身。
    方启贤成亲最早,儿子已经快三岁了。
    许仪章的女儿也快两岁了。
    便是林致远,儿子也七八个月了。
    成了亲,便多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亦多了一重身份。
    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
    他们看起来依旧年轻,却多了几分稳重和人夫感。
    沈淮:“……”
    到底是成了亲的,聊天内容不离孩子媳妇。
    方启贤和许仪章同时看向沈淮。
    见他披着黑色白领的斗篷,头上戴着玉质发冠,浑身透着一股矜贵之感,仿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世家嫡子。
    要不是两人知晓沈淮出身青萍,都要误以为他是世家子了。
    京城的风水,果然养人。
    “淮弟不愧是我们青萍的榜样,到哪都能混得风生水起。”许仪章习惯性的从腰间抽出折扇,“你发明的铁龙爪,已被载入县志。”
    这事沈淮还真不知道。
    听许仪章这么一说,立即笑道,“等你们考中进士,县志也会有你们的名字。”
    “淮弟,不瞒你说,我们此次并无把握。”方启贤开口,“进京赶考是为了看一看都城的繁华,顺便体验一下会试难度,沾沾文运。”
    举子中举之后,若想再进一步,通常有两种办法。
    一是进入国子监或者省级书院深造,二是游历四方,广交名士增长见闻。
    前者,方启贤和许仪章不具备条件,因为他们孩子还小;后者呢,负担较重,思来想去,进京赶考是最划算也是最合适的方式。
    会试群英汇聚。
    京城又是天子脚下。
    总能增长见识。
    了解到三人的意图,沈淮笑着竖起大拇指,“英明。”
    花小钱办大事。
    不仅能看京城繁华,还能攒一次经验。
    回去之时,还能带回一堆青萍没有的宝贵书籍和真题。
    运气好的话,还能结交几个桂越的同年。
    “无论此番会试结果如何,我都要待到殿试放榜了才回去。”林致远坐直身子,“听闻新科进士都有回乡祭祖的假期,到时候淮弟高中,衣锦还乡,我们跟着回去,也能沾沾光。”
    “我赞成林兄的做法。”许仪章把折扇收起来,“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得好好规划,争取带点好东西回去。”
    方启贤见林致远和许仪章想法一致,点头道,“那便等淮弟一起回。”
    “距离会试还有一个多月呢,不急!不急!。”沈淮的目光扫过三人,“对了,我爹娘可有给我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