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1章 这是……巴黎?
    翌日,巴黎的报纸几乎被同一个名字占据。

    《费加罗报》的头版标题是《托马斯·爱迪生点亮巴黎》,配以对那台二十七吨“巨兽”发电机的木刻画配图,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工业力量的顶礼膜拜。

    文章宣称,爱迪生的展示“不仅征服了我们的眼睛,更征服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并且着重指出,那持续五天的光明宣言,标志着电灯已从“富人的新奇玩物”蜕变为“即将走入千家万户的实用发明”。

    《小日报》则以更通俗、更具煽动性的笔触,渲染了现场观众目睹“另一个太阳”在工业宫内升起时的震撼与狂喜。

    他们用整个版面刊登了那由一千二百只白炽灯组成的“灯塔”的插图,光芒仿佛要透出纸面。

    报道反复强调“连续点亮120小时”这个数字,将其塑造为可靠性无可辩驳的象征,并暗示爱迪生的系统将是巴黎迈向“不夜城”的唯一选择。

    《时报》的评论虽然更为谨慎,但基调依然是乐观的。

    文章分析了爱迪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延长工作时间、改变城市夜生活、提升公共安全……

    并认为法国政府应当积极介入,抓住这次技术飞跃的机遇。

    《高卢人报》甚至直接呼吁:“是时候认真考虑将爱迪生的专利纳入国家战略了!我们不能在电力的赛跑中落后于美国。”

    一种乐观的情绪在巴黎城中弥漫。

    一整天时间,咖啡馆里,沙龙中,交易所内,人们谈论的都是爱迪生、电灯,和未来那触手可及的光明。

    巴黎人再一次集体迷醉在新奇的事物上!

    传闻更是像野火般蔓延。

    有消息灵通人士信誓旦旦地表示,国际电力博览会评审委员会已经达成共识,将把最高荣誉“金奖”授予托马斯·爱迪生。

    更有甚者,从某些部长办公室隐约透出风声,称法国政府内部正在讨论斥巨资收购爱迪生的电灯系统专利,并筹建法国第一家国家级的中央发电厂。

    他们的目标是让巴黎率先全面电气化。

    资本的触角也敏锐地嗅到了机会,一些银行家和工业巨头开始私下接触爱迪生的代表,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托马斯·爱迪生在短短几天内,就站在了征服欧洲最重要的一个市场的门槛上。

    在这股几乎一面倒的舆论风暴中,只有《小巴黎人报》在一篇报道中提及:

    【据悉,在本届国际电力博览会工业宫二楼东侧展厅,「索雷尔-特斯拉电气」拥有一处展区。

    该展区已被神秘黑布覆盖逾一周,将于明日揭晓其展示内容。

    莱昂纳尔·索雷尔先生,想必会为我们带来不同于传统工业的独特展示。】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莱昂纳尔·索雷尔”这个名字当然是如雷贯耳的——毕竟距离他在司法宫面前一呼万应才过去不到三周。

    但一个作家,一个剧作家,涉足电力?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位文人出于好奇心的玩票,或者某种行为艺术。

    电力,属于爱迪生、西门子、格拉姆这些名字,属于钢铁、线圈、碳丝和精密的计算……与、剧本和美学思辨相去甚远。

    因此,这则消息并未引起多少真正的关注,很快便被淹没在关于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光明之塔”的新闻浪潮中。

    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国际电力博览会依旧热闹非凡。

    工业宫底层,爱迪生的展区依旧是人潮的中心。

    那台巨大的发电机低沉地轰鸣着,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心脏,让上方的一千二百只白炽灯稳定地散发着光芒,将整个展厅映照得如在日光之下。

    参观者仰着头,脸上无不带着惊叹与敬畏。

    它已经成为一个地标,一个神迹,一个“未来已至”的宣告!

    在相对安静的二楼展厅,一些好奇的市民,在满足了对于爱迪生“巨兽”的好奇心后,开始流连于其他展台。

    其中,就有少数人想起了《小巴黎人报》上那则简短的消息。

    他们抱着“看看也无妨”的心态,踱步到了“索雷尔-特斯拉电气”的展区前。

    此外,还有一些莱昂纳尔在文学和艺术界的忠实拥趸也在这里等待。

    他们并非为电力而来,而是想支持他们喜爱的作家,看看他这次又在尝试什么新奇的领域。

    展区前逐渐聚集起一小群人,慢慢地围成了一个圈子,将展台裹得严严实实。

    这个展台面积也不小,占地几乎有一座小房子那么大,只是高度还不到成年人的胸口,并且表面一片平坦,不像爱迪生的那座“光明之塔”,几乎快和工业宫的二楼平齐了。

    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站在展区前准备进行讲解的,不仅仅是莱昂纳尔·索雷尔本人。

    他的身边,赫然聚集着一个分量极重的小型“艺术沙龙”:埃米尔·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克劳德·莫奈……

    这些在各自领域声名显赫的人物,此刻竟齐聚在充斥着铜线、绝缘瓷瓶、机器的电力博览会上,本身就像是一件展品。

    围观的人们面面相觑,低声交换着困惑。

    “左拉先生?他怎么也来了?难道电力要被他写进新作品里?”

    “还有莫奈和雷诺阿!天哪,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这里难道要开印象派画展?”

    “搞什么名堂?这里是电力博览会啊!他们难道要用和油画来发电吗?”

    窃窃私语声像一锅快要沸腾的水,消息像滴入水面的油,迅速扩散开来。

    原本聚集在爱迪生展区或其他技术展台的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里的异常——文化名流集体出现在技术展会,这本身就是新闻。

    他们立刻带着速记本赶了过来,一些纯粹看热闹的参观者也尾随而至,使得“索雷尔-特斯拉电气”展区前围拢了可观的人群。

    在底层展厅,托马斯·爱迪生正被一群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工程师簇拥着,接受着他们对直流电系统稳定性和实用性的恭维。

    他志得意满,享受着这胜利的时刻。

    这时一名助手匆匆穿过人群,来到他身边,在他耳边低语了几句,简要汇报了二楼的情况。

    托马斯·爱迪生嘴角撇了撇,露出不屑的表情。

    他甚至没有压低声音,就是要让周围的人听到他的评价:“艺术家?作家?电力是科学,是工程,是精确的计算和可靠的材料堆砌出来的成果!

    用画笔和羽毛笔的来凑什么热闹?简直是哗众取宠!”

    他摆了摆手,仿佛在驱赶一只围绕着他胜利光环嗡嗡作响的恼人飞虫。

    在他眼中,二楼那场由文人墨客捧场的展览,不过是一场闹剧,甚至是对工业精神的亵渎。

    他坚信,要想最终决定市场和技术方向,就要像他这样展示出压倒性的工业力量!

    与此同时,二楼展区前,莱昂纳尔目光平静地扫过面前聚集起来的人群,微微点头,然后直接走到了被厚重黑布覆盖的展品前。

    人群自发地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好奇、怀疑、期待——都集中在他身上。

    莱昂纳尔开口了:“先生们,女士们,感谢各位来到这里。这几天,我们所有人都在谈论电力,谈论它带来的变革,谈论未来。

    昨天,爱迪生先生向我们精彩地展示了电力的光芒可以何等璀璨,他让我们相信,一个电力的世界确实正在不可阻挡地向我们走来。

    但如何将电力高效、稳定、经济地输送到需要它的每一个遥远的角落?

    无论是街区的路灯,还是工厂里的机器,或是我们家中的天花板……这是才是电力时代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索雷尔-特斯拉电气’展示的,不仅仅是‘电灯能否亮’,更是‘电力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与人’”

    他说着,侧身让开,手搭在了垂落的黑布边缘,然后用力一拉——厚重的黑布应声滑落,如同戏剧幕布升起。

    刹那间,一阵惊讶与赞叹的吸气声,在人群中响起,汇成一道小小的声浪。

    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并非大多数人预想中的某种造型奇特、线圈裸露、火花四溅的机器,也不是某种放大版的灯泡或开关。

    那是一个巨大的微缩景观模型,不仅精美,而且细节丰富到令人瞠目结舌!

    它几乎完全占据了整个五十平方米见方的展区,上面山川起伏,河流蜿蜒,道路纵横,赫然是整个巴黎市的精确微缩复制!

    石膏和精细木材巧妙地塑造出巴黎十二区那熟悉的起伏地形,模型中间还有一条用银箔精细镶嵌而成的“塞纳河”穿城而过。

    河水波光粼粼,河上跨越着众多微型桥梁,每一座的造型都力求还原。

    巴黎各区主要的街道、著名的广场、以及那些标志性的建筑物——巴黎圣母院、先贤祠、凯旋门、荣军院、市政厅、歌剧院……

    甚至包括他们此刻身处的工业宫本身——都被缩微还原出来,并且进行了涂装上色,栩栩如生。

    这就是一个被施了缩小魔法的真实巴黎!

    观众们把脖子伸的长长的,仿佛要贴到模型上去,看清楚每一个上面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希望找到自己生活的街区。

    惊叹声此起彼伏,把后面的观众急得抓耳挠腮。

    这时候,莱昂纳尔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默默向旁边走了两步,把原本“藏”在后面的特斯拉拽了出来,拉到人们的视线中心。

    就在特斯拉惶恐之际,莱昂纳尔对所有人说:“这位就是这个杰作的创造者,‘索雷尔-特斯拉电气’的总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

    我想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时刻,应该由他来按下开关!”

    这时候大家才注意到,在微缩模型景观的前面立着一根齐腰高的柱子,上面有一个红色的按钮。

    莱昂纳尔转向特斯拉,语气中都是鼓励:“尼古拉,这是属于你的时刻。”

    尼古拉·特斯拉激动得几乎要哭出来,他没有想到莱昂纳尔竟然把这样一个露脸的机会让给了自己。

    他站到了按钮旁边,用颤抖的手压了下去……

    (今日二更结束)